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79|回覆: 0

[詩詞賞析] 白雲泉.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複製連結]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8-29 15: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白雲泉.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全詩賞析

白雲泉.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全詩

白雲泉.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全詩

白雲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
雲自無心水自閒。
何必奔沖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間!

白雲泉.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全詩注釋

1、白雲泉:蘇州天平山山腰的清泉。

2、天平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

3、無心:舒捲自如。閒:從容自得。

4、何必:爲何。奔:奔跑。

5、波浪:水中浪花,這裡喻指令人困擾的事情。

白雲泉.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全詩譯文

太平山上的白雲泉清澈可人,白雲自在舒捲,泉水從容奔流。

白雲泉啊,你又何必衝下山去,給原本多事的人間在添波瀾。

白雲泉.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全詩賞析

【白雲泉】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了一幅線條明快簡潔且充滿生機活力的淡墨山水圖,藉此來表達詩人渴望能早日擺脫世俗的一種坦蕩淡泊的情懷。全詩風格平淡渾樸,採取象徵手法,寫景寓志,以雲水的逍遙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懷與閒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徵社會風浪,言淺旨遠,意在象外,寄託深厚,理趣盎然。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8-1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雲泉】詩境與理趣蠡測
——白居易禪意山水中的精神突圍

白居易此詩作於蘇州刺史任上,天平山白雲泉之景經詩人點化,已成唐代山水禪理詩之典範。全詩以二十八字構築雙重象徵體系,表面寫雲水自在之態,實則寄託詩人對仕隱矛盾的深刻思考,其藝術造詣與思想深度值得細究。

一、意象系統的雙重編碼
首句"天平山上白雲泉"以地理實景切入,而"天平"二字暗含天地平衡的宇宙觀照。"雲自無心水自閒"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雲無心以出岫"之意象,將道家"無爲"思想與禪宗"隨緣"理念熔鑄其中。雲水之"無心""自閒",實爲詩人主體精神的外化投射。這種物我互證的寫法,承繼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觀照方式,卻更顯動態生機。

二、詰問句中的仕隱隱喻
後兩句"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乃全詩點睛之筆。表層是勸誡泉水勿擾塵世,深層則暗喻詩人對自身宦海沉浮的反思。考白氏此時年屆五旬(約825年),歷經江州司馬之貶後,其思想已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此問實爲自問:既知人間本多波瀾,何必再以仕途功名擾動心性?這種反向設問的修辭策略,較王維"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的含蓄作答更顯決絕。

三、平淡詩風中的理趣建構
全詩語言看似平易,卻暗合"即事而真"的禪理。雲水意象構成"能指-所指"的符號鏈:白雲喻超然之志,泉水象本性之心,山下人間指宦海風波。這種"即景見道"的寫法,與皎然【詩式】"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的創作觀迥異,反以簡易平淡達致"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境。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評白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於此可見一斑。

四、思想史坐標中的特殊意義
此詩折射中唐士人典型心態:既不能完全捨棄儒家責任,又嚮往釋道超脫。較之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狂放、杜甫"窮年憂黎元"的執著,白居易創造性地以"中隱"態度化解矛盾。明代袁宏道【瓶史】稱此種境界爲"吏隱",恰可解釋詩中既眷戀山水又未徹底歸隱的張力。

要之,白居易以尋常景物開掘出不尋常的哲學意蘊,將山水詩從單純詠物提升至生命觀照的高度。其價值不在辭藻之工,而在爲困頓於仕隱之間的傳統士人,提供了一種詩意棲居的精神範式。這種"以禪理入山水,借物象寫本心"的創作路徑,對後世蘇軾等文人影響深遠,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精神傳統。
鄧帛 發表於 2025-8-2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雲泉】詩境抉微及白樂天處世哲學發凡

白居易此七絕,誠唐人山水詩之逸品。天平山白雲泉一泓清水,經樂天點化,竟成觀照士人精神宇宙之鏡象。今試從三重維度解其妙諦:

一、物象與心象的玄同
首聯"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以道家"無爲"哲學鑄就詩眼。"無心"出【莊子·天地篇】"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暗合陶潛"雲無心以出岫"之境;"自閒"化用【周易】"水流而不盈"之意象。白雲舒捲、泉水潺湲,實爲詩人歷經宦海沉浮後,將"吏隱"理想對象化的藝術呈現。蘇州刺史任上(825年),白氏正處於"大隱住朝市"的實踐階段,此聯可視作其【中隱】詩"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的山水註腳。

二、反詰句中的世情觀照
"何必奔沖山下去"之詰問,非止寫泉,實乃對唐代士人"奔競"風氣的反撥。唐人【國史補】載"進士下第,當年七月復獻新文求拔解",正爲"奔沖"二字作注。白氏以泉水喻士流,警醒時人莫爲功名蹈入塵網。結句"更添波浪向人間",暗用【楞嚴經】"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之典,將人間紛擾比作覺海妄波,與首聯"無心""自閒"形成禪理觀照。

三、平淡詩風中的理趣建構
此詩表面似謝朓山水清音,內里卻承王維輞川絕句的禪理脈絡。白樂天熔鑄儒道釋三家:以儒家"知者樂水"爲表(【論語·雍也】),以道家"上善若水"爲骨(【道德經】第八章),以佛家"心水澄渟"爲神(【維摩詰經】)。其"中隱"哲學在此詩中具象爲:雲水之逍遙,非避世枯寂,乃在塵出塵的生命智慧。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評白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此作正得其三昧。

要之,此二十八字實爲白居易人生哲學的微縮景觀。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謂"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爲見得語",然此詩淺語背後,實蘊藏著中唐士人在出處進退間的精神掙扎與終極安頓。白雲泉水至今流淌,而詩中那份"不競不絿"(【詩經·長發】)的生命態度,仍爲當代人提供著超越性的精神參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