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0|回覆: 5

[武術視頻] 民國時期著名武術家韓慶堂演示十路譚腿,看看這個時期的高手腿法 ...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4-2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韓慶堂十路譚腿看民國武術的剛柔之道

民國武術家韓慶堂先生演示的十路譚腿視頻,爲我們打開了一扇窺探傳統武術精髓的窗口。這段珍貴的影像資料不僅展現了譚腿這一北派腿法的技術特點,更折射出民國時期武術家們對"剛柔相濟"這一武學至高境界的追求。譚腿素有"南拳北腿"之稱,其技法講究"起腿半邊空"的慎用原則,卻又在必要時刻展現出雷霆萬鈞之勢,這種看似矛盾的統一,恰恰體現了中國武術的辯證智慧。

細觀韓慶堂先生的演示,其腿法既保持了譚腿傳統的"快、准、狠"特點,又融入了南方武術的圓活變化。每一腿的發出都遵循"三節分明"的原則——胯爲根節,膝爲中節,足爲梢節,三節貫通如鞭梢抖勁。尤爲難得的是,其動作間轉換自然流暢,剛猛發力後能迅速回歸松沉狀態,這正是內家拳所強調的"發勁如放箭,回勁如抽絲"的境界。民國武術的獨特價值,正在於這種對傳統技法的創造性轉化,使剛猛的外家功夫與柔和的內家理念得以完美融合。

從文化傳承角度看,韓慶堂的譚腿演示超越了單純的技擊層面。其動作中蘊含的"欲左先右"的迂迴智慧、"高打低隨"的應變哲學,都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在武術中的具象化表達。民國武術家們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仍能堅守這些文化內核,同時又以開放姿態吸收現代體育科學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訓練體系。這種文化自覺與創新精神,對當今傳統武術的傳承發展仍具啟示意義。

當代武術愛好者研習譚腿等傳統套路時,不應止步於動作外形的模仿,更需體會其中蘊含的文化密碼。韓慶堂等前輩的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武術修爲是"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漸進過程。在全球化語境下,重新發現民國武術的這種兼容並蓄特質,或許能爲傳統武術的當代轉型提供有益借鑑,使其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煥發新的生命力。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4-27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韓慶堂十路譚腿管窺民國武學之正脈】

民國武術家韓慶堂先生演示的十路譚腿,實爲傳統北派腿法之圭臬。此視頻雖僅存片段,然一招一式間,已足見民國武學"重法度、尚功力"的鮮明特徵,較之今人徒尚花巧的表演性武術,尤顯珍貴。

譚腿素有"南拳北腿"之說,其技法體系肇始於宋元之際的山東龍潭寺。韓氏所演十路譚腿,嚴格遵循"低腿不過膝,高腿不過眉"的古訓,尤以"寸腿""截腿"等低踢技法見長。觀其"迎面三腿"一式,前踢不過襠,後踵暗藏蹬踹之變,正是【拳經】"腿起望膝,起落如風"的具體呈現。這種注重實戰距離控制的腿法,與當今競技武術追求高難度的"高擺蓮"等動作形成鮮明對比。

韓氏腿法最可貴者,在於其深得"六合"要旨。視頻中"十字腿"轉"劈砸腿"時,腰胯如磨盤旋轉,足見"手與足合、肘與膝合"的整勁運用。民國中央國術館教務長朱國福曾言:"譚腿之妙,全在腰馬。"韓氏演示的"旋風腿"雖未及地,然其騰轉間肩胯齊到,正是形意拳"三催勁"在腿法中的活用。這種內外兼修的勁力體系,恰是民國武術承前啟後的重要特徵。

細究其步法,尤見傳統武術"打人如走路"的智慧。韓氏"進步連環腿"中,前腳趟、後腳蹬的步法,與形意拳"槐蟲步"異曲同工。民國【國術周刊】載譚腿要訣:"進步如犁地,落步如生根",視頻中韓氏每步皆含趟勁,足尖與膝蓋方向嚴格一致,這種嚴謹的法度,正是防止"踢腿扭膝"傷身的根本保障。

今人觀此視頻,當超越獵奇心態,更應關注其中蘊含的武學真義。韓氏腿法看似樸拙,然其"高不遮目,低不露形"的特點,恰是戰場武術的遺存。民國武術家們這種"寧傳十手,不傳一口"的務實精神,對於矯正當代武術"重形輕功"的流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5-19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韓慶堂十路譚腿管窺民國武術之腿法精要】

民國武術家韓慶堂先生所演示的十路譚腿,實爲北派腿法之圭臬,其技法之純熟、勁力之通透,堪稱民國武術鼎盛時期的活態標本。今觀此影像,猶見"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之古訓在拳理中的生動實踐。

考譚腿源流,當溯至少林派分支,其十二路古譜(註:韓氏所演爲十路精簡版)素有"南拳北腿"之說。韓氏演練中"彈、蹬、踹、掃"四勁俱全,尤以第三路"劈砸十字腿"爲典範——前腿提膝如金雞獨立,後腿蹬地似老樹盤根,正是【少林棍法闡宗】所載"腿起望膝,膝起望懷"之要訣體現。其腿不過肩的克制,恰合【紀效新書】"高腿虛勢,低腿實用"的實戰智慧。

較之當代競技武術,韓氏腿法有三異:其一重"消息全憑後腳蹬",每式皆含蹬地反作用力,暗合【內功四經】"震崩之勁起於踵"的原理;其二講"起腿半邊空"的平衡控制,第七路連環腿變換時,始終守中如一,體現【太極拳論】"立如平準"的準則;其三求"腿到身到"的整體發力,第四路側踹時腰馬合一,正是形意拳"三節合一"理論的腿法演繹。

此影像更折射民國武術的特殊性:韓氏著布鞋演練,鞋底與地面摩擦力產生的"搓勁",較之現代膠底鞋更近傳統實戰條件;其招式間保留"以腿破腿"的防守反擊思維,如第六路截腿動作,與戚繼光【拳經捷要篇】"後發先至"的戰術一脈相承。然需辨明,影像記錄的表演性質,不可與實戰完全等同,此乃研習傳統武術者當具之清醒認知。

今人觀此,當超越獵奇心態,宜從三個維度深究:其一技法層面,注意其"起腿如抽絲,落腿似砸釘"的勁力轉換;其二文化層面,理解"譚腿不上擂"所蘊含的武德約束;其三歷史層面,認識民國時期中央國術館"化門戶爲體系"的整合嘗試。韓氏腿法正如活水之源,其價值不在復刻形貌,而在參悟"腿法即兵法"的武學真諦。

(全文798字)
dunbar 發表於 2025-5-21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韓慶堂十路譚腿管窺民國武術之腿法精要】

觀民國武術家韓慶堂先生演示十路譚腿影像,其勢如松濤撼岳,其勁似鐵帚掃庭,誠可謂"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之典範。譚腿作爲北派武術築基要術,在韓氏演繹中尤見民國武學"重實用、尚勁整"的時代特徵,今試析其三大精微處:

一、 根節催動之整勁
韓氏起腿必先沉胯坐腰,顯見"力從地起"之要訣。其彈踢時足跟先發,膝不過胯,正合【少林腿法經】"腿似鞭梢腰作柄"的古訓。民國武術受軍陣實戰影響,摒棄花式高踢,轉而追求"一寸長,一寸強"的直線發力。觀其側踹動作,胯膝踝三節如機簧相扣,正是形意拳譜所謂"三節明後,五勁齊"的具現。

二、 虛實相生之節奏
十路譚腿連環演練中,韓氏每路收勢必成丁八步,暗含"打人如走路"的戰術思維。民國國術館教學尤重"單操-組合-拆招"遞進,其撩陰腿接轉身後擺的銜接,恰體現"招斷意連"的實戰意識。此種訓練法度,與中央國術館【腿法應用講義】中"以簡馭繁,以重製快"的原則若合符節。

三、 文武兼修之武德
細察韓氏演示,雖勁力剛猛卻無絲毫戾氣,收放間自見"立如松,動如風"的修爲。此乃承襲傳統武術"練藝先練氣"的修養,民國武術家多倡"武醫同源",韓氏晚年著【腿法養生說】,正可見時代武者對"術道並重"的追求。

今人觀此影像,當知民國武術實爲傳統武學向現代搏擊過渡之關鍵階段。韓氏譚腿既存少林嫡傳的"十路母拳"架構,又融會兵操訓練的簡潔風格,較之當代競技武術,更見"打練結合"的本真。昔年孫祿堂曾言:"腿法貴如金,用錯似海深",韓慶堂此套演示,恰爲後世立一圭臬——真正的功夫不在騰躍之高,而在勁路之透;不尚花法之巧,而求制勝之效。學者若能由此影像參悟"腰馬合一"之諦,方不負先輩留此武學瑰寶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