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12|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 ...

[複製連結]
安魯東 發表於 201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2.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注釋:

1、知:通『智』。

2、鄉:同『向』,意爲:不久前。劉寶楠【論語正義】:『鄉,皇本作「向」。釋文:「鄉,又作曏。」說文云:「曏,不久也。」』

3、富:寓意深刻,或寓意盛大。朱子【論語集注】云:『富哉言乎!嘆其所包者廣,不止言知。』

4、皋陶:傳說中舜的賢臣。

5、伊尹:湯的輔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白話試譯: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知人。』樊遲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者,棄置邪曲者,能使邪曲者不得不歸正。』

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夫子,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者,棄置邪曲者,能使邪者不得不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啊?』

子夏說:『這話寓意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逃選人才,把皋陶選拔了出來,不仁者因此而難以立足了。湯有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了出來,不仁者也因此而難以立足了。』

疏解:

在儒家的概念中,仁與智,僅次於聖。

樊遲雖資質低,卻氣魄大。他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就是愛人』。他又問什麼是『智』,孔子告訴他『智,就是知人』。

樊遲有點懵。仁是愛人,智卻要辨人,難道這仁之施,還要看人下菜碟兒嗎?或者說,難道還有人不值得愛嗎?

孔子見他疑惑,又解釋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愈加迷瞪,但又不好意思繼續纏問;退出後,正遇到子夏,就問子夏說:『剛才我見到夫子,問他什麼是智?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是什麼意思啊?」』

子夏回答說:『夫子這話寓意深刻呀!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夏的潛台詞是:

夫子這話,不僅言智,也言了仁。同是人,類不齊,或賢能,或邪曲。仁者愛人,不是盲目去愛;智者辨人,讓賢能者居上位,讓不肖者居下位,正是爲了更好地施愛。

因爲若不辨別,讓不肖者居了上位,讓賢能者居了下位,那麼不肖者的肆意妄爲,會啟動『人與人之間的互害模式』,不僅會害他人,最終還會害『德不配位』者自身。

故仁者施仁,需能知人辨人,將賢能者選拔出來,置於邪曲者之上,讓賢者與枉者各得其位。如此,枉者不得恣意妄爲,只能安分沐賢者的教化,久而邪曲之性,亦可化爲方直。

崔泓 發表於 2025-4-22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仁智相濟:論儒家政治倫理中的"舉直錯枉"之道

【論語】此章以樊遲問仁、問智爲發端,層層遞進,最終揭示出儒家政治倫理的核心要義。孔子以"愛人"釋仁,以"知人"釋智,表面看似簡易,實則蘊含深刻的政治哲學。當樊遲"未達"時,孔子進一步闡釋"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子夏更引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爲證,使這一命題的豐富內涵得以彰顯。

"愛人"作爲仁的基本定義,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普遍性意義。朱子注云:"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這種愛不是無差別的泛愛,而是建立在人倫秩序基礎上的等差之愛。當這種仁愛精神延伸至政治領域,就必然要求"知人"的智慧。知人方能善任,善任方能使仁愛真正惠及百姓。孔子將仁智並提,實則是將道德理想與政治實踐緊密結合,體現了儒家"內聖外王"的一貫之道。

"舉直錯諸枉"的政治智慧,其精妙處在於通過制度性安排實現道德教化。選拔正直賢能之士居於上位,不僅是爲了行政效率,更是爲了樹立道德標杆。當正直者成爲社會的主導力量,那些原本邪曲之人將不得不改過向善。這種"能使枉者直"的轉化機制,展現了儒家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人性雖有向善之端,但也需要外在環境的引導與規範。子夏所舉舜用皋陶、湯用伊尹的例子,正是這種政治智慧在歷史中的成功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與子夏的對話展現了儒家"仁智相濟"的思想方法。仁若無智,則易流於愚愛;智若無仁,則易淪爲權謀。唯有仁智兼備,才能實現"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理想政治格局。程頤對此有精闢論述:"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智者知其所當爲而爲之。"這種仁智合一的境界,正是儒家所追求的政治倫理最高標準。

當代社會雖與孔子時代迥異,但"舉直錯枉"的政治智慧仍具現實意義。在各類組織管理中,選拔德才兼備的領導者,建立正向的激勵機制,使正直者得其所,使邪曲者無所容身,依然是實現良好治理的根本途徑。儒家這一思想啟示我們:政治不僅需要制度設計,更需要道德引領;社會治理不僅要依靠法律約束,更要重視榜樣力量。唯有仁智並重,方能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