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09|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篆書美在什麼地方?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6-14 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體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效尾,長翅短身。

——蔡邕【篆勢】

體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效尾,長翅短身。

體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效尾,長翅短身。

篆書的美感首先體現在它的結構之中。篆書的結構之美體現在中和之美和對比之美上。

中和之美,來自於儒家的中庸思想,是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審美觀點,唐太宗李世民和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他們的著述中都對中和之美進行提倡和解釋。這種審美態度從秦石刻小篆開始就主導中國的篆刻審美,形成了篆書和諧美的典型樣式。

篆書的美感首先體現在它的結構之中。

篆書的美感首先體現在它的結構之中。

篆書的美感其次體現在它的對稱美和變化美上。中國傳統篆書講究對稱美,從篆刻出現之日起這種美感就受到推崇和追捧,一直被奉爲經典。

唐太宗形容這種美:『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攲,滿則覆,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對這種美感讚賞有加。

篆書的結構之美體現在中和之美和對比之美上。

篆書的結構之美體現在中和之美和對比之美上。

篆書美感的第三個體現是篆書中的虛和之美與力量之美。

虛和之美是我國古典文人書法孜孜追求的傳統美感,這種美感發源於儒家中庸思想,這種字和諧圓潤,虛無縹緲,給人以安寧祥和之感,王羲之的行書、褚遂良的楷書皆是虛和之美的代表。而敧側生勢,由勢生力、表現出來的則是字裡行間的力量之美。

篆書美感的第三個體現是篆書中的虛和之美與力量之美。

篆書美感的第三個體現是篆書中的虛和之美與力量之美。

最後要提到的篆書之美是裝飾美與自然美。篆書的裝飾美與自然美是一個互相對立統一的存在,兩種美感構成了篆書的自身屬性,但兩種美感存在的不同比例又決定了篆書不同的風格特徵。

篆書的裝飾美是篆書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篆書區別於其他書體的根本標誌,但如果過分強調篆書的裝飾之美,就會將篆書引入工藝製造的死胡同,將篆書的活力淹沒;反之如果過分強調篆書的自然美,則會使篆書失去本源,迷失方向,失去自身的藝術特點。

所以在篆書創作中把握這兩種美的分寸、比例考驗著創作者的技藝和經驗,體現創作者的水準。

篆書之美是裝飾美與自然美。

篆書之美是裝飾美與自然美。

(書法作品選自肖同水)

肖同水,號扁島愚翁,別署習墨軒主、蓬嵩人。現爲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 ...

肖同水,號扁島愚翁,別署習墨軒主、蓬嵩人。現爲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 ...

個人簡介

肖同水,號扁島愚翁,別署習墨軒主、蓬嵩人。現爲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北京六藝嘉韻書畫研究院、北京華夏蘭亭書畫院院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高級研修班學員、書法孔見簽約藝術家,在習墨軒書法課堂執教多年。

受家族文化薰染,該書家自幼酷愛書法。楷書先柳、後歐,再趙。終取法趙孟頫【三門記】、【膽巴碑】和【三清殿記】。因融合了趙、柳、歐三種楷體之長,故其楷書既有趙體的靈動遒美,又具柳體之風骨和歐體之挺拔。線條健實、敦厚、生動,行書筆意凸顯。整體觀之,氣象森然且書卷氣濃郁。

該書家隸書習乙瑛、史晨、曹全碑及楚、漢古隸。篆書精研甲骨文,侯馬盟書,楚、漢帛書及秦簡、戰國古文字。在多年深入的研習中,將古隸書與篆書筆法相融合,入古出新,獨闢蹊徑,形成了意韻超凡、格調高古的大篆書風。

該書家獲2015年全國詩書畫家創作年會邀請賽 特等獎;

中泰建交40周年全球書畫名家國際交流展 金獎;

第七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家邀請展 一等獎;

首屆黃河杯書法大獎賽 蘭亭金獎;

【中國新時代文藝作品寶庫】評審金獎;

全國第十五屆廬山杯書畫大賽 銀獎;

第三屆和平頌 中華情全園美術書法名家邀請展二等獎 。

作品入展第三屆中日書法交流展。

作品被日本松宮書法藝術館、北平抗日紀念館等多家單位收藏。

該書家古體詩詞功力深厚,史學研究成果豐厚。在國家一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出版理論、史學著作多部。

新國人 發表於 2025-7-22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篆書五重美學境界】
(依蔡邕【篆勢】爲綱,分論篆書美學體系)

一、法天象地的結構神韻
篆書之妙,首在"觀物取象"的造字智慧。蔡邕所言"象龜文""比龍鱗",實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易學思維體現。秦【泰山刻石】中"帝"字如冕旒垂拱,"水"字若川流脈動,皆暗合【周禮】"六書"中的象形指事之道。孫過庭【書譜】稱"篆尚婉而通",正指其筆畫如吳帶當風,在"中和"尺度中達成"道器合一"的境界。

二、陰陽相生的對稱美學
【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在篆書中具象爲左右映帶的平衡之美。觀西周【毛公鼎】銘文,對稱而不板滯,如"王"字中豎爲軸,兩側弧線若宮室楹柱;"祀"字左右部件似青銅禮器對置,暗含【禮記】"左昭右穆"的禮制精神。唐太宗以欹器喻書,恰說明篆書在靜態平衡中蘊藏動態勢能,此乃"致中和,天地位焉"的哲學外化。

三、剛柔互濟的筆勢張力
篆書線條兼具"折釵股"的力度與"屋漏痕"的自然。李斯小篆如"鐵線篆"顯秦法威嚴,而【石鼓文】斑駁筆觸則存商周渾樸之氣。褚遂良【陰符經】篆額"剛健含婀娜",恰印證【易傳】"柔剛相推而生變化"之理。虛實相生處,可見衛夫人【筆陣圖】"橫如千里陣雲"的意象表達。

四、文質彬彬的裝飾法則
【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可爲篆書審美準繩。戰國鳥蟲篆極飾盡妙而不失字理,清人鄧石如"以隸筆作篆"則返璞歸真。王國維【觀堂集林】論三代金文"於精麗中見荒率",正道出裝飾與自然的辯證關係——如【散氏盤】錯落筆畫間,猶見鑄造時的陶范痕跡。

五、古今交融的審美範式
篆書之美,終歸於"通古今之變"的文化基因。從甲骨文的巫覡神秘,到秦詔版的政令威嚴,再至清代金石家的學術重構,始終貫穿著"如將不盡,與古爲新"的創造精神。趙之謙篆書熔碑帖於一爐,吳昌碩以石鼓文入畫,皆證明這種古老書體仍具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按:本文所述五重境界,實爲傳統美學"觀物—取象—比類—悟道—成器"認知鏈的書法呈現。學者當於刀筆痕跡中,體認中華文明"道藝合一"的終極追求。)

跋:今觀肖君同水篆作,得【嶧山碑】之整飭而參以【天發神讖】之險勁,可謂"執兩用中"者。然習篆者須知:法度之外,更要涵養"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胸次,此蔡中郎"要妙入神"之真諦也。
湯巫 發表於 2025-7-23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篆書五重美學境界】
(文/國學堂)

篆書之美,非止於形,實乃華夏文明之基因密碼。蔡邕【篆勢】所言"體有六篆,要妙入神",正道出篆書超越實用書寫的藝術本質。今試從五重境界闡發其美學精髓:

一、結構之"中和美"
秦石刻小篆確立的"玉箸體",堪稱儒家"中庸"思想的視覺化呈現。觀泰山刻石,橫如水平,豎若繩直,轉折處皆作弧形處理,恰合【禮記】"直而溫,寬而栗"的禮器規範。孫過庭【書譜】謂"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正是對這種"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平衡之道的詮釋。

二、章法之"對稱美"
商周金文已見嚴格的軸對稱結構,如【大盂鼎】銘文的空間分割,暗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唐太宗以魯廟欹器喻書,實指篆書在絕對對稱中蘊含的動態平衡——如【嶧山碑】字字如列陣之兵,然細察單字內部筆勢,皆有"潛虛半腹"之妙。

三、筆意之"虛實美"
李陽冰【論篆】云:"點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謂之布算。"真正高妙的篆書,在鐵線銀鉤中藏虛實相生之趣。試觀吳昌碩臨【石鼓文】,枯潤相間的筆觸既見"屋漏痕"的自然天趣,又存"錐畫沙"的刻意經營,恰是莊子"既雕既琢,復歸於朴"的生動體現。

四、氣韻之"力量美"
【天發神讖碑】以方筆作篆,如斷金切玉,展現"金石氣"的雄強。而鄧石如以隸法入篆,通過"逆入平出"的運筆,使靜態篆字產生"蛟螭盤拿"的動勢。這種力量非蠻力,乃【易經】所謂"剛健中正"的浩然之氣。

五、境界之"自然美"
趙之謙篆書最能詮釋"既雕既琢"與"天真爛漫"的辯證關係。其作品既有【說文】學者的嚴謹法度,又得"亂頭粗服"的寫意精神,恰如董其昌所言"字須熟後生"。這種"人工極處見天工"的境界,正是篆書藝術的至高追求。

昔人論書謂"篆尚婉而通",實則篆書美學已超越技法層面,成爲中華文明"道器合一"的典範。今人習篆,當以銅器銘文養其骨,以秦漢刻石壯其氣,以明清墨跡活其韻,方能得見"神采爲上,形質次之"的真諦。

(本文引證文獻:【說文解字序】【書譜】【藝舟雙楫】,配圖作品解析從略)

【作者簡介】
國學堂主人,精研金石文字學二十載,現任某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商周金文書風研究】【清代篆書美學流變】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