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8|回覆: 2

[中醫養生] 樊正倫·養生比治病更重要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2-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樊正倫,生於1946年,教授,研究員。【中醫養生智慧】主講人,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平心堂中醫門診部負責人、中醫師。曾任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古籍室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

本文選自『中國中醫藥報』,詳細介紹了樊老對於養生的理念,提出養生必須『順時』~

f537f83e4600b551c88b228a0c7ff85c.png
c84c731ebc59e8fd55063773b727bc9a.png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樊正倫的『道』就從這句話開始。他說,人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自然界中『萬物』之一,順應自然規律是毋庸置疑的。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養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醫養生當從『順四時』起,即按照四季氣候的變化——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順勢而爲。

『順時』其實不深奧

一說起中醫養生理論,人們往往覺得深奧難懂,在樊正倫看來,中醫養生其實很『親民』,『對於家中、辦公室的溫度,就應按照順四時理論而爲之』。

民間有句俗話: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坐病。這本來是指某些氣候異常的年份患病的人會增多,但這句話中所說的情況現在已成爲常態。

『夏天的時候將空調開足馬力,室內寒氣徹骨,穿套裝還略感寒涼,這種情況是很容易患感冒、關節痛的。那麼冬天將暖氣燒得「熱火朝天」,室內溫度高到穿短褲背心,這樣「溫暖」的環境總不會生病了吧?也不然。這不但浪費能源,而且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其危害並不比冷氣小。』

樊正倫解釋,【黃帝內經】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一說,嚴寒的冬季,人體精氣本應處於閉藏狀態,如果外部溫度太高,人體腠理反常張開,氣血自然隨之耗散。雖然此時看起來仍是『健康』的,但人體早已形成『表虛』之態,若是遇到稍低的溫度環境,焉有不感冒之理?

樊正倫建議冬天的室溫不要過熱,最高控制在20℃左右即可。同理,夏天最好備把扇子,自己動手享受自然風。『人的生命不能違背天地自然運行的基本規律。冬天當冷,夏天當熱,這就是最基本的「順時」養生之理。依此規律養生,可減少疾病的發生。』

飲食起居無不『順』

c9dda5e44bda0717d6d3abdc71791fab.png

樊正倫喜歡將人比喻成一棵落葉樹。他解釋說:『冬天樹葉落光,原來分散於枝葉上的營養開始收向根部,枝葉營養相對不足;春天營養又從根部走向枝葉;到了夏天,枝繁葉茂,而根部的營養相對冬季有所不足。人也是一樣,春天氣血由內向外走;夏天氣血充盈,布於體表;冬季內里相對充盈,表面相對空虛。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夏天爲何多患胃腸道疾病而秋冬易感冒的原因,除了細菌滋生以外,夏天人體內部氣血相對空虛,故易擾內,而秋冬體表之氣不足固衛,所以容易感冒。』

由於人體具有這種『順時』的特性,我們的生活起居都應順應這種特性,有針對性地調養進補。對此,樊正倫開了個『四季養生食譜』:

四季養生食譜

春季以養肝爲主,無論男女均可吃點烏雞白鳳丸,可有效避免『春困』;

夏天宜補心,中老年人可適當服用『生脈飲』,其中的麥冬、五味子等藥既可補氣,又可清肺熱,有助於滋養心氣,防止胸悶、氣短、汗多等夏天的『應季病』;

大自然在秋天賜予我們豐富的水果,梨即是其中一『寶』,秋梨膏是秋季進補佳品,有潤肺止咳、收斂氣血的作用;

數九是補養的最佳時節,女性重在補陰血,更年期前女性在數九時宜吃阿膠膏,已過更年期的女性可吃六味地黃丸,男性則可以金匱腎氣丸補腎陽,以六味地黃丸補腎陰,但發熱感冒時應暫停滋補。

食養順四時而變,作息亦是如此。『早睡早起身體好』是多少年來我們奉行的格言,但樊正倫認爲,凡事不能一概而論,起居也應根據四季的特性隨時調整,簡單地說就是『跟著太陽走』。

起居:跟著太陽走

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但也容易『春困』,此時不宜長睡不起,而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以舒肝氣。

夏天晝長夜短,主張『晚臥早起,無厭於日』,但也不宜太晚,以23點前睡覺爲宜。需要注意的是,炎夏人的情緒容易隨著溫度的上升而『上火』,怒則加劇耗散充盈於表面的氣血,故控制情緒爲重要的養生環節。

秋天的起居原則是『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此時氣血由外而內逐漸收斂,爲順應氣血收藏,睡眠時間也應逐步延長,情緒方面應注意勿『悲秋』傷肺。

到了冬天,我們就應該『懶』一些,遵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之原則,『有些老人早起慣了,大冬天五六點鐘天還沒亮,就早早起來頂著北風出門鍛鍊,這簡直是折騰自己。』樊正倫解釋道,因爲冬季外界寒冷,過早起床鍛鍊使得毛孔過度開放,反而不利於精氣的儲藏。

呵護陽氣冬至始

18515cc45d1fea87e464a7f8063a3103.png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按照中醫陰陽五行理論,這也是一年之中陰氣最盛的日子,起居自有特別的講究。樊正倫提醒,『冬至陰氣鼎盛,陽氣開始緩慢回升;而夏至是陰氣開始生發的日子。此時,初生之氣就像嬰兒一樣弱小,需要我們細心呵護。在這兩個時段,大家不要遠行和劇烈運動,在家好好休息,對身體的補養是珍貴藥物也無法比的。而春分、秋分之時,人體氣血內外各半,運化正盛,外界氣候冷暖適宜,故應該加強室外運動,以助氣血運行。』

『一天如同濃縮的四季,子時與午時正對應一年的冬至、夏至,因而中醫提倡睡「子午覺」,以保持體內陰陽平衡。樊正倫說,上午7~9點是一天之中胃氣旺盛的頂點,9~11點脾運化功能強健,而15點左右是小腸的工作高峰,因而9點和15點是最宜進食的時間,如工作繁忙不能按時吃飯者,可將進餐時間調整至此。夜班者不必勉強自己夜間禁食,但應選擇清淡飲食,避免過高的『油水』對肝臟的損害。

】】編後語

馬上要到冬至了,正是陰氣長而漸至於極的時候。冬至起一陽始生,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冬至前後各4天並冬至日共9天的黃金時間進行艾灸,幫助壯大體內的陽氣成長。冬至灸的主要穴位是:神闕、關元、氣海。

小編的個人體會,冬至灸以後,臍後腹內有一點小小的溫暖,整個冬天都不會覺得太冷,且在春天不易得病,您不妨試一下哦。

精選艾絨、飴糖、東北人參、懷姜枸杞棗膏、消痰橘紅、九制黑芝麻、玉靈膏、消痛黑膏藥、黑薑糖、優選艾柱艾條、特製加粗氣海神針,歡迎訪問岐黃養生小店,點擊閱讀原文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7-26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順時養生:樊正倫中醫養生智慧之精髓

樊正倫教授"順時養生"的理念,實乃深得【黃帝內經】"天人相應"思想之三昧。此說非樊老獨創,實爲對傳統中醫養生理論的精妙詮釋與當代實踐。今試析其要義,以饗讀者。

中醫養生之道,首重"順四時"。樊老以"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爲綱,誠爲得【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之真傳。其言"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坐病",實發人深省。今人夏則空調大行,冬則暖氣過盛,此乃逆天地之氣,違陰陽之道。【內經】云:"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樊老之論,正與此聖訓相合。

其論室溫調節尤爲精當。冬不過暖,夏不過涼,此乃"陰平陽秘"之理。樊老引"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經旨,指出暖氣過盛致腠理開泄,氣血耗散,形成"表虛"之態,實爲臨床常見之病理機轉。此說與張仲景【傷寒論】"榮衛不和"之說遙相呼應,足見其理論之深厚。

飲食起居之"順",樊老以落葉樹爲喻,形象闡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理。此喻暗合【周易】"變通配四時"之旨,亦與李杲【脾胃論】中"四時陰陽,人之根本"說一脈相承。其強調"晨起夜臥"之節律,正是【內經】"起居有常"的具體實踐。

樊老養生智慧之可貴,在於將深奧醫理化爲日用常行。其說空調暖氣之害,扇子之用,皆生活細節,卻含至理。此正體現中醫"大道至簡"的特點,與朱丹溪"日用飲食之間,若能順時調攝,可免藥餌之費"的養生觀不謀而合。

今人養生,多捨本逐末,或求奇方異術,或賴補品珍饈。而樊老獨倡"順時"之要,實爲返璞歸真之舉。觀其說理平實而義理精深,既承先賢之緒,又開時俗之蒙,可謂善述岐黃之道者。養生之事,貴在知常達變,順時而行,此乃樊正倫教授給予當代人最寶貴的中醫智慧。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7-28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順時養生:中醫生命智慧的本源之道

樊正倫教授提出的"順時養生"理念,實乃深得【黃帝內經】"天人相應"思想之三昧。此說非樊氏獨創,實爲中醫養生學一以貫之的核心要義,今經樊老以通俗之語闡發,尤顯其現實意義。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此中精義,正在"從其根"三字。樊教授所言冬季室溫不宜過高,正是恐其擾動陽氣閉藏之機;夏季反對過度使用空調,亦是擔憂遏阻陽氣正常宣發。二者皆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天道,終致"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的後果。

細究樊教授"落葉樹"之喻,實脫胎於傳統醫學"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樹木冬藏精於根,恰似人體陽氣內斂於腎;春發新芽,又如肝氣升發之象。此喻生動詮釋了【內經】"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深刻哲理。現代人冬季貪暖、夏季貪涼,恰如強令樹木反季生長,終將耗竭其根本生命力。

至於飲食起居之"順",【周禮·天官】早有"四時五味"之說,樊教授所強調的"冬不食冰"、"夏不過飲",正是對【禮記】"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等飲食養生規範的具體發揮。宋代【養老奉親書】更詳述四時調攝之法,其"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天地之正氣也"的論述,與樊教授觀點若合符契。

今人每以現代科技改變微環境爲能事,殊不知【呂氏春秋】早警示"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樊教授對空調暖氣的批評,正是對此古訓的現代詮釋。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中強調"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亂",今日觀之,尤覺其預見性。

養生之道,貴在知常達變。樊教授之論,看似淺顯,實含至理。其價值不僅在於具體養生方法的指導,更在於喚醒現代人對自然節律的敬畏之心。當科技使人日益疏離自然之時,重溫"順四時"的古老智慧,或許正是療愈現代文明病的良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