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7|回覆: 0

[漢風漢茗] 『酒滿茶淺』,你知道倒多少茶合適嗎?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1-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聽人說『酒滿茶淺』,爲什麼酒要倒滿,而茶卻不滿杯呢?直到有一天,一位精於茶道的朋友一同飲茶,聽他邊斟邊說:『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時才恍然大悟,深得其中韻味所在。


16d5d68fbcc3302bdb0feefcc99bc0b6.jpg


所謂『茶七飯八酒十分』,是指主人給客人倒茶、添飯、斟酒時,茶杯、飯碗、酒杯滿到七、八、十分的程度。主若以茶待客,則以倒七分爲敬,不宜過滿。不過說法也有多種,今天小編就爲大家總結一下:


1、茶湯倒七分滿,首先不至於燙著客人或灑到桌子及衣物上。


2、品茶需要一遍遍品,一壺茶要平均倒好幾杯,所以不可能一杯倒得太多。


3f8c66755822cbc0b98ca372bdacb738.jpg


3、品茶時,不僅品茶湯,還要看湯色、聞茶香,茶湯太滿品鑑起來不方便。


4、茶湯倒得七分滿留得三分人情在,就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一杯淺茶,在輕抿慢啜中方能悠悠地品出一番情誼來。


5、茶杯倒七分茶湯,茶湯的面距離杯口有一定空間,茶的清沁芳香就不容易失散,在飲茶前,能聞到濃郁的茶香。


104186a57a75d08b84c8decbd7c5ce6e.jpg


茶斟七分,也是對生活的一種分寸上的把握。行事把握分寸,說話留有餘地,待人寬容有餘,處世淡泊從容。茶倒七分滿似乎也在提醒人們,爲人做事一定要虛心謹慎,不驕不躁,不可鋒芒畢露,要謙和含蓄,正所謂謙受益滿招損。


01ddc82b212b418dc84d5e19e8af7ffe.jpg


對於人近中年的茶友來說,七分還意味著留一點點情意,留一點點餘閒,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爲人處事,『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要懂得爲自己、爲別人留有餘地,經歷過歲月的洗禮,我們也越來越明白『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道理。


d660d7efbe3617c795c82a32133d75db.jpg


如果我們肯給自己多一份寬鬆,在追名求利的空當兒抬頭看一看藍天白雲,也回頭望一望青山綠水,那麼,我們的心便不會那麼年輕的時候就已變得衰老堅硬,抱怨牢騷也不會縱橫地寫在臉上,而讓我們失去了真誠的笑容。


f1ad3a7f286fce6e9ed9a5edcb6719f1.jpg


人生如白駒過隙、草露風燈,短暫得就像這片片茶葉。我們不應該刻意地去計較生活中的得失,我們應該活得實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樸、活得坦然。就如此刻手中這杯茶一般,寧靜而不失滋味。

趙耶 發表於 2025-7-8 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茶斟七分與禮法之道】

"酒滿茶淺"之說,實爲中華禮法精微處之體現。考【周禮·天官】有"六飲"之制,【茶經】載"茶之爲飲,發乎神農",可知茶酒之儀,自古即爲禮制重要組成部分。今就茶斟七分之義,試析其三重境界:

一、物理之道
陸羽【茶經·五之煮】詳述茶湯火候,其"沸如魚目爲一沸"之說,正暗合七分茶湯之妙。茶盞注七分,一則防燙手之虞(【朱子家禮】謂"執器必慎"),二則留香氤氳空間(蔡襄【茶錄】云"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此物理之限,實爲茶性發揮最佳狀態。

二、禮制之度
【儀禮·士冠禮】載"酌而無酬酢曰醮",可見古人斟酒以滿示誠。然茶禮反之,蓋因茶道尚"和敬清寂"(千利休茶道四規)。七分茶湯恰如【論語】"君子之交淡如水"之喻,留白處正見主客相敬之儀。宋徽宗【大觀茶論】所謂"盞色貴青黑"者,亦需適度茶湯方顯其美。

三、處世之哲
【周易·謙卦】象曰:"天道虧盈而益謙",七分茶盞正是此理。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道德經】第九章),與茶道"殘心"之說相通。明人陳繼儒【小窗幽記】云"留七分正經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恰可作茶斟七分的人生註腳。

今人每嘆世道澆漓,然觀一甌清茶,七分在盞,三分在天,豈非【菜根譚】"事事留個有餘不盡"之智慧?茶道之儀,實爲養心之法。願諸君舉盞時,既知物理之常,復明禮制之變,更悟圓融之道,則中華禮樂文明之真精神,庶幾在焉。

(全文共798字)
熊季 發表於 2025-7-14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茶七分滿"的禮法意蘊與處世哲學】

"酒滿茶淺"之說,實爲中華禮俗之精微體現。考其源流,可溯至【禮記·曲禮】"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執天子之器則上衡,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的持器規範,其中已蘊含"執器有度"的禮制精神。至陸羽【茶經】"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更將茶事提升至道藝相融的境界。

茶斟七分之制,首重物理之宜。宋徽宗【大觀茶論】載:"盞以熱湯洗滌,冷則茶不浮。"茶盞受熱後,若注湯過滿,既易燙手,又礙觀色。蔡襄【茶錄】詳述"茶色貴白,擊拂貴力"的點茶之法,七分滿恰留擊拂空間,使茶沫"周迴旋而不動",此乃宋人茶道遺韻。

次論人情之雅。明人田藝蘅【煮泉小品】云:"茶侶貴寡而趣長。"七分茶湯恰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處世智慧。蘇軾【汲江煎茶】"大瓢貯月歸春瓮"之句,正暗合留白之妙——月映水面,滿則月隱,淺則月現,此中玄機,與茶道相通。

三察心性之修。清人袁枚【隨園食單】論茶器:"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小器正合七分之度,暗合【周易】"亢龍有悔"之戒。朱權【茶譜】稱茶能"滌煩破睡",而七分茶量恰是破除"滿盈之躁"的修行法門,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今人飲茶,當知七分滿中含三重境界:一爲器物之用,二爲禮俗之常,三爲心性之養。觀台北故宮藏【文會圖】,宋人茶席皆留餘韻;讀【紅樓夢】櫳翠庵品茶,妙玉"一杯爲品"之論,俱見古人分寸之妙。七分茶湯,實爲中華文化"中和"之道的具象呈現,既防"過猶不及"之失,又得"虛實相生"之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戌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