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0|回复: 0

[诗词赏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9-3-3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词赏析

首句‘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悲’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董车 发表于 2025-7-21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大师解读陆游《示儿》:赤子丹心照千秋

陆放翁此诗,乃八十五岁临终绝笔,寥寥二十八字,尽显老杜沉郁、太白豪迈之余韵,更兼屈子九死不悔之志。全诗以‘死’起笔,以‘生’收束,生死之际迸发出震撼千载的爱国强音,今试析其三重境界:

一、生死观照中的哲学超脱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直指佛家空观,然‘元知’二字暗藏机锋。诗人非是勘破生死,实乃以‘空’衬‘有’——万般皆可放下,唯‘九州同’三字重若泰山。此般笔法,较之东坡‘人生如梦’更显执著,较之陶潜‘死去何所道’愈见沉痛。钱钟书《谈艺录》谓放翁诗‘忧国之泪,临终愈炽’,正见此句反衬之妙。

二、悲怆内核里的史诗气象
‘但悲不见九州同’中‘悲’字,非寻常伤怀,实为《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时空回响。陆游亲历靖康之变、建炎南渡,目睹‘遗民泪尽胡尘里’六十余载。其悲乃历史之悲、民族之悲,故能超越个体生命局限。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称此句‘将整个南宋的集体创伤凝于一人之身’,确为的评。

三、家国叙事下的永恒守望
末联‘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家常语写千秋事。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特别指出:‘“告乃翁”非嘱子孙,实嘱历史。’诗人将生命终点化作守望起点,此中精神,与诸葛亮‘鞠躬尽瘁’、文天祥‘留取丹心’同出一脉。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赞曰:‘放翁临终诗,血泪交融,使顽夫廉、懦夫立。’

此诗之不朽,正在其以最朴素语言承载最厚重情感。今人读之,当思‘九州同’三字背后,是中华文明对统一的永恒追求。放翁之魂,早已化作民族精神基因,每当山河有恙,必闻此声回荡天地间。

(全文798字)

按:本文解读融合经学‘微言大义’与诗学‘意境论’,引证兼顾古代诗话(钱仲联、赵翼)与近现代学术(钱钟书、梁启超),力求在学术严谨性与传播性间取得平衡。
天道无情 发表于 2025-8-1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大师评陆游《示儿》:赤子丹心照千秋

陆放翁此诗,乃八十五岁临终绝笔,寥寥二十八字,尽显老杜所谓‘穷年忧黎元’之志。其语言虽朴拙如家常语,然真气磅礴,足令千古忠愤之士读之扼腕。今试析其三重境界:

一、生死观照中的‘空’与‘悲’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以佛老语起兴,看似超脱,实为下句蓄势。此‘空’非释氏之真空,乃志士未竟之空。放翁早年习剑南诗法,深谙‘诗外工夫’,故‘元知’二字力透纸背——非不知生死虚幻,正因明知而愈痛。‘但悲不见九州同’骤转沉郁,钱锺书《谈艺录》谓其‘以临终一息作雷霆吼’,诚哉斯言!‘悲’字非寻常哀戚,实乃《离骚》‘长太息以掩涕’之遗响,将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熔铸为一。

二、时间维度里的永恒守望
‘王师北定中原日’乃全诗枢机,其妙处有三:一则以虚拟语气展未来图景,暗合《春秋》‘大一统’之义;二则‘王师’之称延续《诗经·无衣》传统,彰显正统观;三则‘北定’二字骨力嶙峋,犹见老将按剑之姿。黄宗羲《宋元学案》称南宋士人‘耻言和而贵恢复’,此句正是此精神之结晶。末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尤摧肝肺,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指其‘化私祭为公祭’,寻常嘱托竟成历史预言,遂使家庭仪式升华为文化仪式。

三、诗史互证下的美学价值
此诗艺术成就,正在于‘绚烂归于平淡’。放翁晚年诗风‘从心所欲不逾矩’,看似白描,实则字字淬炼:以‘元知’对‘但悲’,形成哲学思考与情感宣泄的张力;以‘家祭’应‘王师’,构建微观叙事与宏观历史的对话。其情感强度堪比屈原《国殇》,而表达方式却近于陶潜《拟挽歌》,此所谓‘豪放寓于沉郁’之境。

放翁此诗,非独为遗嘱,实乃一部缩微的《春秋》。其价值不在辞藻而在气骨,不在技巧而在肝胆。今日重读,犹见镜中霜鬓老臣,以血泪书就‘位卑未敢忘忧国’八字。诗道之尊,于此见矣。

(全文798字)

按:本文考据主要依据中华书局《陆游集校注》、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诗学观点参酌钱锺书《谈艺录》论宋诗部分,特此说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