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23|回覆: 2

[講古]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6-1 12: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楚軍挾大勝之威,繼續追擊。秦軍敗兵在章邯的帶領下,固守棘原。

此時的秦軍,雖然遭逢慘敗,但是實力還在,還有將近30萬人馬。秦軍主帥章邯知道現在楚軍銳氣正盛,不能與之交戰,於是一面固守,一面派助手司馬欣前往咸陽,希望二世能派來援軍。

此處的章邯派司馬欣前往咸陽,應該是有兩個目的,一是解釋一下自己失敗的原因,希望取得二世的諒解,二是真的希望能有援軍,提振一下自己手下士兵的士氣。

以楚軍爲首的多國盟軍,大勝之餘,也追擊到了棘原。不過在棘原處,項羽在發動了幾次試探性攻擊之後,與秦軍開始對峙。

而就在派出宋義救援趙國的同時,爲了分散秦軍,楚懷王還派劉邦爲主將,率領另一路人馬,從西面,向咸陽一路進攻而去。

這個被項梁立起來的楚懷王也挺有意思,在兩路人馬出發前,與各將領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意思就是,最早兵進咸陽的人,就能做關中王。這裡的關中王,應該是具有諸侯霸主的意味。

從這裡看出,這位放羊娃出身的少年君主,還是頗有一些政治智慧的。

因爲秦國主要兵力,都被吸引在巨鹿附近,所以劉邦一路西進咸陽之旅,雖然也有波折,但是其艱險程度,明顯低於項羽那路。

剛剛出發的時候,劉邦的兵力並不雄厚,不過劉邦一路走,一路收集原來陳勝、項梁等兵敗後逃散的士卒,並不斷收服其他小股義軍人馬,兵力越來越多。

而且因爲劉邦爲人寬厚,所以一路上所過的州城府縣,並不是每城必戰,時不時的就能兵不血刃,令秦軍守將投降。

在劉邦軍過高陽的時候,著名的舌辯之士酈食其(lì yì jī)主動來投,令劉邦實力小漲了幾分。

在酈食其的建議下,劉邦占領陳留,獲得大量補給。接下來一路高歌猛進,連敗秦軍。

尤其令劉邦高興的是,在攻打到潁川一帶的時候,又遇到了張良。

張良在輔佐韓王成重建韓國之後,一直游兵於潁川這一帶。但是因爲兵微將寡,一直沒有真正打開局面。

再次見到張良的劉邦興奮不已,以一些軍需物資、糧草的代價,順理成章的將張良從韓王成手裡借調過來,留在了自己身邊。張良的到來,又令劉邦的實力大漲了幾分。

在張良的謀劃、酈食其的輔助下,劉邦一路順風順水,兵力直達武關城下。這裡,距離秦都咸陽,已經是咫尺之遙了。

那麼,在這個各地義軍風起雲湧,秦軍主力連連敗退的時候,秦國朝堂上的君臣們幹什麼呢?秦國君臣啊,以趙高爲首的,正忙著從內部覆滅秦朝呢。

趙高自從扶立秦二世之後,一面不斷的哄著秦二世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一面大肆攬權,大量任用私人,殘害忠於秦國的臣子。他的目的,是準備取二世皇帝而代之,就是準備時機成熟,殺掉秦二世,自己當皇帝。

在這個前提下,趙高是怎麼禍害怎麼辦,怎麼亂來怎麼來。秦二世呢,偏偏對趙高就是言聽計從,怎麼看趙高怎麼順眼,趙高怎麼說,秦二世怎麼相信。

在逐漸掌握朝堂大權的過程中,那位當初共同合謀篡改秦始皇旨意的合作夥伴,丞相李斯,慢慢地成了攔在趙高面前的攔路虎,趙高更是早就看中了李斯的丞相職位。

對於秦國現在的亂局,李斯是心急如焚,多次求見二世,希望二世能拿出個辦法,解決紛亂的局勢。可是架不住二世根本不予理睬啊。能夠隨意見到二世的臣子,只有趙高。

這時趙高開始逐步陷害李斯了。他先是假意答應,幫助李斯找機會,面見二世。李斯當然是感激不已。而趙高呢,每當二世皇帝尋歡取樂,玩到興頭上的時候,就悄悄派人通知李斯,說皇帝有空閒,讓李斯來求見。李斯求見,感覺被掃了興頭的二世當然非常生氣,一來二去,越來越不待見李斯。再加上趙高在旁邊不時的說李斯的壞話,李斯最終被二世下令抓捕。

李斯也是久經風浪,明白了是趙高搗鬼,上書二世伸冤,可惜二世不信。

公元前208年7月,李斯被腰斬於咸陽,夷三族。

奔赴刑場的李斯,悔恨交加,後悔當初和趙高合謀改立胡亥爲君。不然,如果是公子扶蘇即位的話,以扶蘇的秉性,即使自己的相位不保,但無論如何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不過,悔之晚矣。

李斯臨死前,已經預料到秦國即將滅亡的命運。可惜,也只能仰天長嘆,無能爲力了。

李斯死後,趙高名正言順的當上了秦國丞相。秦國朝堂,由其一言可決。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4-26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戰略意涵與秦末權力結構�變】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這一戰略盟約,實爲楚懷王熊心在秦末權力重構過程中的精妙政治設計。考【史記·高祖本紀】所載,此約非徒激勵將士之辭,實暗含制衡項氏、重構權力格局的深層考量。當是時,項梁新敗定陶,楚地政權面臨重組,牧羊童出身的懷王能於項氏舊部環伺中確立此約,已見其非凡的政治智慧。

章邯退守棘原時,秦軍雖損折二十萬,然據【秦漢之際月表】考其建制,猶存三川、河內等精銳。司馬欣使咸陽之舉,實爲秦軍制度性潰敗之徵兆。秦制"軍功授爵"本爲強軍之本,然二世聽信趙高"群盜鼠竊"之說,拒發援兵,致使前線將士"軍吏畏法",此正應【商君書·畫策】"國亂者,民多私義"之誡。章邯後期降楚,實因秦廷自毀長城。

項、劉兩路分兵實爲戰略經典。項羽北上救趙,依太史公筆法乃"破釜沉舟",此戰解邯鄲之圍而牽制秦軍主力;劉邦西路迂迴,暗合【孫子兵法】"以迂爲直"之要義。值得注意的是,劉邦沿途收編散卒、招降納叛,正體現其"與天下同利"的政治胸襟。酈食其、張良等士人歸附,非獨因其個人魅力,實乃劉邦深諳"得士者昌"的治國之道。

趙高"指鹿爲馬"之時,秦廷已陷入韓非所謂"大臣太貴"的權臣政治困局。據【睡虎地秦簡】律文,秦法本有"矯詔者族"之條,然趙高能公然弒君,反映法制崩壞已極。此恰與劉邦"約法三章"形成鮮明對比,二者對待秦制的不同態度,實爲楚漢成敗關鍵所在。

懷王之約最終引發項劉之爭,實乃制度設計使然。項羽後毀約自稱西楚霸王,恰暴露其政治短視;劉邦謹守"先入關者王"之約,反得政治正當性。此中關節,正可印證【孟子】"得道者多助"的治國箴言。細究之,秦末權力更迭實爲制度合法性競爭,非徒軍事勝負而已。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7-28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楚漢之際"先入關者王"之約的戰略悖論與歷史必然】

楚懷王"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之約,表面觀之乃激勵將士之策,實則暗藏深刻的政治權謀與戰略悖論。此約既促成滅秦大業,亦埋下楚漢相爭伏筆,其間關節,值得細究。

一、盟約之政治智慧與戰略失衡
懷王以牧羊童踐祚,此約實爲制衡項氏之妙手。考【史記·高祖本紀】載"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爲人僄悍猾賊",可見楚廷對項羽早有戒心。分兵兩路之策,既解巨鹿之圍,又使劉邦得西進之機,形成"項氏主戰、沛公主略"的微妙平衡。然此約過分強調地理目標,忽視實力平衡——項羽破王離軍後已威震諸侯,縱使劉邦先入關中,終難憑一紙盟約坐穩王位。

二、章邯困局與秦廷失政
棘原對峙實爲秦軍最後生機。章邯遣司馬欣求援,非獨爲軍事計,更系政治表態。【秦始皇本紀】載"趙高恐二世怒誅",揭示秦廷已陷"指鹿爲馬"的決策癱瘓。司馬欣"留司馬門三日不得見"的遭遇(見【項羽本紀】),徹底斷絕秦軍退路。當權臣以權術代國政,30萬大軍亦成無根浮萍,此乃法家"刻削毋仁恩"之惡果。

三、劉邦西進之路的複合博弈
劉邦軍勢壯大實爲三種力量共振:其一,收陳勝、項梁餘部,承襲反秦正統;其二,納酈食其、張良等策士,補"布衣將相"之短板;其三,善用秦地治理危機,【留侯世家】載"秦將多賈人,可啖以利",揭示劉邦善抓秦吏"離德"之機。其"寬厚長者"形象,恰與項羽"坑襄城"暴行形成鏡像,暗合"天下苦秦久矣"的民心向背。

四、歷史必然中的偶然性
細察入關進程,實有三大偶然:張良復歸、武關智取、趙高弒君。然深層觀之,秦政"務勝不休"(【過秦論】語)已耗盡制度韌性,楚軍"破釜沉舟"打破戰略均勢,劉邦"約法三章"提供新秩序想像,偶然性終匯爲歷史必然。懷王之約如同催化劑,加速了權力結構的重組進程。

要之,此盟約實爲過渡性政治安排,其價值不在履約本身,而在製造"共主缺位"的競爭空間。楚漢之際的"王關中"之爭,本質是軍功集團與政治正統的博弈,亦是秦制崩潰後權力再分配的必然陣痛。司馬遷以"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評關中(【貨殖列傳】),正道出地理優勢終須服從於人心向背的歷史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