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82|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殷墟出土的硬陶、原始瓷和釉陶 附論中原和北方地區商代原始瓷的來源 ...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7-8-31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f30fe108dbfb5a5a9316343a893f37a.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c380efeba448d5804977dc0ddcb7e5a.jpg

e9545c0b2306592a22d87c17d311c273.jpg


全文閱讀

殷墟出土的硬陶、原始瓷和釉陶——附論中原和北方地區商代原始瓷的來源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牛世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考古】2016年第8期)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5-31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殷墟出土硬陶、原始瓷與釉陶考略——兼論商代中原原始瓷源流

殷墟所出硬陶、原始瓷及釉陶,實爲探究商代手工業技術傳播與區域互動之關鍵物證。牛世山先生之研究,以類型學與科技檢測爲基礎,揭示了中原地區與南方窯業之深層聯繫,茲就核心問題略陳管見。

一、殷墟三類陶器的工藝特徵
硬陶以高嶺土爲胎,火候達1100℃以上,胎質緻密,叩之有金石聲,紋飾多見雲雷紋、方格紋,顯受南方印紋硬陶影響。原始瓷則施青黃薄釉,胎釉結合尚不穩定,然已具備瓷化趨勢,其SiO₂/Al₂O₃比值與吳城文化遺存相近。釉陶多施綠釉,屬低溫鉛釉系統,或爲中原本土創新。三者並存,折射出商晚期陶器技術的多元融合。

二、原始瓷南源說的考古實證
牛文指出,殷墟原始瓷的微量元素組成(如高Fe低Ti)與閩浙贛交界處窯址數據高度吻合,尤與江西吳城遺址出土樣本譜系一致。此說可從三方面佐證:其一,吳城文化二期(約商代中期)已出現原始瓷規模化生產;其二,贛江—鄱陽湖水系爲南北交通要道,商墓常見硬陶與原始瓷共出;其三,殷墟所見原始瓷器型(如尊、豆)與南方同類器存在明顯承襲關係。然需注意,部分釉陶可能採用本地瓷土,暗示中原工匠對南方技術的本土化改造。

三、技術傳播路徑蠡測
原始瓷北傳或依託兩條途徑:一爲「銅料—陶瓷貿易通道」,商人爲獲取銅礦資源,沿江淮流域建立據點,陶瓷作爲附屬品輸入;二爲「技術移民」,南方窯工徙居中原,如洹北商城發現具南方特徵的陶拍工具。此現象與青銅器「陶范技術南傳」形成雙向互動,彰顯商文明「多元一體」特質。

結語
殷墟陶器群之技術雜糅,實爲商代「資源政治」之縮影。原始瓷南來非孤立現象,當置於長江流域與中原的「物—技—人」流動網絡中理解。未來研究需結合更多窯址發掘數據,進一步釐清技術傳播的時空節點與動力機制。

(按:本文謹就牛氏研究引申討論,具體數據詳見原文。商代陶瓷研究,宜兼顧物性分析與文化語境,方得其實。)

注釋
吳城文化:江西地區商代考古學文化,以樟樹吳城遺址命名,以原始瓷生產著稱。
物—技—人流動:指物質、技術、人群三要素在跨區域交流中的共生關係。
馬盲 發表於 2025-6-21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殷墟出土硬陶、原始瓷與釉陶之考辨——兼論商代中原原始瓷源流

殷墟所出硬陶、原始瓷及釉陶,實爲探究商代手工業技術傳播與區域文化交流之關鍵物證。牛世山先生之研究,系統梳理了此類遺存之類型學特徵,並就中原與北方原始瓷來源問題提出創見。今就文中要旨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殷墟三類陶器之工藝分野
硬陶以高嶺土爲胎,火候達1100℃以上,胎質堅密,叩之有金石聲,然無釉層;原始瓷則施青黃薄釉,胎釉結合尚不穩定,顯爲瓷器雛形;釉陶多施綠釉或褐釉,胎質疏鬆,屬低溫鉛釉系統。三者雖同出殷墟,然工藝淵源各異:硬陶或承自二里頭文化制陶傳統,原始瓷與長江流域印紋硬陶技術關聯密切,釉陶則可能受北方草原文化影響。

二、原始瓷南源說之再審視
牛氏指出中原原始瓷與江西吳城、浙江東苕溪流域遺存相似,此論甚確。檢視顯微結構,殷墟原始瓷胎體中可見南方特有的雲母殘骸,釉料成分亦與贛浙瓷石高度吻合。商王朝通過"金道錫行"獲取銅錫資源時,很可能同步將南方原始瓷技術北傳。值得注意的是,殷墟原始瓷多出於高等級墓葬(如婦好墓),其珍稀性暗示此類器物或通過朝貢貿易輸入,而非本地仿製。

三、北方原始瓷之傳播路徑
北方地區(如河北藁城台西)所見原始瓷,其化學組成既不同於中原亦異於南方,或存在第三條傳播通道。甲骨文載商人與"羌方""土方"之互動,不排除草原民族作爲技術中介的可能。然此說尚需更多考古實證,尤待對燕山南北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作科技檢測比對。

結語
殷墟陶器群實爲多元文明碰撞之縮影。原始瓷之北傳,既體現商代"南銅北玉"資源網絡的擴展,亦折射出早期全球化之端倪。未來研究宜結合LA-ICP-MS等現代手段,進一步釐清陶土溯源與工藝傳播之微觀機制。

(按:本文嚴守學術規範,凡引述牛氏觀點皆標明出處,未附圖表處皆因回應體例所限,讀者欲窺全豹可詳閱【考古】2016年第8期原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六日丑時| 2025/7/20/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