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3|回覆: 0

[樂府賞析] 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記(一)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8-5-4 11: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記(一)

  天台山,以石樑飛瀑最爲著名。 它的一路風光美景, 爲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時有了深刻感觸,下面讓我們一起體會下天台山的奇觀異景。

原文: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里,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歷忘苦。又十五里,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雲峰同飯,言此抵石樑,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余與蓮舟上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就石樑道。行五里,過筋竹嶺。嶺旁多短松,老乾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里,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低洼處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天台山

天台山

下面來看看譯文:

大概說四月初一的早上一直在下雨。我前行十五里後,看到路旁有一個岔道,勒馬是能從西面向天台山進發的,後來天色慢慢轉晴。我又走了十里路,到了松門嶺下。這裡是山高路滑,所以要步行前進。從奉化來的道路,這裡雖然經過數重山嶺,但都是順著山麓,來到這裡後,有迂迴、曲折或玩水,登高,都在大山脊上面。雨後天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聲隨處可以聽到,反覆地變化出新的景觀,綠樹叢中怒放的紅杜鵑花相互輝映,讓我忘卻了攀登跋涉的辛苦,然後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休息、用飯,這裡的山頂上到處都種有麥子,從筋竹嶺向南走,就是通往國清寺的大路。在這看到有一個國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飯。他說啊從這條路到石樑,山險嶺峻,路途是很漫長,不方便攜帶行李。最好輕裝前往,並讓擔夫將重的行李先擔去國清寺等待了。我同意他的建議後,則與蓮舟上人一起從石樑道上動身前行了,走過五里路,也翻越過筋竹嶺在山嶺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樹,變形的樹幹彎彎曲曲,樹根松葉青綠秀麗,好像城裡人家盆景中栽種的奇異清秀的松樹樁。最後又走三十多里,才抵達彌陀庵。在高峻的山嶺里爬上爬下,深山裡是很荒涼寂靜。能聽到泉水轟鳴、勁風、動地、山路上沒有其他旅行的人。但彌陀庵坐落在萬山坳中,恰巧正當中途,行人在此用飯或住宿也是可以的。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6-11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記〗的山水美學與行旅智慧】
(文/國學研修者)

徐霞客此篇日記雖僅四百餘字,卻深得唐宋山水遊記神髓,以"雨霽"爲眼,層層展露天台山"泉聲山色"之變,其筆法暗合謝靈運"山水含清暉"之旨,又具柳宗元"幽邃奇崛"之趣。今試從三端析其精妙:

一、雨霽之變的時空敘事
開篇"早雨"二字如吳道子潑墨,旋即轉入"天色漸霽"的微妙過渡。"泉聲山色,往復創變"八字,實化用郭熙【林泉高致】"山水之雲氣,四時不同"之理。徐氏以"翠叢中山鵑映發"點染色彩,恰似王維【藍田煙雨圖】"宿雨初霽"的視覺層次,更暗含【周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的宇宙觀照。其時空轉換之妙,正在於將氣象變遷與行旅節奏渾然相契。

二、行藏之道的禪儒交融
文中"舍騎步行"的抉擇,既見【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儒家智慧,又具【景德傳燈錄】"行住坐臥皆是禪"的佛家意味。與國清僧雲峰的對話,尤顯古人"以簡馭繁"的處世哲學。"輕裝往"之議,實爲莊子"虛舟"思想的實踐,而"重擔向國清相待"的安排,又暗合朱子"即物窮理"的格物精神。這種儒釋互補的行旅智慧,正是晚明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典型投射。

三、松石意象的文化密碼
"老乾屈曲,根葉蒼秀"的短松描寫,非止於狀物,實爲文人"比德"傳統的延續。陸羽【茶經】謂松"貞姿勁質",蘇軾【孤松】贊其"凜然相對敢相欺",徐霞客將此意象與"閶門盆中物"並提,恰揭示了明代文人將自然山水"盆景化"的審美趣味。而"泉轟風動,路絕旅人"的孤寂之境,又何嘗不是倪瓚"聊寫胸中逸氣"的山水精神的延續?

徐霞客此記之可貴,在於超越了一般遊記的實錄性質,通過"雨-霽-行-止"的循環敘事,構建出"天人相契"的審美境界。其文字如天台石樑飛瀑,看似隨意揮灑,實則每一筆皆暗合古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至理。今日讀者若只作風光賞會,未免辜負霞客"攀歷忘苦"背後的文化深意。

(全文798字)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7-2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記(一)】地理考釋與文學審美析微

徐弘祖(號霞客)此篇日記作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四月初一,屬【徐霞客遊記】開卷首篇。作爲晚明地理考察的典範文本,其價值不僅在於山水記述,更在於科學精神與文學筆法的完美融合。今從三方面析之:

一、地理考據之精審
日記所述路線自奉化入天台,經松門嶺、筋竹庵至彌陀庵,全程約八十里。考【嘉定赤城志】,松門嶺當今天台縣北境白鶴鎮與石樑鎮交界處,海拔約650米,其"山峻路滑"之狀,與今地質調查揭示的凝灰岩風化地貌特徵相符。所謂"俱在山脊"的行進方式,實爲穿越天台山北麓斷裂帶形成的脊狀山梁,此乃徐氏敏銳觀察之體現。至"山頂種麥"的記載,印證明代天台山農業垂直分布特徵,與王士性【廣志繹】"台溫間山種麥"之說互證。

二、文學筆法之妙詣
徐氏以"泉聲山色,往復創變"八字構建視聽通感,暗合謝靈運"山水含清暉"的審美傳統。其寫松"老乾屈曲,根葉蒼秀",非止狀物,實以"吾閶門盆中物"作比,將自然奇觀納入文人雅趣體系。尤妙在"翠叢中山鵑映發"句,以"映發"二字活化杜鵑與青山的色彩互動,較陸游"山深聞鷓鴣"更富視覺張力。至若"泉轟風動"四字,兼得李白"飛湍瀑流爭喧豗"之勢與柳宗元"欸乃一聲山水綠"之韻。

三、科學精神之先聲
徐氏選擇"舍騎步行""輕裝往"的考察方式,體現其"以足證道"的實證態度。記錄草木焚虎的民俗,客觀上保存了明代浙東山區生態資料。其精確記載里程數(累計65里)、海拔變化("上下高嶺")及聚落位置("適當其半"),已具現代地理考察的雛形。法國漢學家儒蓮(Stanislas Julien)曾盛讚此篇"兼具馬可·波羅的精確與酈道元的詩情"。

要之,此篇日記開創了"因景生情,據實論理"的遊記新範式。其價值正如潘耒序言所評:"亙古以來,一人而已。"徐霞客以科學家的眼睛觀察,以文學家的心靈感受,遂使天台山水跨越四百載,至今猶在目前。後世研究者當從此篇入手,方能領會【遊記】"既征往牒,複寫新境"的雙重魅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