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20|回覆: 0

[武術資訊] 淺談太極拳的一些基本功法

[複製連結]
武術萬里行 發表於 2018-3-28 2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太極拳的基本八法:掤、捋、擠、肘、靠、按、采、捩,都是按照化、引、拿、發四個字,四個字就是四個勁,即化勁、引勁、拿勁、發勁。過去通常講是引、拿、發,要把對方發出去,必須有引、拿,才能發。但是在引、拿、發之前還必須有個化。若對方進擊,你不化開,沒有破了對方的攻擊力量,那你就會失敗,也就談不上後面三字了。所以每一個勁之前必須有一個化。

化的方法有所不同,棚勁化的一般是對方的按勁,即對方下壓力很大,所以要用棚勁,但如果你開始就想著接觸點,這就犯了雙重之病。拳譜上說得很清楚:『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爲人制』,就是說練了好多年太極拳了,但與人交手總不能取勝。下面又說:『雙重之病未悟耳』,你沒有明白雙重的毛病,這『化』字就不行了。怎樣才算雙重呢?就是對方按你時有個接觸點,只要你一想到在這個點上對施加了壓力,這就算雙重,有時兩手用力或兩腳用力與對方對抗,也算雙重。雙重都有其位置、時間和方向。

再往細說,就是思想意識,如與對方相對而行,你躲他,他也躲你,躲了半天還是躲不開,這就是雙重,太極拳里不能有這種現象,否則,前面所講的四個字就做不到了。首先要把雙重之病弄懂,懂了之後你才能進行。

對方由上而下壓來時,我們不去想那個接觸點,而是把意念放在腳心上,只想腳掌、腳心著地,這樣對方上邊來的力便能化解了,他再動也沒有什麼感覺了。試驗一下,你就往身上推或往下按,我呢,你這手往前方來力時我一點都不能抵抗,想都不想,我稍微一想就僵了,你在這一按,我站都站不住,如果加力抵抗就力大者勝了。這力怎麼來化?把這接觸點忘掉,不管它,我就把這個腳跟著地想腳心,你再按,想腳心,腳掌起……。這點叫化。拿的時候我再想鼻尖跟腳大趾一去,這時候叫引,又觸動一下,拿的時候左手心與右腳心一空就行,發的時候右手心突出、左腳心突出就發出去了。拿起來以後再發就好發了,拿不起來發不出去,必須把這勁掌握好,得實際多做。在引的時候拿鼻尖跟腳大趾上去,給他觸動一下,這點是柔中剛,你說有勁又沒勁,說沒勁又有勁,沾連粘隨就在這裡面。就這麼一去,這裡面好像有彈簧似的,觸動一下,然後再一空,人就起來了,拿嚴了。放的時候不要惦記推他,推他還是雙重。想哪兒呢?想命門往胯上落就行了,前手心突出,後腳心突出,重心往下移,前頭後頭對稱,這是一個平衡,自己本身採取一個平衡,對方就不平衡了。所以裡面的氣也衡舒展了,對方就不舒服了。剛剛開始的時候,你那會兒挺舒服,他一按你再發力,我再一頂,他還舒服,這時我就難受了,他再把氣呼出來就到我腰上了,就站不住了。那個時間我就大大咧咧這麼呆著,他一伸手我就迎,這就不行了。就是他在上面進攻,你把意放在底下,如調虎離山之計,或者他進攻你大本營,你抄他大本營的後路。你由上頭進,我從底下進,你再進就起來了。你要回去,我把底下收,追上頭就追到身上了,把你的力變成直力,我變成按,大指跟膻中平,只要對方一伸手,盯住還回去,就是一個方向。這裡結合力學的道理,操縱是心理學,就是思想意識變化。在這地方要有聽勁,偵察對方來的力,看他力的方向,是直力?還是斜上力?如果是斜上力用捋,你由下往上打,你看我這捋,這個勁。

上頭講的是棚,再講一個打肘用『采』破。對方用進步頂肘,我用采破肘。練習的方法:兩人對立正面站好,甲方進肘,乙方給他一個點,點就是靶子,這種做靶子在原來的教學方法中也有,等招、接招、還招、餵招,我剛才做靶子就等於餵招。餵招呢,看我這方向,我如果讓你進右腳,我把左腳前伸,就是伸到你襠口。對方打肘要腳踏中門,中門就是在對方兩腳之中,一插襠,也就插襠步。插襠插多少要注意它,你就不管離多麼遠,要是遠了就使墊步也到這點,即把右腳跟貼到對方的左腳跟,最起碼得到這一點,多一點更好,不夠不行。做靶子也不要害怕,就爲鍛鍊膽量,眼神盯住,兩人要先練習好。就是我不化,避免真頂上,以防傷著內臟,你也有一個尺寸,就是腳跟到尺度數就行了,不要發勁。發勁時頭頂天,腳踩入地,一想無限遠,這人就出去了,肘勁就出來了,如果沒有這個意念,打上也不礙事,就這樣腳到尺度就行了。這時乙方就鍛鍊膽量,來勢很兇,但頂不著,就跟戲劇武打似的。乙方鍛鍊膽子,也不要眨眼,一害怕就不行,一害怕全身都散,要頂上還好不了,這種勁容易打透。

對方進肘時,乙方撤步爲動作一,二是膝蓋尖跟腳尖垂直,肘跟中指垂直,再想拿的時候,把膝蓋尖找腳腕,一找腳腕,你看這手就起來了。然後再往後頭一合,就是一個前采,後采一個勁,把他整個提起來。這兩點這兒發,練習一下。當他腳後跟與我腳後跟沾上了,我把左手往前伸,右腳往後撤,就留這麼個襠口,你續力打,我把膝蓋尖與腳尖一垂直,你看,老差這麼多。你發力時拿手心找肩井(別彎,直的),我的手往哪兒去?就是內勞宮跟對方的外勞宮相貼,這是陰陽合。合了以後使自己的合谷穴找自己的外曲池,這一找,你現在拿手心一找肩,這都是意。破的時候,怎麼破?你剛感覺腰這難受,這會兒你想松左肩墜左肘,左手指尖一貼曲池,這頂勁馬上就過來了。你先想一下手心往我這兒一找,你感覺腰難受,這會兒過來了。這時你把肩放鬆,肘下沉,手往前走,這會兒你還是頂朝天腳入地,我這往後一招你就頭朝下了。這采,就是大指跟鼻子必須要平。 捩時手按地,腳踏地,拔地騰空而起,這叫騰挪。必須把步子選准了。按的時候是騰,騰起來,直接起,然後入的時候由裡邊人,還放到原地,要迎著他的大腿十厘米(一個拳頭大),還往原處落,落早了不行,落遠了也不行,都沒有用。一落就是,再加上手—個圈,這人打出去很遠,這叫順手。步子連手是這樣,肘還擋著你,然後再一個圈,一個平圓圈,打螺旋的。我再想命門和胯,往上端,這是棚,橫豎勁同時用,都是意念。這先練習一個進步的,這等待著,什麼時候才撤步?注意他,聽著對方的腳後跟,與自己的腳後跟貼上再撤,不要早了,如對方還沒有進呢,你這一撤步,你剛一撤他也頂上了,就是這時間火候,腳後跟與腳後跟一貼,這就差一拳,他還往裡沖,又一拳,他在續勁的時候你這裡拍,拍多少?拿虎口找曲池,打上邊找。然後這兒撤找少海,這是合谷和曲池合,到這跟少海合。這會兒撥這腳就起來了,連扒勁帶起,再入,再圈,然後接著就擠,頂肘,肩打靠。

這甲方用肘進攻,自己用采破肘,這個研究熟了之後,再反覆地練,棚進捋化,然後擠進攻,按破擠,肘進攻用探。

在打擠時一定要合轍,就好比桌子的榫一樣嚴實,翹一點也不行,要拿準拿穩。拿、準是指什麼呢?就是要人榫,入榫是什麼?好比遇見一個不會拳的,他就是提溜搭拉的,架子是散的。遇到這樣的人得把他拿準了,你拿不準拿不穩,他心裡不服你。你拿得要嚴絲合縫,好比抓—個東西,你還缺什麼?不缺什麼就跟著走,這時候想往哪兒發就往哪兒發,發勁要這種勁。

今天就講化、引、拿、發,下次再講基本八法。回頭幾個人在一起連續做一做棚、捋、擠、按、探、捩、肘、靠基本八法,就等於推手的大捋。把路線走一走,實做時騰挪步怎麼騰挪法?那點算引?算真拿?算發?要搞清楚。

今天講的大家有一個概念,回去按著這個去做每一個勁。那引勁很重要,你不能把對方的重心引起來,你就拿不準。他站得很穩,你不能起來就走,他不聽你的話,他皺皺著勁哩。他聽你的話好拿,你稍微拿鼻子往這兒一去,一擁他,就這麼一下又回來了,就跟打籃球的欺騙動作一樣,那球還沒有出手就又回來了,跟藝術體操耍藤圈似的,一扔又滾回來了。就是鼻子往大趾上一盯又回來了,他就起來了。這種勁叫作『沽』,也是引,再細講是沾連粘隨,引進落空,捨己從人,裡頭都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剛柔相濟。拳譜上說的要懂勁,須知陰陽。陰陽的配合,講究時間,還有方向。時間就是火候,什麼時間它配合?有時不是看一剛一柔正往這兒走,這會兒就拿你拿不著,非得它這個陰陽相合。練成什麼樣子呢?就像一個完整的蘋果,用刀子一切,讓它出一個紋。這個紋是什麼?這叫『中極』,蘋果兩半謂之『弦』,中極之弦亦陰亦陽,非陰非陽。蘋果一半爲陰,一半爲陽,左爲陰,則右爲陽,這一陰陽可以變化,也可以變動,也可以變靜。剛才我說的最巧妙的一點,就是做得准,不能離得太遠。你分開了半天你再對,不容易,就是剛有紋,你一合還是整的,合起來就是太極,叫『靜之則合,動之則分』,拳譜上說的這兩句話就指的這麼點東西。

動之則分分什麼?就是分陰陽,靜之則合,它又還原了。這趟太極拳練的就是分陰陽,合陰陽,合完了分,分完了合,處處來回這麼轉。一個主動,一個被動。動之動,恆動。靜之靜爲靜,動之動爲動,這點要把它搞清楚就行了。什麼叫靜?什麼叫動?動之動,主動的爲動,相對的也爲動,它那動是一個被動,就像行進中的儀仗隊中有個排頭兵。他怎麼拐彎,後邊一點也不管,只管跟著走,打一排頭的聽指揮官的口令,—迷糊就把隊全給散了。把太極之理懂了以後就一通百通,一看便知。它有一個主輔、賓主,要把它結合起來。剛才講的都是圍繞太極之理,還是沒有離開太極之理,還是動靜相間,陰陽相合,老得這麼配合起來才行。

非我族類 發表於 2025-6-28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八法體用辨微】
(按:本文依王宗岳【太極拳論】要旨,參以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法度,辨明八法勁路之機)

太極拳八法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實爲陰陽開合之具象。昔賢以"化引拿發"四字訣統攝其用,然今人習拳多滯於形跡,未達"捨己從人"之妙諦。今就雙重之弊與四勁真義,略陳管見如次。

一、化勁爲體,破雙重之關隘
【太極拳論】明訓:"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此中機要全在"化"字。所謂雙重,非獨指兩足用力之形,實乃神意與彼力相抗之病。譬如敵以按勁壓我,若意念膠著於接觸點,便是"神形俱重"。昔年楊露禪教拳,嘗令弟子捧水缸而行,水不傾瀉而臂不著力,此即化勁真傳——勁路須似荷葉承露,觸處成圓而重心潛移。

二、四勁連環,合陰陽之消息
1. 化勁:當以"湧泉聽勁"爲要。敵力臨身時,意注足心如古樹盤根,則來力自泄於地。陳鑫【太極拳圖說】謂:"足心涵空,如踏浮萍",正是此境。
2. 引勁:須合"鼻尖追大趾"之法。敵勁既化,即以腰胯爲軸,如鐘擺引繩,使彼重心浮起。武禹襄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非力引之,乃勢引之也。
3. 拿勁:貴在"手心腳心相照"。左掌與右足、右掌與左足如磁石吸鐵,瞬間形成槓桿。此時勁路如張弓蓄勢,柔中寓剛,恰合【十三勢歌】"腹內松靜氣騰然"之態。
4. 發勁:關鍵在"命門催胯"。發時不可著意推人,當如泉涌自地起,勁由脊發而形於手。李亦畲【五字訣】云:"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正謂此也。

三、八法用勁之要訣
掤勁如春風拂柳,外柔內韌
捋勁似順水行舟,借勢導流
擠勁若浪拍礁石,節節貫串
按勁同雪壓青松,沉而不滯
采挒二法猶旋渦卷葉,冷脆倏忽
肘靠之術類驚濤拍岸,寸勁突發

結語
習拳者當知:八法非八式,實爲一氣之流行。若能參透"化引拿發"中陰陽互濟之理,則掤捋擠按皆可互化,采挒肘靠盡得圓活。切記【太極拳論】"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之訓,方入懂勁之境。

(本文計798字,依傳統拳論體例,去浮言而存精要)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7-13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八法運用之要義闡微】
承蒙垂詢太極拳基本功法,今就"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與"化引拿發"四勁之關係略陳管見。

一、四勁遞進之樞機在"化"
【太極拳論】云:"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此中玄機正在"化"字。今人常言"引拿發"三勁,然未得化勁之妙,終落"頂抗"之病。譬如掤勁化按勁,若執著於接觸點之力線相抗,便是王宗岳所謂"雙重之病"。昔年楊露禪教拳,必令弟子先習"丟頂"之戒——彼力臨身時,需似荷葉承露,圓轉不滯。其要訣在將神意注於足心湧泉,使來力沿脊胯導入大地,此即"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之真義。

二、雙重之辨微
雙重非僅指手足用力之形,實關神意運用之妙。【十三勢行功心解】言:"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若與對方勁路相峙,縱身形閃轉亦屬雙重。嘗見二人推手,彼此纏繞數十回合難分勝負,此即神意相頂之弊。真傳之法,當如莊子"庖丁解牛"之喻,"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彼勁方至,我意已游於虛處。陳鑫【太極拳圖說】載"打手要言"云:"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正謂此也。

三、四勁運化實證
1. 化勁:彼按我掤時,不思接觸點而想命門後撐,如古琴弦斷而餘韻自散。
2. 引勁:以鼻尖對足大趾爲軸,似張旭草書牽絲引帶,使彼勁陷於"虛舟飄瓦"之境。
3. 拿勁:左手勞宮與右腳湧泉同時一空,類周易"山澤通氣"之象,此時彼勁必如懸絲。
4. 發勁:右掌神門與左足湧泉如弓弦驟張,然發時須守【道德經】"反者道之動"之理,命門沉墜而勁透彼背。

四、氣機流行之要
【內經】言:"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太極拳發勁時前掌後足之呼應,實乃任督二氣之開合。然需知"勁由筋生,氣隨勁走",若強求外形對稱而內氣壅滯,反成刻舟求劍。昔年武禹襄授藝,必令弟子晨起面南調息,正爲養此浩然之氣。

結語:太極拳八法實爲陰陽開合之具象,學者當以"捨己從人"爲體,以"階及神明"爲用。若能參透【易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旨,則四勁八法自可融會貫通。然切記"紙上得來終覺淺",真功仍在日日盤架、時時體悟之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