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78|回覆: 2

[詩詞賞析] 每日一詩|別有人間行路難

[複製連結]
來風軒 發表於 2018-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鷓鴣天·送人

【宋】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4ef82864ef5e318838dc6411f5e50736.jpg

【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注釋】

唱徹【陽關】:唱完送別的歌曲。

餘事:多餘的事情。

加餐:多吃飯。這裡指和離別的朋友聚餐。

無窮:無盡,無邊。

今古:古往今來。

:遺憾。

:種。

只應:只以爲,此處意爲『豈只』。

未是:還不是。

別有:更有。

【譯文】

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乾,視功名爲餘事(志不在功名)而勸加餐。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雲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人間行路才是更艱難的。

是飛 發表於 2025-5-9 07:36 | 顯示全部樓層
【鷓鴣天·送人】詞心抉微
辛稼軒此闋【鷓鴣天】,以送別爲題眼,實乃借樽酒離筵拓開萬里境界,將身世之感、家國之憂熔鑄於尺幅之間。全詞以"行路難"爲詞骨,層層轉進,終至振聾發聵之境,誠齋所謂"雄深雅健"者,此詞足以當之。

上闋起筆即用王維【陽關】故實,然"淚未乾"三字陡轉新意。稼軒非效兒女沾巾之態,"功名餘事"句實爲反語。觀其【美芹十論】【九議】諸篇,豈真視功名爲餘事哉?蓋南渡以來,恢復之志屢遭沮遏,故以反筆寫正意。繼而"浮天水送"一聯,以大寫意筆法勾勒天地愁容:水天相接處,孤帆遠引;雲山吞吐間,風雨如磐。此非止摹寫景物,實乃詞人胸中塊壘之外化,杜少陵"感時花濺淚"之遺法也。

過片"今古恨"三句作雷霆之問。稼軒深諳【史記】"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之理,故將離合悲歡置於歷史經緯中審視。反問句式尤見力度,蓋人生憾恨豈獨在離別?實暗指南宋偏安之局、志士扼腕之痛。末二句更翻進一層,以江頭風波襯人間行路之艱,直指政治險惡、世途坎坷。李白【行路難】尚言"長風破浪會有時",稼軒則謂"別有人間行路難",沉鬱頓挫處,可見其用世之心終未磨滅。

此詞藝術之妙,尤在虛實相生。上闋實寫送別場景而虛含身世之感,下闋虛論古今恨事而實抒政治憂憤。稼軒以武將之膽識、詞人之才情,鑄就這般"肝腸似火,色貌如花"(梁啓超語)之作。其詞中"行路難"之嘆,不僅是個體命運之嗟,更是對那個"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水龍吟】)時代的深刻註腳。

今人讀此詞,當識得其中三重境界:表層送別之情,中層身世之慨,深層時代之悲。稼軒詞所以卓絕千古,正因其總能將個人命運與家國興衰熔於一爐,此即陳廷焯所稱"沉雄悲壯,筆勢凌雲"者也。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7-24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鷓鴣天·送人】詞心抉微
辛稼軒此闋,以送別爲題而拓開萬里之思,誠乃南宋豪放詞派"摧剛爲柔"之典範。其詞格調高遠,筆力千鈞,於尋常贈別題材中寄寓深沉家國之慨,足見詞人"器大而聲宏"(【宋史】本傳)的創作特質。

上闋"唱徹陽關淚未乾"二句,暗用王維【渭城曲】典而翻出新意。稼軒特以"功名餘事"消解傳統士大夫的價值追求,此非真謂功名無足輕重,實乃詞人面對南宋偏安政局時"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的憤懣反語。"浮天水送無窮樹"一聯,以大寫意筆法勾勒送別場景:天水茫茫處,舟行樹退如相送;雨雲翻卷時,山巒半隱似含愁。此中"送"字與"埋"字,既狀眼前實景,復寓心中塊壘,深得比興之旨。

下闋陡轉議論,以"今古恨"三字振起全篇。稼軒自問"只應離合是悲歡",實乃對世俗情感的超越性思考。江頭風波之喻,顯系化用劉禹錫"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竹枝詞】)詩意,而結句"別有人間行路難"更是直指本心。此"行路難"非僅指仕途坎坷,實暗喻南宋恢復之業的重重阻礙,與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異代同悲。

稼軒詞素以"豪放中見沉鬱"著稱,此詞尤能體現。其章法之妙,在於上闋寫景含情,下闋議論生發,最後以七字收束千鈞之力。用典方面,暗合陽關、行路難等古意而自鑄新辭;聲律上,鷓鴣天調本宜柔婉,稼軒卻以入聲韻腳(干、餐、山、般、歡、難)強化頓挫之感,恰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所評"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鬱"。

此詞作年雖不可確考,然觀其"功名餘事"之嘆與"人間行路"之慨,當爲淳熙八年(1181)罷官閒居帶湖後所作。其時詞人正當壯歲,卻被迫投閒置散,故送別之作亦成慷慨悲歌。千載之下,猶令人想見其"醉里挑燈看劍"(【破陣子】)的鬱勃英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