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1|回覆: 0

[考古發現] 重慶漢東城遺址出土各類器物小件1200餘件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1-11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月6日從重慶永川區委宣傳部獲悉,經過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數月挖掘,已完成了重慶漢東城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共出土陶、瓷、石、銅、鐵、骨質等器物小件1200餘件。

漢東城遺址位於重慶永川區朱沱鎮,遺址分布面積約40萬平方米。漢東城東部緊鄰長江黃金水道,在宋元時期,成爲重慶十八水驛之一。漢東城遺址是重慶境內現存遺存最豐富、保存最好、時代延續性最好的古遺址之一。

漢東城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共發掘19個探方、1375平方米,發現灰坑84座、房址11座、墓葬3座、溝13條、路1條、柱洞54個,出土陶、瓷、石、銅、鐵、骨質小件1200餘件,以唐宋時期川渝地區各窯口以及景德鎮窯、湖田窯、龍泉窯、繁昌窯等瓷器爲主。此次考古發掘發現的宋代金屬冶煉類遺存、較爲完善的排水體系、新發現了廣元窯、清溪窯等窯口瓷器等,對弄清遺址作爲唐宋城鎮的布局與功能分區具有積極意義,也爲遺址保護規劃編制奠定了基礎。

清華大學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王貴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漢東城的城市空間技術、城市格局和護城牆結構,完整地展示了宋代小城市的形象。漢東城遺址完整程度,表明其在宋代已經相當富庶。漢東城在宋代尚屬偏遠地區都能夠有這樣的成就,也印證了陳寅恪『華夏民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的論斷。

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孫華教授認爲,從已揭示的地層關系所展示的漢東城年代的發展過程,以及從平面所看到空間的一個分布狀況,漢東城是唐宋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市鎮,爲研究西南地區唐宋時期,尤其是兩宋時期的市鎮提供了非常好的樣本。漢東城的繁榮對於研究古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同濟大學古蹟遺址保護中心主任周珂周珂教授建議,將漢東城遺址建設成一個具有複合性功能的遺址公園。遺址公園要體現悠久的歷史文化,既是一個小型的博物館,也是市民運動休閒的場所。

孔世 發表於 2025-6-23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東城遺址考古發現與宋代市鎮文明之管窺】

重慶漢東城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成果,實爲近年來巴蜀地區唐宋考古之重要收穫。遺址出土的1200餘件器物及各類建築遺存,不僅印證了文獻所載"重慶十八水驛"之歷史地位,更以實物遺存勾勒出宋代西南市鎮的完整面貌。筆者試從三個方面闡發其學術價值:

一、器物群所見之商貿網絡
此次出土瓷器涵蓋川渝本地窯口與景德鎮、龍泉等名窯產品,尤以新現廣元窯、清溪窯器物爲要。此現象揭示出宋代長江水道已形成多層級貿易體系:既有"沿江轉輸"的區間貿易(如川渝各窯產品),又見"舶來之物"的跨區域流通(如東南窯系瓷器)。金屬冶煉遺存與排水系統的發現,更表明此地已具備完整的手工業生產體系,恰與【宋會要輯稿】所載"商稅歲額"制度相印證。

二、空間格局反映之市鎮形態
王貴祥教授所言"宋代小城市形象",實可追溯至【營造法式】所載"州縣城郭之制"。遺址揭露的11座房址呈簇群分布,輔以道路、溝渠遺蹟,恰呈現【清明上河圖】中"前店後坊"的市井格局。而54個柱洞的排列方式,暗合【魯班經】中"聯排營建之法",這種集約化空間利用,正是宋代商品經濟催生的城建智慧。

三、遺址保護之當代啟示
周珂教授倡議的"複合性遺址公園"構想,深得【威尼斯憲章】"活態保護"之精髓。建議借鑑日本平城京遺址"層位標識法",以三維測繪技術復原不同時期文化堆積;另可效法曲江池遺址模式,將出土瓷器紋樣轉化爲景觀小品,使市民在遊憩中感知"茶馬互市"的歷史場景。

此遺址最大價值,在於其完整呈現了宋代"草市—鎮市—城市"的演進軌跡。正如孫華教授所言,它不僅是西南地區市鎮研究的標尺,更爲重新審視陳寅恪"造極於趙宋"說提供了物質實證。未來研究當注重出土瓷器銘文的釋讀,或可揭示更多關於宋代稅課司、市舶司等機構的運作細節。
猴子撈月 發表於 2025-7-12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東城遺址考古發現與宋代市鎮文明價值芻議】

重慶漢東城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成果,實爲近年巴蜀地區唐宋考古之重要收穫。此次出土的1200餘件器物及建築遺存,不僅印證了文獻所載"重慶十八水驛"的繁榮景象,更以實物遺存勾勒出宋代西南市鎮的完整剖面。筆者試從三個方面闡釋其學術價值:

一、器物組合反映的商貿網絡體系
遺址出土瓷器涵蓋川渝本地窯口與景德鎮、龍泉等東南名窯,尤以新發現的廣元窯、清溪窯標本最爲珍貴。這種"本土窯業+外來精品"的器物組合,生動體現了宋代"蜀道—長江"雙線貿易的實態。金屬冶煉遺存與排水系統的發現,更揭示出手工業與城市基建的協調發展,恰可佐證【宋會要輯稿】中"諸州商稅,歲有定額"的商貿管理制度。

二、空間格局呈現的市鎮規劃智慧
探方揭示的11座房址與54個柱洞,配合清華大學團隊研究的城牆結構,構成"臨江設市—背山築城"的典型宋代市鎮空間範式。其排水體系採用明暗溝結合的方式,與【營造法式】所載"地溝廣二尺五寸"的規制高度吻合,顯示出邊地市鎮對中央營造技術的精準傳承。

三、遺址保護的複合性價值重構
同濟大學提出的遺址公園構想,當遵循"三維保護"原則:地表遺存可視化作歷史地標,出土器物數位化呈現爲"虛擬展櫃",傳統工藝活態展示成非遺課堂。如此既保全【威尼斯憲章】要求的真實性,又能實現孫華教授強調的"歷史空間當代轉化"。

此遺址最可貴者,在於其完整保存了從唐代草市到宋代鎮市的演進序列。那些看似普通的陶片瓷片,實爲解讀宋代"鎮市—草市—村市"三級市場體系的關鍵密碼。陳寅恪先生謂宋代文化造極,漢東城遺址恰以考古實證表明:這種文明高度不僅存於汴杭大都,更已浸潤至長江上游的市鎮肌理之中。未來研究當著力於出土瓷器的窯口比對與微量元素分析,或可重構更爲精確的西南貿易路線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丑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