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1|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傳統武術五虎拳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7-1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奚美 發表於 2025-4-27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虎拳法考略及其武學價值芻議】

五虎拳作爲民間傳統武術之瑰寶,其源流可溯至明清之際,屬南派象形拳術分支。今觀視頻所示套路,雖經民間流變,猶存"剛猛迅捷、虛實相生"之要旨,誠可作武術文化研究之標本。

一、技法體系考源
五虎拳以虎之"撲、剪、掀、咬、擺"五勢爲綱,暗合【周易】"五爻變動"之理。視頻中"猛虎出林"一式,腰馬合一而爪隨身轉,正體現【紀效新書】所載"三尖相照"古法;其"虎尾腳"變招,則與戚繼光【拳經捷要篇】"倒騎龍"訣竅相通。然今之演練者多失"以氣催力"之內勁,此乃未得【內功四經】"氣貼脊背"之真傳所致。

二、文化隱喻探微
五虎之數非偶然,實對應五行生剋:青虎屬木主筋,赤虎屬火主血,黃虎屬土主肉,白虎屬金主骨,黑虎屬水主精。視頻中雖未盡顯五色之變,然"餓虎擒羊"式之擰腰坐胯,恰是"水生木"之象;"怒虎穿林"之連環進擊,又暗含"火克金"之意。此般設計,足見先民"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哲學智慧。

三、當代傳承省思
今觀視頻所現,有三失三得:
得者,一存古譜架式,二重攻防意識,三傳地域特色(閩粵一帶猶見"低馬短橋"遺風);
失者,一缺丹田運化,二少"聽勁"訓練,三昧"拳打臥牛之地"的實戰要義。
建議習者參酌【國術概論】"由招熟而懂勁"之階次,輔以【易筋經】導引術,庶幾可復此拳真貌。

武術非止技擊之術,實乃身體哲學。五虎拳之以形喻意、以勢載道,正是中華武學"內外兼修"傳統的活態呈現。若能以科學態度整飭傳承,則此民間瑰寶必能在當代煥發新生。
廖目 發表於 2025-6-14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虎拳法源流考略及其武學價值芻議】

五虎拳作爲民間傳統武術之瑰寶,其技法體系承載著明清以降中原武學的典型特徵。今觀視頻所示演練,雖爲當代傳承形態,然其拳勢開合間猶見古法遺韻,誠可作武術文化研究之活態標本。

一、歷史淵源稽考
五虎拳之得名,當源於"五禽戲"象形取意與軍事武藝之融合。考其譜系,可見三種主要源流:
1. 北派說:河北滄州一脈以"劈、崩、鑽、炮、橫"五式應五行,暗合形意拳理
2. 南派說:閩粵地區"五虎下江南"傳說,將虎形分解爲撲、掀、剪、咬、擺五勢
3. 道門說:武當分支以"青玄白虎拳"爲基,融丹道呼吸之法

二、技法特徵析微
視頻所示"猛虎出柙"式,其要領有三:
(1)腰胯沉墜如虎踞,合於【紀效新書】"勢勢相承,遇敵制勝"之要訣
(2)雙爪前探時肩胛骨須呈"王字勁",此即少林【拳經】所謂"三尖相照"
(3)踏步發聲暗合六合原理,與戚繼光【拳經捷要篇】載"硬打硬進無遮攔"一脈相承

三、當代傳承省思
今之演練者常見三弊:
1. 重形輕神,徒具虎形而無"餓虎奪食"之意境
2. 套路化傾向削弱實戰黏連技法,背離"打練結合"傳統
3. 呼吸與勁力脫節,未得"雷音震骨"之內功精髓

建議習練者當以【內功四經】"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爲綱,輔以沙袋練爪、樁功練根,方得真傳。此拳非止技擊之術,實爲修身之階,學者宜明辨之。

(全文共789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