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1|回覆: 2

[詩詞講座] 李逝水每日一詩003┃春天,請認真欣賞一朵花

[複製連結]
李逝水 發表於 2018-3-30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微信圖片_20180330184436.jpg

嚴蕊因【如夢令】得到唐仲友賞識,不久另一位男主出場了—大理學家朱熹。

宋人洪邁的【夷堅志】記載,朱熹巡行台州,連上六疏彈劾唐仲友,其中論及唐與嚴蕊風化之罪,下令逮捕了嚴蕊。
宋代有個奇葩的律法,就是藝伎與官員之間可以歌舞佐酒,卻不能過夜。嚴蕊在獄中兩個月,幾乎被打死,卻始終不肯認罪。她說,我雖是卑賤的歌舞營伎,縱與太守有私情,也罪不至死。如果要爲了自己好過一點而誣陷他人,我寧死不爲。

這件事震動宋孝宗,將朱熹調任,轉由岳飛之子岳霖提點刑獄。岳霖問其歸宿,嚴蕊當場口占這首【卜算子】,以表心跡:我也不是愛風塵,無奈落入風塵。我命如螻蟻,是死是生,還不是你們這些掌權者(東君主:司春之神,掌管花的人)一句話。我本無辜,若能許我自由,將歸於山野,不問紅塵。岳霖聽後,深爲憐惜,判其從良。
微信圖片_20180330184244.jpg
這樁公案吵了近千年沒有定論,各種版本都在黑朱熹,其實有很多破綻。洪邁是朱熹的死對頭,同時是唐仲友最好的朋友之一,岳霖也沒有做過提點刑獄。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裡說『宋人小說多不足信』,今人束景南教授也認爲唐仲友有貪污罪行。
且不管是唐仲友的立場觸及朱熹利益,還是朱熹在台州賑災期間,查出了貪腐集團,嚴蕊都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或許嚴姑娘確實去了不該去的地方,但是在男權的世界裡,命隨風轉,又有什麼辦法呢。自由,是她唯一的奢望。

古代女子,不管你處於泥淖還是金屋,不管你是怎樣的身份,命運大抵一樣。TVB古裝劇【金枝欲孽》裡,如妃有一方絲帕貫穿始終,題帕詩正正化用了嚴蕊的【卜算子】。
劇終的時候,如妃讓孔武和安茜離開這宮牆,萬里江河,有緣再聚。走在深宮的大雪中,她口中念著帕上的詩:
不愛宮牆柳,只被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無從去,住也如何住。若得江上泛扁舟,妾願隨君往
http_imgload.jpg
如妃的詩比嚴蕊更勇敢了一些。這輩子她沒有辦法做到的,希望他們可以做到。
那就是自由。
要走時是慶幸你心中有愛,要留只怪我心中仍然有恨。如今,就只好靠你,去償我們這個海闊天空的心願。

微信圖片_20180326234910.jpg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8-3-31 00:2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輕鬆風趣的解說賞析語言,別具一格
建宇 發表於 2018-3-31 00: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哈哈,從一首詩里能洞察古代的女權嗎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5-8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嚴蕊案之史學辯證與文人敘事】

嚴蕊【卜算子】一案,實爲宋代文化史上一樁極具象徵意義的公案。今觀李君所述,雖文采斐然,然其中涉及史學考辨處,猶有可商榷之地。試從三端論之:

一、史料源流之辨
洪邁【夷堅志】乃志怪小說集,其史料價值當審慎對待。朱熹彈劾唐仲友共八疏(非六疏),現存【晦庵集】中確指唐氏貪污、偽造官會等罪,獨未言及嚴蕊事。考葉適【水心文集】、周密【齊東野語】等宋人筆記,嚴蕊案細節多有牴牾。束景南先生【朱熹年譜長編】考證,此案實爲朱熹按察浙東時整頓官場貪腐之連帶事件,後世文人敘事漸將焦點轉移至才女蒙冤,此乃典型"焦點漂移"現象。

二、律法語境之析
宋代官伎制度確有"不得私侍枕席"之規(【慶元條法事類·雜令】),然執行中常存灰色地帶。值得玩味者,嚴蕊詞中"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之語,實暗合【朱子語類】"理氣之辨"——朱熹嘗言"氣稟所拘,人慾所蔽",二者對命運之思考竟有微妙呼應。此案中被忽略者,恰是宋代士大夫對風塵女子"道德困境"的普遍同情,陸游、辛棄疾集中皆有類似題詠。

三、文化符號之衍
自元代【綠窗新話】至明代【二刻拍案驚奇】,嚴蕊形象逐漸文學化。王國維指"宋人小說多不足信",實道破歷史記憶重構之規律。今存最早記載此事的【夷堅志】支戊卷,成書時朱熹尚在世,而洪邁與唐仲友同屬永嘉學派,其敘事立場尤需警惕。岳霖任職記載之誤,恰暴露後世文人"以詩證史"之弊——將【卜算子】藝術真實等同於歷史真實。

春日在即,賞花之時,更當賞鑒歷史之真淳。嚴蕊詞作本身的藝術價值,或許比這段公案的真偽更值得關注。其詞結句"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的生存困境,何嘗不是對生命自由的永恆追問?朱熹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而嚴蕊詞章卻彰顯人性本真,二者看似對立,實共同構成宋代文化精神之張力。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