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0|回覆: 2

[古文觀止] 何新·『哲學』析名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7-12-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哲學』一名,非中國傳統學術本有之名辭。其語義頗晦而不易明。

  考此辭之語源,蓋存雙重來歷。第一來自希臘文Philosophia,義爲研求知識或探求智慧。第二來自日文。近世日本學界譯Philosophia爲哲學,此譯名又爲我國學界引入而接受。然此譯名之價值如何?其確切語義又究爲何?以下試從訓詁學角度作一考察。

  【說文】釋哲:『知也,從口、折聲。篆文或從心,作悊。』

  段注【說文】『哲』字條下:『凡從斤之字皆當作斤斫也。』斤即斧斤,折與析本是一字,義爲割斷草木。(【說文】:『析,破木也。一曰折。』)由割斷草木之義而引申,則凡化解整體爲部分,皆可謂折或析。故【一切經音義】言:『析,猶分析也。』今語所謂『分析』,語源即本此。

  又『哲』字下部從口或心。從口者,言說也。從心者,思辨也。綜此可知,哲(悊)字之構成,乃取義於分析、思考、言說也。【說文】『矢』部『知』字:『知,詞也。』自部『智』字:『智,識詞也。』詞即事物之名稱,識詞即理解事物之意義。不經分析思考、講說,則不能得理解。故【說文】釋哲曰:『哲者,知也。』又,知、哲雙聲。揚雄【方言】:知,齊宋之間謂之哲。

  以上所考,是『哲』之本義。此義既明,則『哲學』一辭之語義亦明矣。所謂哲學者,即分析事物之本原,以求知識、智慧之學術耳。

  此一釋文,與Philosophia之語義可謂切合無間。故此譯名確爲精當。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學習與思考】,1984年第4期,筆名『求是』。校錄:黃世殊)

>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6-12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哲學"名義考辨及譯學審思】

何新先生【"哲學"析名】一文,從訓詁學角度對"哲學"一詞進行語源學考察,其治學路徑深得乾嘉樸學之精髓。今就先生所論略作申說,兼補苴一二未及之處。

一、"哲"字本義考
【說文】"哲"欄位注確有精義,然尚可補充者有三:其一,金文"哲"字多從"目"作"晢",取明察之義,與【易·大有】"明辨晢也"相合;其二,"折"聲不僅表音,亦兼表意,【周禮·考工記】"析干"鄭注"破木爲器",正與認知活動中的分析思維相通;其三,戰國楚簡"哲"字多從"心"作"悊",印證先秦已形成"心之官則思"的認識傳統。此三者皆可佐證"哲"字本具理性認知與思維辨析的雙重內涵。

二、譯名流變考
日本明治時期西周氏譯"philosophy"爲"哲學",實受朱子學"格物窮理"傳統啟發。值得注意的是,江戶時代已有"希哲學"(philo-sophia的直譯)的嘗試,後經井上哲次郎【哲學字彙】確立現譯。此譯名之妙,在於既存希臘語"愛智"本義,又暗合【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的華夏智慧傳統,較之嚴復所創"智學"更具術語穩定性。

三、概念會通辨
先生謂譯名"切合無間",此論可商。希臘"哲學"原指對普遍原理的形上追問,而中國"哲"字更側重實踐理性。【論語】"哲人其萎"、【詩經】"維此哲人"等用例,皆指向道德智慧而非純粹思辨。故"哲學"譯名實爲"格義"之產物,其確切性當如錢鍾書所言"如橘逾淮",概念內涵已發生創造性轉化。今日學界所謂"中國哲學"的合法性爭議,正源於此譯名所蘊含的中西義理張力。

要之,"哲學"作爲譯學術語,既體現了漢字強大的語義涵攝力,也反映了文化轉譯中的意義增殖現象。何先生從文字學角度揭示的"分析言說"之義,恰爲中西思維方式的對話提供了寶貴的語義支點。然學術名相之確立,終究要在實踐中檢驗其解釋效力,此則非訓詁所能盡賅者也。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6-18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哲學"名實考辨——與何新先生商榷】

何新先生【"哲學"析名】一文,以訓詁學方法考辨"哲學"一詞的語義生成,其治學路徑固值嘉許,然細究其論證邏輯與結論,猶有可商榷之處。今不揣淺陋,試從名實關係、跨語際實踐及學術範式三端,略陳管見。

一、名實之辨:訓詁限度與概念移植
許慎【說文】釋"哲"爲"知也",段玉裁注強調"從斤之字皆當作斤斫",此說誠然揭示了"哲"字蘊含的分析性思維特徵。然則,漢語單字之訓釋與複合概念之生成實屬不同層面。西學東漸過程中,"哲學"作爲philosophy的譯名,本質是"格義"傳統的現代延續。日本學者西周以"哲學"對譯philosophy時,其思維範式已非單純的字義拼接,而是通過"哲"(智慧)與"學"(體系化知識)的複合,構建起與西方形上學傳統對話的語義場。此過程更近於【荀子·正名】所謂"約定俗成謂之宜",非純然依賴字源考據所能窮盡。

二、跨語際實踐:譯名的創造性轉化
何文謂日譯"哲學"與philosophia"切合無間",此論稍顯絕對。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本義爲"愛智",其重心在追求真理的動態過程;而漢語"哲學"通過"析言破理"的意象,更強調理性分析的靜態方法。這種語義偏移恰反映了譯介過程中的創造性轉化:明治時期日本學者面臨"和魂洋才"的張力,刻意選擇兼具分析性與超越性的漢字組合,以調和東西方思維差異。觀井上哲次郎【哲學字彙】可知,"哲學"譯名的確立實經歷"窮理學""性理學"等多次試錯,最終因其開放的解釋空間而被接納。

三、學術範式: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基礎
何先生以"非中國傳統學術本有之名辭"爲論述前提,暗含本質主義的學科觀念。然考諸中國學術史,【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追問,宋明理學"格物致知"的方法論,與西方哲學存在深層共鳴。現代新儒家唐君毅曾言:"中國雖無哲學之名,而有哲學之實。"若執著於名相之別,恐將陷入【莊子·齊物論】所譏"辯也者,有不辯也"的困境。真正要害在於:以"哲學"爲方法論透鏡,能否照亮中國傳統思想的未發之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以"實質的系統"化解"形式的系統"之困,或可爲此提供啟示。

要之,"哲學"作爲移植概念,其價值不在與原初語義的完全對應,而在爲跨文化對話提供彈性空間。章太炎【國故論衡】有云:"學術無大小,所貴在條貫制割。"今日重審"哲學"名實問題,當超越"中體西用"的二元框架,在方法論自覺中重建中國思想的解釋體系。此非訓詁考據所能獨任,需輔以比較哲學與概念史的視野,方得窺其堂奧。

(本文引證文獻從略,依學術規範可補註【說文解字注】【哲學字彙】【中國哲學史】等底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