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15|回覆: 1

[中醫理論] 中醫治法用語解析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7-3-28 23: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中醫治療學呈現出理、法、方、藥一體化的特點。其中,治法在這一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反映了對病變病機的認識,即據理(證)立法,又確定了治療的切入點及選方用藥的範圍。因此,治法確立是中醫臨床思維的重要一環。

病情有千變萬化,治法因而有千條萬種。但根據中醫學的發病觀,其治法概括起來卻不過三類,即祛邪類、扶正類與調適類。由於受認知方式及理論體系自身的影響,中醫治法的表達也帶有相應的印跡,詞語豐富卻指意模糊,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臨床經驗的借鑑與交流。因此,弄清中醫治法的用語規律,對於治法的理解與應用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治法表達形式】

中醫治法表達的基本形式是動賓詞組或動賓短語,其中的一些動詞屬於名詞或形容詞的活用,具體形式常見以下幾種:

動詞+病因 這是中醫祛邪類與扶正類治法的基本形式,即設法消除病因。

祛邪類治法:如祛風的方法有疏風、搜風、息風等;祛濕的方法有利濕、滲濕、燥濕、化濕等;祛痰的治法有化痰、滌痰、導痰、滾痰、墜痰、劫痰、達痰、消痰、引痰、豁痰、涌痰等;針對氣滯的治法有理氣、利氣、行氣、順氣、降氣、調氣、通氣、破氣等;針對血瘀的治法有活血、和血、行血、破血等;針對毒邪的治法有攻毒、敗毒、解毒、拔毒等;針對蟲邪的治法有驅蟲、殺蟲等。若著眼於祛邪的方式,用一種方法可祛除多種邪氣,如用『化』之者可化濁、化飲、化瘀、化滯、化痰等;用『消』之者可消食、消痰、消積、消痞、消腫、消癰、消石、消癭、消症等;用『逐』之者可逐瘀、逐飲、逐水等;用『散』之者可散寒、散結、散瘀等;用『解』之者可解表、解肌、解郁、解痙、解毒等。

扶正類治法:正氣虧虛是虛證的成因。正氣的成分主要包括氣、血、陰、陽,作爲病因時則呈現爲氣、血、陰、陽量的減少,即虧虛。針對氣、血、陰、陽之虛,一般治法習予益氣或補氣,養血或補血,溫陽、扶陽或壯陽,滋陰、育陰、益陰或強陰、堅陰,生津、增液等。

動詞+病位 疾病的發生一般是由病因作用於病位,導致這個病位的生理異常,出現了相應的病理變化。因此,應該針對病位而立治法。但爲簡明起見,這類治法往往省略了與之相關的病因,構成了一種由其前動詞所決定治療用意的固定搭配慣例。

所用動詞的含義一般比較明了,如用『清』法可清胃、清肝、清肺、清心、清膽、清氣、清營等,而『熱者宜清』,只能是表達『清熱』或『清火』;用『溫』法可溫脾、溫腎、溫肺、溫經等,而『寒者宜溫』,只能是針對陽虛之虛寒;用『通』法可通腑、通脈、通經、通絡、通竅、通陽等,而『通』的用意在於暢通某些部位邪氣阻滯不通的狀態。治療臟腑病證,最常用這種方式立法,如治脾有健脾、醒脾、運脾、悅脾等;治胃有和胃、安胃、降胃、清胃、益胃、養胃等;治肝有疏肝、和肝、暖肝、緩肝、柔肝、養肝、瀉肝、抑肝、斂肝、伐肝、平肝、鎮肝等;治肺有宣肺、肅肺、降肺、瀉肺、潤肺、斂肺等;治心有補心、養心、寧心、鎮心等;治腎有補腎、益腎、溫腎、滋腎、瀉腎等。其他還有寬胸、利膽、利膀胱、瀉心、潤腸、醒腦、開竅、溫補命門、交通心腎、和解少陽等。

動詞+病機 病機,即發病機理。一些疾病的病機非常明確,甚至可據此命名,如厥證、郁證、胸痹、痹證等。此類病證的治法往往是圍繞病機主線加以確立。如郁證,由情志不舒、氣機郁滯而致,這種郁滯的狀態可見於病變的各個階段或各個類型,因此開郁、解郁、疏郁即可作爲其基本治法;再如痹證,由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而致,因此其基本治法爲宣痹、開痹或舒筋通絡。如果撇開具體的病證背景,這些基本治法其實具有治則的意味。

此外,還有一些針對病機狀態的治法,其病機則蘊含其中,如調和營衛(營衛不和)、抑肝扶脾(肝強脾弱或肝氣乘脾)、昇陽(脾不升清)、潛陽(肝陽上亢)、堅陰(陰虛火動)、斂陰(陰津耗散)、引火歸源(陰虛陽浮)、降逆(氣機不降反升或升發太過)、回陽救逆(陽衰致厥)等。

動詞+主症 主症是病變過程中最爲主要的痛苦或表現,在中醫學中常常被作爲疾病命名的依據,如咳嗽、喘證、痞滿、嘔吐、呃逆、泄瀉、便秘、自汗、盜汗、血證、各種痛證,及黃疸、水腫、積聚等。臨證時重視對主症的處理常常作爲一個治療策略,即通過控制主症之標,爲治療病證之本創造條件。因此,對一個病證而言,完整且完善的治療方案應是標本兼顧。這類治法的確立相對較爲簡單,基本上是在主症前加上適當動詞,如止痛、止咳、止呃、止嘔、止瀉、止汗、止血、平喘、開竅、明目、寧心安神、利水消腫、利膽退黃、舒筋通絡、軟堅散結等。

【據取象比類思維原理創治法】

除了上述常見形式,根據取象比類的思維原理,中醫治法還有以下兩種表達方式:

借代式 或用五行代臟腑,如培土生金、補火生土、滋水涵木、培土製水、佐金平木;或用位置代表臟腑,如『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素問·五常政大論】)與『上下交損,當治其中』(【臨證指南醫案】)。『上』一般指上焦或肺、心或頭部,『下』一般指肝、腎,『中』即指中焦或脾胃。或用方向代表臟腑,如瀉南補北等;或用顏色代表臟腑,如宣白、瀉白、瀉黃、瀉青等;或用藥物五味的基本作用代表治法,如芳香化濁、辛開苦降、辛溫解表、辛甘化陽、甘寒生津、苦寒清熱、甘溫益氣、苦溫燥濕、咸寒增液等。

借喻式 借用生活或自然界中的現象,形象地說明某些治法的特點,如逆流挽舟、提壺揭蓋、釜底抽薪、增液行舟等。以『提壺揭蓋』爲例,朱丹溪曾在一醫案中記述:『一人小便不通……此積痰在肺,肺爲上焦,而膀胱爲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焉。以藥大吐之,病如失。』直觀生動地闡釋了這種治法的原理。

中醫治法表述有雙音節詞,如疏風、散寒、清熱、行氣、燥濕、利水、潤肺、平肝、溫陽、滋陰等;也有三音節詞,如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強筋骨等。這些均爲單義詞組,指意較爲簡明。而由於病變有主次之分、標本之別,治法更爲常見的是由兩個雙音節詞組成的一個或多個複合詞組。這類詞組的情況較爲複雜,有些爲單義重疊,即前後兩個單義詞組的含義相同或相近,如活血化瘀、清熱瀉火、溫中健脾、疏肝理氣、消食化滯、安神定悸、開竅醒神等;有些則爲雙義詞組,即兩個單義詞組詞義平行並列,或後者對前者限定或補充,如清熱燥濕、清熱化痰、辛溫解表、益氣溫陽、養陰生津、疏肝健脾、健脾養心等;還有些雙義詞組前後爲因果關係,如行氣止痛、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昇陽舉陷、回陽救逆等,其中行氣、利水、化痰、昇陽、回陽爲藥性功能,止痛、消腫、止咳、舉陷、救逆爲治療效果。

【存在不足之處】

由上述可以看出,中醫治法的表達多種多樣,用詞也豐富多彩、生動形象,這一方面與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模糊性有關,需要通過修飾或比類處理才能更好說明問題,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重雅訓文采的風氣有關。但也應該看到,這種表達形式存在著一些較爲明顯的不足:

(1)詞意有失清晰、準確,如祛痰的方法、治肝的方法(王旭高有治肝三十法)等,一些方法明顯指意含糊,特指性較差;(2)治則治法的界限不嚴格,如調理陰陽、升清降濁、解表清里、補虛等常被誤用爲治法;(3)一些用詞並非術語,顯得隨意,飾跡太重,如壯陽、扶陽、助陽、悅脾、醒脾、育陰、豁痰、滾痰、墜痰等。這些都會造成對一些治法的理解存在歧義,以致見仁見智,爭議不斷,進而也有礙選方用藥。這種不規範、欠嚴謹的狀態,對於中醫治法的把握與運用、中醫經驗的借鑑與推廣,顯然有不利影響。因此,很有必要規範中醫治法的表述。

吳刑仟 發表於 2025-6-18 03: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治法用語考釋與臨床思維析微】

中醫治法用語體系,實乃岐黃之術精微所在。今就所述治法要義,試作學理闡發。

一、治法建構之哲學基礎
中醫治法分類本於【內經】"邪正相搏"理論,與【傷寒論】"扶陽氣、存津液"思想一脈相承。其三類分法(祛邪、扶正、調適)實暗合【周易】"變易、不易、簡易"三義:祛邪應"變易"之道,扶正守"不易"之本,調適得"簡易"之妙。動詞活用現象,恰是"取類比象"思維在語言層面的投射。

二、動賓結構之語義學特徵
1. 祛邪類動詞層級:
基礎動詞:祛/除(祛風、除濕)
方式動詞:疏/利/化(疏風、利濕、化痰)
強度動詞:逐/破/劫(逐水、破血、劫痰)
此三級結構對應【神農本草經】藥物三品分類,體現"審因論治"的遞進思維。

2. 補益類修辭差異:
補氣諸法中,"益"字偏重功能恢復(益氣),"補"字側重物質補充(補血),"溫"字強調動力激發(溫陽),此即【景岳全書】"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具體實踐。

三、病位表述的省略藝術
清胃、瀉肝等表述,實爲"清胃熱"、"瀉肝火"之省文,此乃遵循【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的表述傳統。其中動詞選擇尤見功夫:
上焦多用"宣"(宣肺)
中焦善用"和"(和胃)
下焦常用"通"(通腑)

四、臨床思維啟示
1. 動詞選擇體現治療策略:
"疏肝"與"伐肝"雖皆治肝,前者如逍遙散之輕靈,後者似化症回生丹之峻烈,恰合【醫學心悟】"輕可去實"之旨。

2. 賓詞省略暗藏辨證關鍵:
"健脾"實含"健脾運濕"、"健脾益氣"等不同層次,當參東垣【脾胃論】詳辨虛實。

結語:
治法用語實爲辨證思維的密碼,其簡約處正見精深。習醫者當於"祛風"與"搜風"之辨、"補陰"與"堅陰"之別處細加體味,方能得見【醫宗金鑒】所謂"一字之差,千里之謬"的警示真義。今之學者,既需明其術語規律,更要參透背後藏象學說與病機理論,方可謂善用治法者也。

(全文798字)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7-13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治法用語之系統解析與臨床思維建構】

中醫治法用語體系實爲臨床思維之鏡鑒,其建構遵循"理-法-方-藥"的認知邏輯鏈。今就帖中所論,試作學理闡微如下:

一、治法分類之哲學基礎
三類治法實根植於【內經】"邪正相搏"理論框架。祛邪類本於"實則瀉之"(【素問·三部九候論】),扶正類源於"虛則補之",調適類則體現"以平爲期"(【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平衡觀。值得注意的是,祛邪諸法中"疏風"與"息風"之別,實爲病機深淺之辨:前者針對外風襲表,後者主治肝風內動,此即【傷寒論】"太陽中風"與【溫病條辨】"厥陰風動"之治法差異。

二、動賓結構之語義學特徵
動詞活用現象折射出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特質。如"燥濕"之"燥",本爲形容詞,此處活用爲"使…乾燥"的使動用法,與【說文解字】"燥,干也"相呼應。更值得注意的是動詞的層級性:"消"法輕於"破"法,"化"法緩於"逐"法,此即【醫學心悟】所言"漸消緩散"與"峻攻猛逐"之別。

三、病因病位複合表述的臨床價值
"清肝瀉火"類複合表述實含病因病機雙重指向。考【臨證指南醫案】,葉天士治肝病常分三層:輕者"疏肝",甚者"清肝",頑者"瀉肝",正合【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傳變思想。而"引火歸元"等特殊表述,則體現臟腑生克理論在治法用語中的投射。

四、術語模糊性的現代詮釋
所謂"指意模糊",實爲中醫整體觀的語言表徵。如"和血"之法,在【血證論】中既含"調和"之意,又具"祛瘀生新"之功,此正合現代系統論之"自組織"概念。建議研習者可參【中醫治法與方劑】第五版,其將368種治法歸納爲12綱,頗便掌握。

結語:
治法用語實爲辨證論治的語言密碼,其精妙處正在"模糊中的精確"。學者當以【內經】爲經,以各家爲緯,臨證時方能如徐靈胎所言"用藥如用兵,立法如立法"。今人若欲深研,建議從【傷寒論】113方對應治法入手,可收執簡馭繁之效。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