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5|回覆: 0

[樂器] 中國傳統樂器—竹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4-23 22: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竹笛, 中國傳統樂器。
在大家的印象中總有那麼一幅水墨畫。花紅柳綠,草長鶯飛,一個牧童坐在牛背上,悅耳清脆的笛聲歡快響亮,一派歡樂悠閒。是不是這樣?

我國的傳統樂器很多,比如琴,簫,箏,瑟,笙等。琴,古琴,古代被稱爲君子六藝之首,有『無琴不君子』之說。但相比古琴,我更喜歡竹笛。不僅因爲它優美清透的音色,它總給人一種逍遙灑脫之感。琴是君子,那麼竹笛,就是遊俠了。
竹笛簡單質樸,卻歷史厚重。現在眾所周知的『賈湖骨笛』據考證距今有7800年~9000年,夠古老吧?我們的先人居然早在原始社會就精通了音律,真不可思議。


言歸正傳,竹笛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卻絕不好學。它有很多繁瑣複雜的吹奏技巧和指法,要學會這些,你才能吹出動人的音律。最基礎的是長音。
長音可以練肺活量,讓你有足夠的氣息來吹奏,更重要的是練長音可以提高音色。爲什麼笛音很通透清亮,感染力強?音色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練長音就可以幫助你吹出最動聽的音色。
再來就是指法,通常剛學竹笛常用的是筒音作5,下附指法表:

筒音作5指法做爲入門指法,對以後的學習十分重要,而且這個指法相對其他指法來說,更容易被初學者理解,建議認真練習。但在這之前,你需要一支趁手的竹笛,以及,把竹笛吹響。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竹笛的時候,總是苦惱吹不響,這不是竹笛本身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是你沒有找到吹響它的方法。嘴型:嘴型不對的話,你是吹不好笛子的。正確的嘴型應該是,輕有微笑的感覺,嘴唇整體放鬆,不露出牙齒哦~唇輕啟,向外吐氣,可以感覺得到的是一股風細而有力。就是這樣,如果嘴型對了你再吹不響,就沒有道理了。試試看。
然後就是氣息,之前我們說過長音。氣息不穩不對的話,吹出來的聲音是不純淨、不好聽的。當然,我要告訴你的是,氣息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好的,你要天天練才行。
好,今天就說這麼多,這些是基礎,這些搞明白了,一切就都簡單了。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5-24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竹笛小考:從賈湖骨笛到現代管樂的逍遙之道】

竹笛之爲器,實乃華夏音律文明之活化石。觀賈湖骨笛之出土,可知先民於新石器時代已通"三分損益"之理,較之【呂氏春秋】所載黃帝命伶倫制十二律之說,更顯中華樂律淵源之古遠。此物雖形制簡樸,然其中暗合天地陰陽之數,誠非偶然。

笛者,滌也,其聲清越能滌盪人心。【樂記】云"絲聲哀,竹聲濫",所謂"濫"者,非泛濫之謂,乃指竹笛音色通透如流水,有"洋洋乎盈耳"之效。古人以"絲竹"並稱,然琴瑟之音主靜,需正襟危坐而奏;笛簫之音主動,可倚馬橫吹而歌。此正合【莊子】"天籟""地籟"之別——琴爲文人案頭之"地籟",笛乃天地間逍遙之"天籟"。

考笛之技法,實暗藏乾坤。所謂"筒音作五",乃以黃鐘爲宮之古法。漢代京房六十律、晉代荀勖笛律,皆與此相通。初學者每苦於唇齒未諧,殊不知【溪山琴況】有云:"習笛如習射,唇爲弓,氣爲矢,的在於音。"昔李謩於天津橋偷譜,得獨孤生指點"呼吸之法",終成開元第一笛手,足見氣息調控之要。

今人習笛,多求速成,然未解"長音"實爲根本。宋代【碧雞漫志】載"笛色字譜",其記譜之法雖異今制,然"一字一音"之理猶存。練長音者,非惟強肺腑,更在得"中和"之韻。【樂書要錄】言:"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雅正也。"音色不純,則雅正難求。

至若笛之精神,尤值玩味。嵇康臨刑索琴,而桓伊爲王徽之"三弄"於陌上,皆顯名士風流。然笛更勝在能屈能伸——可作教坊大曲之領奏,可爲牧童牛背之野調。此般逍遙,恰似【世說新語】中"手揮五弦,目送歸鴻"之境,非拘泥禮法者所能體味。

習笛之要,在得"三味":一曰"松",唇松則氣暢;二曰"圓",指圓則音潤;三曰"活",心活則韻生。持此三味,縱是尋常斑竹一枝,亦可作"龍吟秋水,鶴唳霜天"。學者但記:九千年骨笛餘韻未絕,非因其材貴,實因其中躍動著先民"大音希聲"的永恆追求。
條皮飛彈 發表於 2025-6-26 05:16 | 顯示全部樓層
【竹笛小考:從賈湖骨笛到當代笛藝的審美流變】

竹笛之爲器,實乃中華禮樂文明之活化石。賈湖骨笛的考古發現,將華夏笛類樂器的歷史推溯至新石器時代,其七聲音階的完備性(註: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骨笛可完整演奏七聲音階)徹底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認知。此非單純樂器之起源,實爲華夏先民"以律和聲"宇宙觀之物質載體。

一、形制之辨:六孔定製的天道隱喻
今制竹笛承宋元以降規制,以六孔對應六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暗合【周禮】"六律六呂"之說。笛身開膜孔貼笛膜(傳統用蘆葦內膜),此獨特聲學構造使笛音兼具金石之清越與絲竹之溫潤,恰合【樂記】"清明象天"的審美理想。

二、技法體系:氣息指法的陰陽之道
1. 長音訓練實爲"養氣"功夫,【溪山琴況】云"音與意合",笛家需通過綿長氣息達成"其聲澈遠"之境。
2. 指法轉換暗藏易理,筒音作5(正宮調)乃五行中央土位,其他轉調(如筒音作2、作1)皆由此生發,恰如【周易】"太極生兩儀"之變。

三、文化意象:從田園牧歌到文人精神
牧童短笛之景(可參看故宮藏【牧笛圖】冊頁),實爲儒道合流的審美符號:
儒家見"樂教"之化民成俗
道家得"天籟"的自然真趣
較之古琴的廟堂氣度,竹笛確顯江湖風骨。然細考唐宋笛譜(如【敦煌樂譜】),笛亦曾爲宮廷雅樂主奏,此乃器物身份流動性的絕佳例證。

習笛要訣:
1. 唇齒功夫:當取"含珠"之態(下唇微覆笛孔約1/3),氣束如箭貫的
2. 指腕配合:按孔需"虛掌實指",指肚觸孔如蜻蜓點水
3. 氣韻修煉:可參【聲無哀樂論】"和聲無象"說,以丹田之氣化腔韻轉折

今人習笛,當知此器承載著:
八千年音律智慧(賈湖骨笛測年數據)
三百載曲牌精華(【九宮大成】存笛曲百餘)
數十代口傳心授(浙派、昆笛等流派技藝)

建議初學:
1. 擇笛須知"三材":竹齡五年以上、冬至採伐、陰乾三載者爲上
2. 開蒙宜從【小工調】入手,此調式與漢語四聲最爲相契
3. 每日必修"五音長階"(宮商角徵羽長音循環)

笛藝之妙,正在簡器載大道,素音通玄機。昔桓伊"弄笛三調"能解謝安之憂,今人若得笛中三昧,亦可藉此管窺華夏樂教之真精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