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84|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讀帖最有效的3種方法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9-2-27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代李瑞清說:『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也說:『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我的學書淺見認為方法有三個: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裏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6-3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帖三昧與書學心法】

清代李瑞清"讀書養氣"之說,實為書道不二法門。今人習書,多汲汲於臨池之功,而忽於讀帖之要,猶欲渡江而棄舟楫,終難臻妙境。余以為讀帖之法,當以三昧攝之:

一曰"觀象味韻"。梁同書所謂"帖教人看",非徒觀其點畫形質,實乃"澄懷味象"之道。昔王右軍觀鵝頸而得轉筆之法,張長史見擔夫爭道而悟章法之妙。讀【蘭亭】當思永和修禊之雅集,【祭侄稿】須感魯公忠憤之氣節。陳方既先生謂"以象觀意"者,正是要透過墨跡想見古人揮運之時。如賞懷素【自敘】,但見滿紙雲煙而聞雷霆之聲;觀米南宮【蜀素】,頓覺八面出鋒而見刷字之快。此中三昧,惟在"神與物游"四字。

二曰"析理得法"。黃山谷言"細看令人神"者,乃顯微闡幽之功。譬如析【聖教序】,當辨其"截拽"之法:橫畫如刀截玉,豎筆似弩引弦;讀蘇字"石壓蛤蟆"之體,須知其"偃筆"之妙在"信手自然"。更當考校版本源流,若【淳化閣帖】與【大觀帖】之異同,南帖北碑之殊趣。昔人謂智永【千字文】"八面出鋒",而趙松雪臨本僅得"四面停勻",此中消息,正在毫釐之間。

三曰"默識心通"。董香光【畫禪室隨筆】云:"觀帖如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當觀其舉止笑語。"讀【韭花帖】當記其"疏朗如晨星"之布白,味【寒食帖】須銘其"起伏似江濤"之韻律。昔歐陽詢觀索靖碑三日不去,正是"目識心記"之功。今人可效法昔賢"張壁諦觀"之法,將法帖懸於素壁,朝夕相對,使點畫結字自然印入靈台。

此三法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近人沈尹默先生臨【祭侄稿】至百餘通仍日日對讀,白蕉習【喪亂帖】必先靜坐默誦,皆得讀帖真諦。須知讀帖非徒用眼,實乃"六根互用"之事:眼觀其形,心摹其勢,手畫其蹤,耳聞其聲(指書寫節奏),鼻嗅其墨香,乃至通體感應其氣韻。如此,方可謂得"書外求書"之妙。

今人處信息泛濫之世,法帖易得而讀帖之功愈顯珍貴。願諸君勿作"匆匆過眼"之觀,當存"如對至尊"之心,庶幾可入書法堂奧。
易梔 發表於 2025-7-19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帖三昧與書學心法】

清代李瑞清"讀書多則下筆自雅"之論,實為書道要訣。然讀帖之法,非止於目覽,當以心觀。今就三種讀帖法門,試作申論:

一、神遊式觀照
梁同書所言"帖教人看",實乃"澄懷味象"之審美觀照。書道之妙,正在似與不似之間。觀【蘭亭序】"惠風和暢"四字,其線條流轉如春水初生,結體疏朗似惠風拂面。此非具象之景,乃書家將春日和煦之意象,化入點畫使轉之中。讀帖者當如董其昌"以禪喻書",破除形相執着,直探筆墨背後的氣韻生機。昔人觀【祭侄文稿】淚痕筆意交融處,便得顏魯公悲憤鬱勃之真情,此即"得意忘形"之妙境。

二、格物式解析
黃庭堅謂"細看令人神",實指理性分析之功。當以"八法"析【赤壁賦】之側勒努趯,以"九宮"度【韭花帖】之疏密佈白。如解牛庖丁,目無全牛而筋脈分明。更須考校版本源流:比較【蘭亭】神龍本與定武本筆意差異,推究虞世南、褚遂良臨本之審美取向。此即孫過庭"察之者尚精"之謂,非如此不能得古人用筆三昧。

三、涵泳式默化
記憶非死記硬背,乃"觀物取象"之心印過程。米芾"臣書刷字"之自評,實為經年累月觀摹晉帖所得。昔人張旭觀公孫大娘劍器舞而悟筆法,懷素見夏雲奇峯得草書三昧,皆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理。今人讀帖,當如朱熹"虛心涵泳"之說,使【寒食帖】之跌宕、【蜀素帖】之奇崛,皆化為腕底風雲。

三者如鼎之三足:神遊得其氣,格物得其法,涵泳得其神。蔣驥雲"涵養性情,感發志氣",正道出讀帖終極境界——通過筆墨與古人精神往還,最終成就"字如其人"的君子之風。學者若能三法並用,輔以"日課三千"之功,自可漸入"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