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32|回覆: 2

海中也可『淘金』!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1dc352dfae025f4af1b4f30d489d008.jpg

0372f2f4d6b8c2accfdd50d2379fb564.jpg

海中黃金

玳瑁是一種有機寶石,特指玳瑁的背甲,玳瑁的甲殼上有美麗而又色彩斑斕的花紋,是一種名貴的寶石,爲非晶質體,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蠟質至油脂光澤。可用於製作戒指、手鐲、簪(釵)、梳(櫛)、扇子、盒、眼鏡框、樂器小零件、精密儀器的梳齒以及刮痧板等器物,具有獨特的神韻和光彩。高貴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長壽的象徵,享有『海金』之稱。

ebe2fddd411881451465d17950c493f4.jpg

0aff9a5b0fb5cccfffe14425895befdd.jpg

2b08762eec0b1c19430ce138094b6734.jpg

自然饋贈

古代神話中,四神獸之一的玄武,據說就是如今的玳瑁龜,其神通廣大,能化險爲夷,而且因爲龜能活得長久,被人們看作是健康長壽的象徵,因此,佩戴玳瑁便有了保健康長壽的說法。(在海南一帶甚是流傳這一說法)。

玳瑁棲息於溫熱帶海洋中,以海藻和魚、蝦、軟體動物等爲食。我國自黃海中部以南海域全年均可捕獲。【本草綱目】載:『毒瑁(玳瑁)生於海洋深處,狀如龜黿,而殼稍長,背有甲十三片,黑白斑紋相錯而成,其裙邊有花,缺如鋸齒。無足而有四鬣,前長後短,皆有鱗,斑文如甲。』玳瑁的甲片、血、肉,均可人藥。甲片有清熱解毒、鎮心平肝的功效.主治熱病發狂、譫語驚癇、小兒驚厥、痘毒發斑、癰疽瘡毒等症。如高熱神昏,痙厥的症狀,即可用玳瑁(磅、研粉)半兩,開水沖服,日服2次。【開寶本草】:『毒瑁,主解嶺南百藥毒,人刺其血飲,以解諸藥毒。』【食性本草】:『玳瑁肉主諸風毒,行氣血、去胸膈中風痰,鎮心神、逐邪熱,利大小腸、通婦人經脈。』現用於咳嗽痰多,月經不調等症。

55ce141689f7fa5738ed383087bf1488.jpg

f6ba567addc578e0ac9b14e571008f43.jpg

3761c87a1657df9d11345d60d8669f11.jpg

日益珍貴

自古以來,民間廣泛流傳,玳瑁製品具有驅邪、祛病之功效。當人體有恙時,其飾品顏色的深淺將隨身體的變化而變化。從各中醫治病組方來看,雖然所占君、臣、佐、使的位置不一。但均含有玳瑁。目前,玳瑁仍爲熱毒入營血而神昏的首選藥物,對肝昏迷、白血病及腫瘤晚期有較好的療效的至寶丹(玳瑁),足以說明這一著名的海洋中藥有確切的療效。因而,值得藥學工作者去深入地研究、探索,並將更好地使之開發成爲現代化的高科技中成藥產品。因此,玳瑁工藝品日益走俏,價格一路猛漲。

02e7b602dd97b16b6482d26d48b907f8.jpg

而除了醫學價值之外,玳瑁在藝術界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收藏價值日益增長。

玳瑁工藝品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漢代遺址就曾出土過許多精巧的玳瑁製品,工藝水平則在唐代達到了高峰。如唐代女皇武則天就用玳瑁製作梳子、扇子、琴板、髮夾,乃至整個玳瑁標本。對於玳瑁的酷愛,宋代人模仿玳瑁殼的紋理和色澤,創造性的燒制一種肚餓的黑釉瓷這便是鼎鼎大名的玳瑁斑黑釉瓷了。到了清代,玳瑁製品就愈加的普及了。除了女性用的髮髻,首飾,戒指等飾物,就連文人書房裡面的文玩,比如,筆筒,印盒,插屏等等,都能發現玳瑁的身影。

事實上,不單中國喜愛玳瑁,外國人也喜愛玳瑁。埃及的古墓中,就曾發現許多努比亞人控制的年代,精巧的玳瑁製品。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玳瑁也被用作爲裝飾。

bc33d9978b0dd105091c8213bdbce3c4.jpg

6293bfebf77b3b900cac309426e8ca6f.jpg

保養與禁忌

玳瑁如此珍貴,因此在收藏的過程中少不了禁忌以及保養措施。

1、避開高溫

玳瑁是玳瑁龜的背甲,一種有機寶石,它本身含有一定的水分,長時間的高溫或暴曬,會致使水分的流失,使玳瑁手鐲變干,變脆,產生裂紋,更易碎。

2、避免碰撞

製成手鐲的玳瑁一般很薄 ,不比玉石手鐲厚,而且它性脆,與其它堅硬物體碰撞,一定會受到損傷。因此,不要在運動的時候佩戴玳瑁手鐲。

3、遠離酸性溶液

我們在化學上學過,酸性溶液對蛋白質有很強的腐蝕性,玳瑁內部組成中含有蛋白質等有機物,遇到酸性溶液必然會被侵蝕,損壞結構。

4、用油保持光澤

長時間不戴玳瑁手鐲會使它的色澤變暗,因爲在佩戴玳瑁飾品的時候,它與人體肌膚接觸,肌膚分泌的油脂能使它色澤亮麗。因而,存放的玳瑁手鐲可以用純淨的橄欖油或是其他一些植物精油擦拭,擦拭時只需一點就好,用量不宜過多。

5、避免用熱水浸泡

熱水浸泡會讓玳瑁飾品變軟、變形,這也是鑑別真假玳瑁的方法。

6、存放禁忌

不宜放在烈日下暴曬,以防變色,要放到通風之處,以防蟲蛀,時常用軟布擦拭並單獨保存,避免高溫高濕環境,以防變形失光。

7、恢復光澤

如果玳瑁失去光澤,可以用純品質的橄欖油擦拭保養,使光澤恢復。

211c147f09ceb91a1f3b33c4e3226b02.jpg

9724cfa07c0a20fe90d284cbb3e5287d.jpg

35bf4d8b7a2ac836dc3a9bb68d088c46.jpg

23e86397be8e3fcd00f9d56629300302.jpg

本店主營:硨磲、玳瑁。絕對的一手貨源,批發、零售均可。有自己的加工廠。廣招代理,歡迎喜歡硨磲的朋友加微信一起交流!

聯繫方式:電話15120952023 微信號yx661256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6-26 18:5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玳瑁之珍:從本草綱目到現代生態倫理的省思】

玳瑁之爲物,實乃造物者之奇工。其甲紋如雲霞蒸蔚,質比瓊瑤溫潤,誠如【格古要論】所言"玳瑁斑紋錯落,光瑩可比犀象"。然今人但知其飾物之貴,鮮有深究其文化底蘊與生態要義者,余不揣淺陋,試爲剖析。

考玳瑁入藥,肇端於【本草拾遺】,集大成於李時珍【本草綱目】。其甲片所具清熱解毒之效,實因"得陰海之氣而稟金水之精"(【本草經疏】語)。古人以玳瑁血解百毒,非虛言也。陶弘景【名醫別錄】載其"鎮心明目",孫思邈更創玳瑁丸治驚癇,皆本於"介蟲屬陰,能制陽光"之理。然今之醫者,當知現代藥理學已證實其甲片含角蛋白及多種微量元素,其鎮痙作用實與鈣離子調節相關。

至若文化象徵,玄武意象實爲玳瑁神格化之見證。【淮南子】云"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獸玄武",此即玳瑁升格爲四靈之原型。海南漁民至今傳唱【玳瑁謠】,謂其甲"晝承日精夜納月華",此乃原始物候崇拜之遺存。然需辨明:祥瑞之說本爲精神慰藉,若因迷信功效而濫捕,反悖"仁龜壽物"之初衷。

今睹玳瑁製品日稀,不禁扼腕。【嶺表錄異】所載"舶商爭市玳瑁"之盛況已成絕響。現存玳瑁種群較百年前銳減九成,每副龜甲背後皆是生態鏈斷裂之殤。昔蘇軾【物類相感志】云"生物有道,取用有節",此誠當代亟需重溫之訓。現行國際公約雖禁貿易,然黑市猶存,當以"刑德並施"之策嚴懲盜獵,輔以珊瑚礁生態修復。

吾輩當承【周禮·天官】"祀用六牲,龜爲其一"之敬物傳統,更須恪守現代生態倫理。建議:一者建立玳瑁DNA資料庫追蹤走私,二者推廣硨磲等替代材質,三者加強海上巡邏與社區共管。昔人謂"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今之"海金"玳瑁,豈能以物種滅絕爲代價?

文末贅言:真正的祥瑞,不在龜甲紋路,而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願世人以智識代迷信,以守護代攫取,方不負這碧海靈龜億萬年的造化之功。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7-13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玳瑁之珍:從本草綱目到現代生態倫理的省思】

玳瑁之爲物,誠如帖中所言"海中黃金",然其價值實非止於物質層面。考【說文解字】,"玳"字從玉從代,謂其甲可代玉爲飾;"瑁"字從玉從冒,取"天子所執玉以合諸侯之圭"之意,足見其自古即爲禮器重寶。李時珍【本草綱目】詳載其十三片背甲"黑白斑紋相錯"之態,非徒錄其形貌,實寓"陰陽和合"的易理於其中。

玳瑁入藥之效,典籍記載頗豐。【開寶本草】言其解毒,【食性本草】稱其通經,此皆根植於傳統"取象比類"思維。其甲片紋理如雲水之變,故古人認爲可調和人氣血;其性潛沉深海,故謂能鎮心安神。然需明辨者,今人若循古法取血飲用以解毒,實有違【孟子】"君子遠庖廚"之仁心。

玄武信仰與玳瑁崇拜,折射出先民"觀物取象"的智慧。【禮記·禮運】云:"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玳瑁龜既爲玄武化身,其背甲二十八片(實爲十三片)暗合二十八宿,腹甲十二片應十二月,此即【周髀算經】"蓋天說"在天人相應思想中的體現。海南漁民視玳瑁爲祥瑞,實爲原始海洋崇拜與道教玄武信仰的融合。

今當以"格物致知"精神重審玳瑁價值:其一,現存玳瑁種群已列入CITES附錄Ⅰ,國際交易全面禁止。其二,現代研究表明其甲片成分與人類指甲無異,所謂藥效多屬心理暗示。其三,仿玳瑁紋樣的3D列印技術已可完美復刻其美學價值。故【周易】"備物致用"之說,當與時俱進理解爲"以人造代天然"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文末當申明:昔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吾輩於玳瑁,當存"觀其文采而不取其骨"的審美態度,方不負"生生之謂易"的天道仁心。世間至寶,終不及生態平衡之萬一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四日子時|(關公誕) 2025/7/18/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