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8|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蘭亭序】究竟好在哪?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2-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蘭亭序】的精髓,就微觀而言當然主要在用筆。雖然書聖揮寫的【蘭亭序】,是無意而就的神作,但是對【蘭亭序】的筆法解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

行書的用筆方法很多,以其靈活性、伸縮性、多樣性等特點著稱。因此,想把行書寫好,掌握行書的用筆方法是至關重要的,用筆的熟練與否,直接關係到書寫質量。

▲王羲之【蘭亭序】(馮承素神龍本)

1、用毫得當

行書用筆,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鋒的三分之一爲度,最重的按筆也不宜超過二分之一。這樣,行筆時即按得下,又提得起。當然,這並不絕對,喜用短鋒筆和長鋒筆作書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鋒、或用鋒尖,只要掌握得當,做到梁【評書帖】中所要求的那樣:『用筆宜著實,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捺在紙上。』若用小毫寫大字,就會捉襟見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與用筆的大小、深淺有著密切的關係,用筆毫太過,則筆畫就會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機。

2、行筆遲速得宜

行書行筆速度,不可一概而論,應該說或遲或速兼而有之,還須視通篇之需要,雖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風,又可遲同逆舟。因而,行書行筆之遲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論,更不可以加速急書爲是,應靜氣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爲佳。清人【書法秘訣】中提出:『能用筆便是大家名家,必筆筆有活趣。』

3、筆筆送到

行書在用筆上必須作到『筆筆送到』,所謂筆筆送到,就是在一個筆畫運行的過程中,要使筆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而筆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這是行筆提起的關鍵,這筆筆送到的功夫來源於楷書筆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筆畫質量就差。

4、欲橫先豎、欲豎先橫

橫畫、豎畫的起筆不論藏露,都與楷則原理一致。橫畫中不承上畫的露鋒起筆,尤須注意,不使尖筆過多,以防筆畫的單薄刻削,要使起筆處豐滿厚實。豎畫的落筆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轉直入,以防過於尖刻之病。

  

5、牽絲不粗

姜夔在【續書譜】中提出:『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如果畫與畫、字與字的縈帶犖絲粗了,就會有喧賓奪主、連綿纏繞之嫌。

6.轉鋒如筋

轉鋒是以腕轉動運筆,使鋒毫環轉寫出不帶稜角的線條,即『轉以成圓』。如寫『也』、『爲』、『得』、『而』等字的主筆或鉤筆,轉鋒要達到如筋環一樣的效果,具有立體感。

7、縱筆展放

即要大膽濡墨落紙,盡情揮灑縱橫,這樣可收到氣勢奔放、筆姿靈動的藝術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陳道復及王鐸、傅山、張瑞圖等人善用此法。

  

8、搭鋒變化

搭鋒即上一字的尾筆緊接下一字首筆的筆畫,要注意出鋒的變化,一篇之中,儘量不能類同出現。搭鋒在一幅行書作品中,能起著變換姿態、產生節奏增加變化的作用。

  

9、接筆輕捷

在字的結體布白中,各種筆畫之間有的左右相接,有的上下相接,有的交叉相接,均具一定的『接縫』位置和寫法,因爲相接處不宜施重墨,多採用輕捷尖筆相接,所以又稱『尖接』,用筆需輕捷靈巧。

10、圍筆流暢

在書寫某些字時,採用小盤繞和大迴環的筆法,如『帝』、『帶』寫成大小迴環,將『國』的外包圍結構寫成大迴環形,都稱作圍筆或回筆。寫此筆畫均須掌握鋒毫的順行變換,以求收到線條勁健、暢達流便的效果,此法多用於行草書。

  

11、翻筆生動

就是運筆過程中,按照體形所需改變前進方向,採用翻轉筆鋒繼續疾行的一種動作。多用於方筆的轉的處,並與折筆相互配合應用,以翻筆畫出稜角,避免出現僵滯的筆病。翻筆法較難掌握,應多加練習、體會。

  

12、順應自然

即用筆不能故作抖顫。書法的高妙在於人力使然中體現自然,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自然就是人儘自己的本質力量順應自然條件之性,所以技法運用的意義與價值正在於書法創造中體現的自然。用筆老辣,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一種標誌,並非故意造作可爲。

假魅小蟲 發表於 2025-5-13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蘭亭序】藝術價值芻議——兼論行書筆法三昧

【蘭亭序】之妙,非止於"無意於佳乃佳"的天成境界,更在於其將魏晉風骨與書法技法熔鑄爲永恆典範。今就帖主所論筆法要義稍作申說,並補其未備之處。

一、錐畫沙與屋漏痕的辯證統一
王右軍"用毫三分"之說,實爲"中鋒取骨,側鋒取妍"之實踐。觀神龍本"癸丑"二字,起筆如昆刀切玉,行筆似舟師溯灘,收鋒若飛鳥入林。這種"錐畫沙"的勁健與"屋漏痕"的渾融,在【蘭亭序】中達成微妙平衡。正如董其昌所言:"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其筆鋒轉換處尤見筋骨血肉之妙。

二、遲速節奏的生命律動
帖主謂"行筆遲速得宜",可謂得髓。試觀"惠風和暢"四字,"惠"字垂露凝重如鼎峙,"暢"字末筆飛揚若驚鴻。這種"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孫過庭語)的節奏,實乃書者呼吸與天地節律的同頻共振。米南宮"振迅天真"之評,正是對此動態平衡的絕妙詮釋。

三、牽絲映帶中的空間哲學
姜夔"引帶皆輕"之論,在【蘭亭序】中得到完美體現。如"群賢畢至"數字,遊絲細若蛛網卻力能扛鼎,形成"計白當黑"的虛實相生。這種"筆斷意連"的處理,暗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使二十個"之"字各具風神而不犯重複。

四、從技法到心法的升華
凡論【蘭亭】者,不可止於筆法層面。其"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文心,與"仰觀宇宙之大"的襟懷,才是筆墨背後的真精神。趙孟頫臨本雖得形似,終遜風神,恰印證蘇軾"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要素缺一不可的論斷。

要之,【蘭亭序】的偉大,在於它既是"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的技法教科書,更是"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晉人風韻載體。學者當如黃庭堅所言"觀之入神",在筆法錘鍊中體會"書爲心畫"的真諦,方不負書聖留此瑰寶的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申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八日戌時| 2025/5/15/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