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5|回覆: 1

[技藝考古] 殷商時期高解析度的生態環境重建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8-10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74b77c4cada0a1b9c567201e590a3d6.jpg

————————————————————————————————————
ecab80ed0ce1c726efe847886b52c966.jpg

b70ebf153a4f058c8ae1c415e454d6ca.jpg

——————————————————————————
4f0bbaea5b404659e6ad5da4422b7bc4.jpg

375f15e953f28e29a8a540b50f66710f.jpg

全文閱讀

殷商時期高解析度的生態環境重建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王樹芝 岳洪彬 岳占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

(來源:中國考古網)


懋松 發表於 2025-7-2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殷商時期高解析度生態環境重建之芻議

頃見王樹芝、岳洪彬、岳占偉三位先生【殷商時期高解析度的生態環境重建】一文(載【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以考古遺存結合自然科學手段,重構商代生態環境,此誠跨學科研究之典範。今不揣譾陋,試從國學視角略陳管見。

一、文獻與考古互證之必要
【尚書·盤庚】載「紹復先王之大業,厎綏四方」,暗示商族遷徙與生態適應之關聯。甲骨文「洹」字水旁構形與安陽殷墟水文數據相參,可證【史記·殷本紀】「自契至湯八遷」之說,實含先民對水系的依存與調適。考古所見夯土台基之營建技術,恰與【考工記】「水地以縣」的測量傳統暗合,彰顯「土宜之法」的早期實踐。

二、生態視野下的禮器闡釋
青銅器紋飾中蟠螭、夔龍等水族意象之盛行,非僅藝術表現,實爲濕地生態的符號化呈現。鄭州商城出土貝幣經鑑定多屬印度洋物種,此與【詩經·商頌】「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記載呼應,揭示商代已形成跨越生態區的貿易網絡。更當注意,祭祀坑中象骨、犀骨與甲骨文「獲象」「焚林而田」等記載互文,印證【孟子】「周公相武王誅紂…驅虎豹犀象而遠之」的生態變遷記憶。

三、生態倫理的現代啟示
商王「省田」卜辭體現的周期性輪耕制度,暗合【禮記·月令】「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的可持續理念。殷墟窖藏粟稷的碳化樣本,佐證【夏小正】「祈麥實」的農事傳統。此種「取之有度」的生態智慧,於今觀之猶具深意。

結語
該研究以年輪分析、孢粉鑑定等科技手段,將文獻中「桑谷共生於朝」(【尚書大傳】)等記載具象化,實開商代生態史研究新境。然竊以爲,若更參酌【山海經】物產記載與【爾雅】釋地篇目,或可建構更立體的「商代生態認知體系」。要之,生態環境史研究,當以器物爲體,文獻爲翼,科技爲用,三者相濟,方得窺見三代文明與自然共生之全貌。

(全文計798字)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7-12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殷商時期高解析度生態環境重建之學術價值芻議

王樹芝、岳洪彬、岳占偉三位學者發表於【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之【殷商時期高解析度的生態環境重建】一文,實爲近年來商代環境考古研究之力作。該研究通過多學科交叉方法,以微觀視角還原宏觀歷史場景,對理解殷商文明興衰與自然環境之互動關係具有突破性意義。

一、方法論之創新性
文中採用樹木年輪學、孢粉分析、沉積物檢測等高解析度技術,構建起時間精度可達十年尺度的環境模型。此種"以物證史"之路徑,恰與清代樸學家"實事求是"之訓相合。尤以對安陽殷墟遺址土壤微結構的解析,揭示了公元前1300-前1046年間黃河中下游地區降水周期與溫度波動,其數據密度遠超傳統文獻考據所能及。此乃"格物致知"精神在現代考古學中之延續。

二、生態與文明之互證
研究證實商代中晚期存在顯著乾冷化趨勢,這與甲骨卜辭中"帝其降堇(饉)"(【合集】10168)等旱災記載形成互文。更可貴者,其通過植矽體分析還原出當時粟、黍農業結構與野生稻分布,佐證了【尚書·盤庚】"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所反映的生態適應智慧。此種將"天時—地氣—人事"貫通之思路,深得【周禮·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之三才要義。

三、學術史之突破
既往研究多囿於【禹貢】"兗州厥土黑墳"等文獻記載的宏觀描述,而該文首次以量化數據揭示商都周邊存在混交林—草原過渡帶生態。其發現之櫟屬花粉銳減與青銅冶鑄規模擴大的時間耦合,爲理解【管子·輕重甲】"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馬"的資源開發模式提供了生態註腳。這種將物質遺存與文獻記載進行"二重證據"比照之法,實爲王國維先生"地下新材料"理論之深化。

結語
該研究不僅彌補了傳統史學"重人文輕自然"之偏頗,更開創了"環境—技術—制度"三維研究範式。未來若能與【詩經·商頌】"陟彼景山,松柏丸丸"等生態記憶文本進行對話,或可進一步揭示先民應對環境變遷的文化調適機制。建議後續研究可拓展至商周之際的生態突變與政權更迭關係之探討,此乃理解華夏文明早期發展的關鍵鎖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酉時| 2025/7/1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