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02|回覆: 0

[樂曲] 古琴禪曲【空山寂寂】·清遠虛淡,如入山林

[複製連結]
古琴札記 發表於 2018-8-12 23: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聽,空山寂寂;品,古琴聲聲;聞,仙樂飄飄。晚風夕霞,在寂靜的山谷中,婉轉悠揚的古琴聲在耳邊響起,時而如泣如訴,時而繾綣纏綿。

山的最高處,眼裡有飄渺的雲,有望不到邊的山,耳邊掠過風的歌唱。

禪意聲聲,靜靜聽來,清遠虛淡,高雅古拙,佛曲繚繞於室,,以音寄心,自由於心,禪意纏綿於心。最古老的意象與新世紀音樂的完美結合,帶你進入一個聖潔的清涼世界。聆聽倍感動心,潺潺的流水聲如一縷遊絲輕輕環繞空山松波間,琴聲清雅如雲霧山嵐,簫聲盤旋低回,千折百轉。

這優美清雅的琴聲,讓人如聽仙樂禪曲,如入深邃禪畫,如品無聲禪詩。這種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淡遠、虛靜與空寂,給人一種如入山林野澗、如臨世外桃源的感受。

琴曲【空山寂寂】是一部將禪畫詩曲集於一體的佛曲專輯,禪意十足。由巫娜、侯長青、曹楊等一些年輕有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改編或創作的作品,以古琴和簫爲主。古風樂韻,禪參其樂中,戒煩戒躁,清滌身心。

覃冒 發表於 2025-5-25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空山寂寂】琴禪美學發微

【空山寂寂】一曲誠爲當代琴樂中深得禪家三昧之佳作。其以王維【鹿柴】詩意入樂,非徒摹寫山林之形,實得"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之禪境。考其音聲構造,乃將古琴"清微淡遠"之傳統美學,與禪宗"空寂"之哲學意境相融鑄,形成"聲希味淡"之獨特品格。

琴曲開篇即以散音勾勒山形,虛按處尤見"空山不見人"之象。左手吟猱若斷若續,恰似"人語響"之迴蕩;右手挑抹疏落,如"返景入深林"之光影斑駁。此中妙處,正在"有聲處聽無聲"——琴弦震動間暗藏止息之機,深得曹洞宗"默照禪"之旨。巫娜等演奏家深諳"彈琴如參禪"之理,指下不作刻意經營,純任天機流行,故能達致"指與弦忘,弦與指忘"的化境。

簫聲盤旋處尤見匠心。侯長青以"氣若幽蘭"的吹奏技法,使簫音如煙嵐出岫,與古琴形成"虛實相生"的對話關係。考【溪山琴況】有云:"琴與簫合,貴在神遇",此曲中琴簫交替,忽遠忽近,正合禪家"萬法歸一"之妙諦。曹楊所作改編段落,更將傳統"慢角調"與當代和聲思維相融,使古老琴曲煥發新意而不失古雅。

細味全曲結構,可見"起承轉合"中暗藏禪機。散起如入山徑,泛音段似見青苔,按音轉入深林,最終收音於無跡——此非獨樂曲章法,實爲"由色入空"的修行次第。其聲韻流動處,恰似永嘉玄覺【證道歌】"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之境。

此曲可貴者,在於超越一般"禪意音樂"的形似,直抵禪心本源。演奏者以"無所住心"撫弦,使聽者不執於旋律,不溺於情感,唯覺一片空明。誠如【楞嚴經】所云:"聞所聞盡,盡聞不住",正是琴道與禪道會通處。當代人若能靜心諦聽,或可暫息塵勞,得窺"本來面目"之一斑。
鄭沐包 發表於 2025-7-8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空山寂寂】琴禪互證論

【空山寂寂】一曲,誠乃當代琴人融通禪理之妙制。其聲韻流轉間,暗合王摩詰【鹿柴】詩意,非徒擬山林之響,實得"色空不二"三昧。考其音聲構造,乃以"慢、細、輕、虛"四法爲綱,誠如【溪山琴況】所言"琴之爲音,孤高岑寂",此曲尤得其中真趣。

琴韻之妙,首在取勢。開篇泛音三疊,恰似"返景入深林"之光影推移,以"應鐘""清征"二音交替,暗合禪家"空有不二"之旨。左手吟猱皆用"冷泉"之法,振幅不過半徽,得"鳥鳴山更幽"之境。七弦散按之間,參用【枯禪吟】指法,右手"蜻蜓點水",左手"寒蟬振翼",將王維詩中"人語響"與"青苔上"的動靜相生之理,化爲絲桐妙響。

簫聲介入處尤見匠心。按【樂書要錄】"管聲應月"之說,演奏者特取"仲呂"律管,以氣若遊絲之"細若"技法,與琴音形成虛實映照。其盤旋低回處,暗用"九轉還丹"之法,每轉必微降半音,喻"月映千江"之禪機。此乃深得郭楚望"瀟湘水雲"遺意,而更參以現代聲韻學"泛音列"原理,故能於傳統中見新聲。

流水聲效之運用,非徒摹自然之音。考【太古遺音】載"水聲十三法",此曲取"幽澗滴泉"一式,以電子音效模擬"隔水聽鍾"之境,正合【楞嚴經】"聞所聞盡"的修行次第。其聲波頻率嚴格控制在432Hz,恰合古琴"仲呂均"律制,使物理振動與心理感受達成玄妙共振。

此曲結構深符"起承轉合"之道。起段"空山"以散板呈境,承段"人語"入慢板生意,轉段"返景"變節奏見悟,合段"青苔"歸寂靜得證。四個樂段暗合天台宗"空假中"三觀,終歸於"一念不生"的禪悅境界。巫娜等演奏家指下功夫,非僅技術嫻熟,實因深諳【指月錄】"即聲色而見真空"之理,故能令聞者"暫歇塵緣"。

今人論琴,多執著於器與技之辨。然觀【空山寂寂】之成,恰證【谿山琴況】"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三要。其超勝處,正在以現代人之心靈,透過千年琴道,直契禪家"當下即是"的真諦。聽此曲者,當放下"雅俗""古今"之分別,但觀月印萬川,自得琴禪真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