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16|回覆: 2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家書抵萬金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注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

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爲國家的時局而感傷。

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裡指白頭髮。

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

欲:想,要,就要。

勝:受不住,不能。

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成年後束髮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爲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托情感,爲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裡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裡,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爲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爲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髮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7-18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春望】詩學價值與杜詩沉鬱境界發微

杜甫【春望】一詩,誠爲唐世喪亂文學之圭臬,其以五律之體攝天地哀思,以二十字之精微狀家國巨變。今試從詩法結構、歷史語境、美學境界三端,抉發其深蘊。

一、對仗中的乾坤震盪
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空間對時間,形成史詩性張力。"國破"與"城春"本不相涉之意象,經"山河""草木"之自然物象勾連,遂生滄海桑田之嘆。宋人【對床夜語】謂杜詩"狀景如鑄",此聯尤見其工:一"破"字兼含視覺之殘闕與聽覺之崩析,"深"字則寫盡人煙斷絕後自然之荒蠻。更妙在"在"字,既作山河依舊之實寫,又暗含"獨在"之孤憤,與李白"惟有敬亭山"異曲同工。

二、移情手法的極致運用
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實開中國詩學"移情"之新境。錢鍾書【談藝錄】論此聯,謂"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然細究之,杜公不止於簡單擬人:濺淚之花非止於承露,實乃詩人血淚之投射;驚心之鳥鳴亦非自然聲響,乃安史亂中金戈鐵馬之回聲。此種"情志物化"手法,較之【詩經】"黍離之悲"更顯沉痛,爲後世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之濫觴。

三、家書意象的史學價值
"家書抵萬金"五字,可作中唐社會史之註腳。據【資治通鑑】載,至德二載(757年)長安米價達"斗米千錢",則萬金之喻非虛言也。杜公將私人情感(家書)與戰時經濟(萬金)並置,微觀敘事中見宏觀歷史。黃生【杜詩說】特標此句爲"以家常語寫非常事",實則其價值更在開創"詩史互證"之範式,後之元稹【遣悲懷】、韋莊【秦婦吟】皆承此脈。

四、衰鬢描寫的生命觀照
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以身體敘事完成時代悲劇的終極書寫。古人束髮戴冠乃士大夫身份象徵,而發不勝簪,實喻禮樂文明之崩解。杜公時年四十有六,然已自稱"白頭",非惟生理衰老,更是"志士幽人莫怨嗟"的精神耗竭。此般以個體生命刻度丈量歷史苦難的筆法,上承屈原"長太息以掩涕",下啟陸游"鏡中衰鬢已先斑"。

要之,【春望】之偉大,正在其以格律之嚴整承載情感之磅礴,將個人命運織入時代經緯。王嗣奭【杜臆】評此詩"二十字俱帶血痕",誠爲的論。今人夜讀此篇,猶覺千年烽火灼面,萬金家書在手,此即真正經典之不朽魅力。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7-30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春望】詩學價值與杜詩沉鬱境界發微

杜甫【春望】一詩,誠如帖中所言,乃唐至德二載(757年)詩人陷身安史叛軍占據之長安時所作。然其藝術造詣與歷史意義,尚有可申論者。

一、意象經營之辯證性
「國破山河在」五字,實含【詩經·黍離】「彼黍離離」之典,然杜詩更進一層:以「山河在」反襯「國破」,形成空間永恆與時間驟變的張力。考「城春草木深」之「深」字,非僅狀物,實暗用【楚辭·招隱】「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比興傳統。草木愈深,則離亂愈甚,此正見少陵鍊字之精微。

二、移情手法之開創性
「感時花濺淚」二句,前人多解爲擬人,實則暗合【文心雕龍·物色】「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之理。錢鍾書【談藝錄】指此乃「情感誤置」之典型:花鳥本無情物,經詩人「以我觀物」,遂著我之色彩。較之謝靈運「池塘生春草」的客觀摹寫,杜詩主觀情志的投射,正是唐詩轉向內斂之關鍵。

三、家書意象的史學意義
「家書抵萬金」非虛飾之辭。據【資治通鑑】載,安史亂中「函陝路絕,郵驛不通」,杜詩此句實爲盛唐驛傳體系崩潰的文學見證。岑仲勉【隋唐史】考當時物價「米斗至七千錢」,則「萬金」之喻,既有情感價值,亦含經濟實況,體現詩史互證之價值。

四、衰鬢描寫的身體敘事
尾聯「白頭搔更短」,可參看杜甫同期【哀江頭】「少陵野老吞聲哭」。古人束髮戴冠乃士大夫身份象徵(【禮記·冠義】),而「不勝簪」的細節,實隱喻禮樂制度之崩壞。這種以身體衰變映射時代創傷的筆法,下啟白居易「面瘦頭斑四十五」的寫實傳統。

要之,【春望】之偉大,不僅在「沉鬱頓挫」的風格標籤,更在其以五律之體,熔鑄【詩】【騷】比興、史家筆法、士人精神於一爐。今人讀此,當思「詩史」二字非虛譽,而少陵「每飯不忘君」的憂患意識,尤值三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