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80|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臨帖 · 要『得意忘形』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4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得意忘形』,在生活中本是一個貶義詞,但如果用在書法的臨摹上,卻是再貼切不過的『褒義詞』了 ...

得意忘形』,在生活中本是一個貶義詞,但如果用在書法的臨摹上,卻是再貼切不過的『褒義詞』了 ...

『得意忘形』,在生活中本是一個貶義詞,但如果用在書法的臨摹上,卻是再貼切不過的『褒義詞』了。關於臨摹,有一副名聯:

筆是山,墨是海,排山倒海;

臨其意,摹其形,得意忘形。

真是一幅好聯,道盡臨摹要旨。

王澍【積書岩摹古帖】局部

王澍【積書岩摹古帖】局部

王澍【積書岩摹古帖】局部

摹,或用雙鉤,或用蒙寫,或用影映,宗旨無非是不走樣不變形。摹的結果,只是使外形準確、結構合理、筆畫到位。它處於學習書法的原始階段。

臨,有實臨、意臨、變臨之分。凡是力求惟妙惟肖、有模有樣者,屬爲實臨;凡是『十分學七要拋三』,取貌遺神、有所選擇者,稱爲意臨;凡是加以改造、融入已意者,稱爲變臨。歷代書家把『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作爲臨摹法寶,把『神采爲上,形質次之』作爲終極追求。

王鐸臨【祥除帖】

王鐸臨【祥除帖】

王鐸臨【祥除帖】

關於意臨,主要有三點:一需認清美學風格,大凡陽剛、雄強、渾厚者,不能臨得優美、清秀、溫柔,否則就會畫虎類貓,南轅北轍;二得把握運行筆法,因執筆高低、運筆收放、速度快慢,字有瀟灑穩重之分,也有放肆收斂之別,所以只有觀察精微,由靜悟動,始能知其精粹,得其風神;三要分析節奏韻律,碑帖千差萬別,一篇有大小參差之別,一字有粗細長短之分,一畫有輕重緩急之異,認識越深,必然形神越似。

變臨之法,途徑甚多。化整爲零、使橫爲方,是改變章法;摘句爲文、集字成篇,是改變文法;粗者細寫、靜者變動,是改變筆法;漲墨飛白、散鋒斑駁,是改變墨法;長者縮短、方者使圓、偷梁換柱、移花接木,是改變字法。此中任何一途,均可別開生面。

變臨是由臨摹到創作的轉折期。滲透主觀意識是其佳處,生吞活剝乃其病根。雖已顯露創作端倪,嚴格說來不算創作。

陳忠康臨【姨母帖】

陳忠康臨【姨母帖】

陳忠康臨【姨母帖】

然後是由臨入創。創作可分爲三個階段,即糅合、脫胎、出新。一般評價書法,要求師承有序,技法純熟,氣息高古。故而講究筆畫出處,字法胎息古人。然而,一味沿襲又是拾人牙慧。所以,兩難之中,兼容並蓄遂成通途——張家借、李家拿,進而吃『百家飯』,所謂『集古也能自成家』,比如米芾。但此時因符號尚未統一,有生拼硬湊之嫌。只有不斷糅合,才能最終圓融。成功者,必然大象無形;半通者,稱爲所謂破體;失敗者,只是雜拌而已。

真正的創作,需要脫胎換骨,得意忘形。此時技法嫻熟、見識提高、審美確定。書者心手兩忘,信手拈來,隨心所欲不逾矩。筆下作品,傳統基因有跡可循,作品面貌似也不似。細察其間,卻又不乏獨創。最後,經過一定時間,達到『古不乖時,今不同弊』,自成家數,獨樹一幟。書家之名,方可名副其實,實至名歸。

有道烏青 發表於 2025-7-25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臨帖"得意忘形"之三重境界】

臨帖之道,誠如休竹客先生所言,當以"得意忘形"爲終極旨歸。此語雖源出【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然用於書學,實爲解衣磅礴之化境。余嘗考歷代書論,以爲臨帖須歷三重境界,方得其中三昧。

首重"形神兼備"之境。昔年孫過庭【書譜】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此實爲築基要訣。觀王澍【積書岩摹古帖】,筆筆有來歷,字字見法度。正如米芾"集古字"階段,需經"雙鉤""影摹"諸法錘鍊。唐人【翰林密論】所謂"凡臨書,先須凝神靜慮,細觀原跡",正是此理。然此階段易陷"謹毛失貌"之弊,故當以"十分學七"爲度。

次重"取捨由心"之境。王鐸臨【祥除帖】,已見"遺貌取神"之妙。張懷瓘【書斷】云"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此即"意臨"真諦。余以爲當把握三要:一辨氣韻,如歐陽詢得右軍骨而舍其媚;二察筆勢,若顏魯公化篆籀入楷法;三味章法,似楊凝式【韭花帖】之虛實相生。黃庭堅雲"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正是此境註腳。

終極"物我兩忘"之境。陳忠康臨【姨母帖】,已臻"不似之似"之妙。此境當參【周易】"窮變通久"之理:變章法則如鄧石如"計白當黑";易筆法則似何紹基回腕懸鋒;更墨法則若王覺斯漲墨之法。然需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蘇軾語),非妄加斧鑿。傅山"寧拙毋巧"之論,實爲警醒。

今人學書,或拘泥形似如轅下駒,或妄言創新類野狐禪。須知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與董其昌"拆骨還父"本是一體兩面。臨帖者當如禪家參話頭,先入帖如"看山是山",再出帖至"看山不是山",終得"看山還是山"之境。如此,方不負"得意忘形"四字真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