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33|回覆: 1

[詩詞賞析]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8-18 10: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七夕.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七夕.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應傾謝女珠璣篋 盡寫檀郎錦繡篇詩詞賞析

首聯前半句說天上的情景。下半句指人間,有一家人家歡笑地在院子裡鋪置筵席,擺上瓜果,來穿針乞巧。

頷聯專寫人間,不提七夕,「謝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在「錦繡篇」里暗指詠七夕。

三聯又是對照,「香帳簇成」指天上,「金針穿罷」指人間,「銅壺漏報」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聯的「歡笑」,與第四聯的「惆悵」相對。

一樂一悲,寫人間男女在七夕的歡樂,又與牛郎織女的臨別惆悵構成映襯,就是襯出天上不如人間了。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4-22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詩中的天人對照與情志抒寫——羅隱〖七夕〗詩析義】

羅隱此詩以七夕爲題,卻別出心裁地構建起"天上—人間"的雙重敘事空間。首聯"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以星漢燦爛的銀河與人間紅筵對舉,既暗合牛女雙星傳說,又鋪陳出世俗節慶氛圍。其中"菡萏"一詞尤見匠心,既喻星河如蓮之清麗,又暗藏"藕斷絲連"的相思隱喻,爲下文情感轉折埋下伏線。

頷聯"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運用典故而不著痕跡。謝道韞之才、潘安之貌,在此轉化爲普世性的才子佳人意象。"珠璣篋"與"錦繡篇"的器物對仗,既展現閨閣雅趣,又暗示文字傳情的傳統。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將"乞巧"習俗轉化爲文字創作活動,使七夕主題從單純的女紅技藝升華爲男女共同參與的文化實踐,此中可見晚唐文人審美趣味的演變。

頸聯"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再現典型七夕場景。前句寫天上織女工巧,後句述人間女子乞巧,而"拜嬋娟"三字將月亮擬人化,使天人交感更具儀式感。尾聯"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突然轉折,以時間意象串聯天人:銅壺滴漏既是人間計時器,又暗示銀河將隱;"惆悵"一詞既寫牛女別離之恨,又滲入詩人對韶光易逝的生命體悟。

全詩最妙處在情感張力的營造。表面寫"歡笑"與"惆悵"的對照,深層卻透露出詩人獨特的價值判斷:人間歡聚雖短暫卻真實,天上神話雖永恆卻虛渺。這種"以人映天"的寫法,實則是將神話傳說人間化的藝術處理。羅隱作爲"十上不第"的寒士詩人,在此或許寄寓了更深的感慨——與其追求虛幻的永恆,不如珍惜現世的溫情。

此詩在藝術上承襲李商隱【辛未七夕】的朦朧筆法,卻更添世俗氣息。其語言既保持"溫李"派綺麗工穩的特質,又融入自身詼諧峭拔的風格,堪稱晚唐七夕題材的別調之作。今日讀來,猶能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星光下,人類對美好情感的永恆嚮往。
鳳傑 發表於 2025-5-17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詩解:羅隱諷喻筆法下的天上人間之辨

羅隱【七夕】一詩,誠晚唐詠七夕之佳構。其匠心獨運處,尤在頷聯「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二句。今試析其深意,兼論全篇章法之妙。

一、用典與指涉
「謝女檀郎」之典,表面用東晉才女謝道韞與美男子潘岳事,實則暗含雙重隱喻:
1. 以「珠璣篋」喻織女之天章雲錦,暗合【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之典;
2. 「錦繡篇」既指人間男女七夕唱和之作,亦暗諷當時文人競作浮艷七夕詩的習氣。錢鍾書【談藝錄】所謂「唐詩用典,每取雙關之妙」,此聯足當之。

二、結構之陰陽對照
全篇四聯實構成三重映照:
1. 空間對照:首聯「絡角星河」(天上)與「一家歡笑」(人間)形成垂直維度;
2. 時間對照:頸聯「香帳簇成」(良宵初啟)與尾聯「銅壺漏報」(晨光將至)構成線性流動;
3. 情感對照:人間「歡笑」與天上「惆悵」的反差,尤見羅隱冷眼觀世的特色。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此詩「以人間樂反襯仙家恨」,可謂的評。

三、歷史語境中的諷喻
羅隱身處唐末衰世,其詩常含譏刺。此詩尾聯「惆悵佳期又一年」,非僅言牛女之恨,實暗喻:
1. 對晚唐宮廷奢靡度七夕的諷諫(見【開元天寶遺事】七夕「曝衣樓」記載);
2. 人間短暫歡愉與永恆遺憾的哲學思考。方回【瀛奎律髓】謂「唐人七夕詩多綺語,唯羅昭諫能於濃麗中見冷峻」,正指此旨。

四、詩藝鉤沉
詩中「金針穿罷」暗用馮翊【桂苑叢談】「七夕夜女子得金針則巧」的民俗,而「銅壺漏報」化用漢樂府【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的時間意象。這種「以典運俗」的手法,既保持七夕詩的民間底色,又賦予文人詩的精緻品格。

要之,羅隱此詩以多重對照結構,完成對七夕主題的超越性書寫。其價值不在應景詠節,而在通過時空錯位的藝術建構,揭示歡愉背後的永恆缺憾——此正李商隱【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別離」之遺響,亦晚唐詠物詩「寄託遙深」之典範。

(全文798字)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5-23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詩解:論羅隱對傳統七夕意象的解構與重構

(一)傳統七夕詩學的雙重維度
七夕詩學傳統自【古詩十九首】肇始,歷經六朝至唐,形成"天上愁"與"人間樂"的二元結構。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建構了銀河阻隔的悲情範式,而唐代崔顥【七夕】"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則確立了人間乞巧的歡愉傳統。羅隱此詩的特殊性在於,他通過意象群的錯位組合,實現了對既有範式的創造性轉化。

(二)謝女檀郎意象的符號學闡釋
頷聯"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實爲全詩詩眼。考謝道韞詠絮才典出【世說新語】,檀郎本指潘岳,此處卻剝離歷史語境,轉化爲才子佳人的通用符號。值得注意的是,"珠璣篋"與"錦繡篇"構成物質性書寫媒介與精神性文學創作的互文,暗喻七夕乞巧的本質是文化資本的傳遞。這種將民俗活動升華爲文化儀式的寫法,較之白居易【七夕】"年年乞與人間巧",更顯文人化的審美趣味。

(三)時空結構的顛覆性設計
全詩四聯形成"天-人-人-天"的環形結構,與常規的"天上-人間"線性敘事迥異。首聯"絡角星河"與頸聯"香帳簇成"同指天象,卻通過"紅筵""金針"等人間物象間隔,形成蒙太奇式的空間跳躍。尾聯"銅壺漏報"更以計時器意象連通天人兩界,使"惆悵佳期"的永恆嘆息與"一家歡笑"的瞬時愉悅構成量子糾纏般的詩意關聯。這種結構創新,實爲晚唐詩學"破體爲文"的典型例證。

(四)悲喜辯證的美學突破
傳統七夕詩多執於天人對比一端,或如杜牧【秋夕】專寫宮怨,或如和凝【宮詞】極盡歡娛。羅隱獨創"以樂景寫哀情"之法:首聯"歡笑"與尾聯"惆悵"形成情緒閉環,中二聯的華美辭藻愈顯佳期易逝之痛。這種"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的反向操作,恰是韓愈"不平則鳴"詩學觀的另類實踐。

結語:羅隱此詩的價值,在於將七夕主題從民俗學層面提升至存在論高度。詩中"珠璣篋""錦繡篇"的書寫意象,暗示著人類對抗時間流逝的文化努力,而最終"又一年"的詠嘆,則道破了歡愉背後的永恆缺憾。這種對生命暫住性的深刻體認,使該詩成爲唐代七夕詩學的收官之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