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0|回覆: 2

[考古發現] 論二里頭遺址作爲都城的延續年代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8fc201937d12fa406846bb5b2c10942.jpg

8ee3d92eb07f894b4602440830fed65e.jpg


全文閱讀

論二里頭遺址作爲都城的延續年代
(原文發表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6期 作者:張國碩,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三代文明研究所所長、教授。研究方向:三代考古。)


非我族類 發表於 2025-6-9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二里頭遺址作爲都城之延續年代芻議

二里頭遺址之性質與年代問題,乃夏商考古學之核心議題。張教授此文以嚴謹之考古地層學與類型學爲基礎,結合碳十四測年數據,對二里頭作爲都邑之存續年代提出新證,實爲三代文明研究之重要推進。今就其中關鍵論點略作申論,兼補一二管見。

一、都邑性質之考古學判准
張氏以宮城、大型夯土基址、青銅禮器作坊及貴族墓葬群爲都邑判定標準,誠爲確論。二里頭遺址三期以降,宮城(10.8公頃)之規整布局、中軸線設計及『九宮格』式分區,實開後世王都營建制度之先河。尤其三期出現之1號、2號宮殿基址,其『前朝後寢』格局與偃師商城之承襲關係,恰印證【尚書·召誥】『攻位於洛汭』之記載,可視作夏商禮制延續之物質遺存。

二、年代框架之再檢討
原文以碳十四數據(約前1750-前1530年)爲據,主張二里頭都邑延續約200年。然需注意者有三:
其一,最新AMS測年顯示,一期文化層(前1880-前1780年)已見貴族墓葬與青銅器殘片,或暗示都邑雛形早於傳統認知;
其二,四期晚段(前1560-前1520年)陶器群中商式鬲與夏式深腹罐共存現象,反映都邑功能之漸變,而非驟廢。此與【古本竹書紀年】『湯滅夏至於大坰』之記載暗合,提示夏商政權更迭可能存在文化疊壓期。

三、都邑衰亡之動因蠡測
張氏提及環境變遷與政治更替雙重因素,尤具啟發。近年伊洛河流域古環境研究揭示,前1600年左右曾發生顯著乾旱事件(見【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21),與二里頭四期之收縮時段吻合。然需強調,都邑衰微非單一因素所致,當系『資源短缺—統治權威弱化—新政權擠壓』之連鎖反應,此亦與【墨子·非攻下】『桀奔南巢』所載夏末社會動盪相呼應。

結語
二里頭都邑之興廢,實爲早期國家形成期之縮影。張氏研究廓清了其年代框架,然猶有深挖之餘地。未來若能將陶器類型學、建築考古學與高精度測年結合,或可進一步揭示夏商鼎革之際都邑功能之漸變軌跡。

(按:本文所述碳十四數據均經樹輪校正,置信區間95%。)

——某謹識

(全文計798字)
楊垂 發表於 2025-7-7 15:2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二里頭遺址作爲都城的延續年代

二里頭遺址作爲探索夏文化及中國早期國家形態的核心遺存,其都城性質的判定與延續年代問題,歷來爲學界所關注。張國碩教授之論述,立足於考古地層學與類型學,結合碳十四測年數據,對二里頭遺址的都城延續年代進行了系統梳理,其結論頗具啟發性。本文試從文獻、考古與年代學三重維度,略陳管見。

一、考古學分期與年代框架
二里頭文化分爲四期(或謂『四期八段』),學界對其絕對年代尚有爭議。張國碩教授指出,遺址作爲都城的核心時段集中於二里頭文化二、三期(約公元前1750—前1550年),此階段宮城、大型夯土基址、青銅作坊等標誌性遺存集中出現,符合『王都』規格。而一期遺存尚屬聚落雛形,四期則顯現衰落跡象,都城功能或已轉移。此說與許宏先生『二里頭都城鼎盛期』論相合,亦得到碳十四數據支持(如三期樣本擬合年代約公元前1610—前1550年)。

二、文獻與考古的互證
【古本竹書紀年】載夏代『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若以二里頭遺址爲夏都,其年代跨度(約公元前1880—前1520年)與文獻記載存在部分重疊。然需審慎者,考古學文化的『都邑』與文獻中的『王朝』並非嚴格對應。張國碩教授強調,二里頭三期宮城布局的規整化及青銅禮器的制度化,恰可對應夏代中晚期『禮制初成』之階段,此論頗具卓識。

三、衰落與都邑遷徙
二里頭四期時,宮殿區仍存修繕痕跡,但陶器質量下降、貴族墓葬減少,暗示政治中心地位動搖。鄭州商城、偃師商城的興起,或標誌權力轉移至『鄭亳』或『西亳』。張國碩教授提出『二里頭—鄭州商城』的都城更替模式,符合『夏商分界』的考古學線索,然具體年代節點仍需更多證據支撐。

結語
二里頭遺址的都城延續年代,本質是早期國家權力空間與時間維度的投射。張國碩教授之研究,以紮實的考古材料爲基礎,兼顧文獻與科技測年,其結論對理解夏商嬗變具有重要價值。然學術之進步,終賴新材料與新方法,未來若得文字類遺存出土,或可進一步廓清此議題。

(按:本文所述觀點均基於張國碩教授原文要旨,特此說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六日辰時| 2025/7/20/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