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85|回覆: 2

[書法字帖] 怎麼臨帖,學書臨帖的角度

[複製連結]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7-31 1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習書法,略過臨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對於臨帖淺嘗輒止,是很多業餘書友通行的弊病。但是即便是專業學書者,對於臨帖到底有何意義,也未必全然明了。很多專業書家抱定一家一帖,天長日久也會頗具功力。然而很多時候只是堆金積玉,未必能化爲源頭活水。

略過臨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略過臨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依末學淺見,不妨藉形意之說,將臨帖分爲演法、練法和打法三個角度。

書法臨帖,學書臨帖的角度

所謂演法臨帖,就是取個字形。取字形有正取反取兩個路徑,正取是要求臨得像,反取是要求變化。十年前我曾經求教於一書學名家,每次提交臨習都得個『太不像』的評語,久之未免心灰意冷。這位名家,代表的就是以正取形這派。他們的思路,認爲古人造型完美,我輩複製即可。

所謂演法臨帖,就是取個字形

所謂演法臨帖,就是取個字形

當代人的水準,完全取決於複製古人字形的水準。基本上說這派是當前的主流,國展中很多作品都是集古人字所成,當然也有集今人字的作品,其理一致。貌似與之相左的是反取臨帖,即將古人誇張變異之處更進一步,以求更大的視覺衝擊力。這一派也大有人在,在書法界影響也如日中天。兩者貌似相反,但都爲形所困,徒有其表而不得其本。專門爲了展覽炮製作品是其專擅,平平常常寫字反倒是令其困惑不已。即便是炮製展覽,天長日久也未免單調重複。或有人由此漸入魔道,橫塗豎抹以爲揮灑,不過是自欺欺人。

臨帖就要深入到筆法層面

臨帖就要深入到筆法層面

如果不願止步於此,那麼臨帖就要深入到筆法層面。細查古帖運筆之技法而千錘百鍊,是爲練法臨帖之路。筆法在過去一般是密授,因爲一般人根本見不到名家真跡,更無從由此揣摩運筆痕跡。現代不同了,我們擁有了大量的高清複製品,從硬體條件來說具備了還原古人筆法的可能性。接下來就是還原古人筆法的思路支持了,但是在這裡我們會遇到很多潛在的障礙。這些障礙有些來自於本土的不成熟書論,有些來自於牽強的西方理念。間或有天資聰穎之輩偶有所悟,已經彌足珍貴,不啻於爲往聖繼絕學。

還原古人筆法的思路支持

還原古人筆法的思路支持

嫻熟筆法,已入門徑,對於理解古帖已經初窺堂奧。但若要登堂入室,還要學會古人的打法,即結字之法,包括篇章之法。這一步驟臨帖,要求筆法已經過關方可進行,否則丟三落四,未免落入演法臨帖層次。若筆法完備,見古人字跡,可從中揣摩古人揮運之際起承轉合之節奏。所謂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如洞見古人不合理處之巧妙,則已經非同庸手。

雖分臨帖爲三,實際每每合一。即便是最粗淺的臨帖求形似,用心者也能得練法打法之益,更遑論其他。然理路不明,往往多歧途亡羊,故不可不慎。‍

相關帖子

遊客  發表於 2018-10-3 13:01
學習書法,略過臨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對於臨帖淺嘗輒止,是很多業餘書友通行的弊病。但是即便是專業學書者,對於臨帖到底有何意義,也未必全然明了。依末學淺見,不妨藉形意之說,將臨帖分爲演法、練法和打法三個角度。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5-2 1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臨帖三階:形取·筆煉·意化之道】

休竹客君所論臨帖三法,深契書學要義。余不揣譾陋,試以"形-法-意"三階體系申說之,並就教於方家。

一、形取階段:雙楫並濟
君所言"演法臨帖",實爲書學築基之要。然正取反取之說,猶未窮形似之奧。昔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臨帖如驟遇異人,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形臨非徒摹輪廓,當以"五察法"究之:一察字勢俯仰,二辨間架疏密,三味點畫向背,四觀行氣映帶,五體章法虛實。宋米芾"集古字"之法,正是形臨至境——其【蜀素帖】中,單字皆可見晉唐風骨,而氣脈自貫。今人若止步於"複製形骸",恰如文徵明所譏"奴書"耳。

二、筆煉階段:鋒杪玄機
君論"練法臨帖"已觸核心。筆法之秘,非獨在"永字八法"顯學,更藏於"三微"之中:起筆之微逆、行筆之微顫、收筆之微駐。觀【蘭亭序】"癸丑"二字,牽絲映帶間可見"屋漏痕""錐畫沙"之妙。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謂:"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今人得睹高清法帖,更當以"顯微讀帖法"究其筆蹤:如察【祭侄稿】枯筆處可見顏魯公頓挫之力,觀【寒食帖】漲墨處可悟東坡提按之節。此階段需"三到":眼到(察毫芒)、手到(追動作)、心到(體勢能)。

三、意化階段:神遇跡化
君未竟之論,當爲"打法臨帖"之升華。王僧虔【筆意贊】云:"書之妙道,神采爲上。"臨帖至境乃"遺形取神",如懷仁集【聖教序】能得右軍神韻,王鐸臨【閣帖】可化古爲新。此階段當循"四化"路徑:1. 擬古化(如趙孟頫【膽巴碑】融李北海法);2. 個性化合(如何紹基以篆籀法寫【張遷碑】);3. 情境化(如徐渭狂草解構二王);4. 哲學化(如傅山"寧拙毋巧"之說)。明項穆【書法雅言】所謂"會通古今,自成一家"者,正是此理。

結語:
臨帖之道,實爲"三重門":初入形骸之門,次窺法度之奧,終達性靈之域。今人當避"三忌":一忌泥古不化(如清館閣體之弊),二忌求奇失正(如晚明狂禪書風之失),三忌炫技忘本(今之展覽體通病)。願與諸君共勉,循此階梯,庶幾可臻"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孫過庭【書譜】語)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