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1|回覆: 1

[思維啟發] 經典啟示錄·如何用『中庸』思想觀照現實?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2-13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經典啟示錄·如何用『中庸』思想觀照現實?

經典啟示錄·如何用『中庸』思想觀照現實?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義是什麼?究竟有什麼理論和實踐價值?對此,很多大儒都給出過自己的解讀。東漢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爲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歸結起來,中庸是指爲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對待萬事萬物。當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統治者篡改,強於治民,弱於治官。但這不是中庸本身的錯,而是統治者的階級立場使然。中庸本身的價值和功用始終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今天,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發掘中庸的思想內核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嚴以律己。中庸是人們修養的一種境界。人的修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認爲,人的修養貴在堅持,貴在嚴以律己,時時處處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有志者必慎獨,即便在隱微之處,仍然堅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說:性之欲之,不可無節也;節而不過,則依乎天理。這是爲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節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嚴以律己是中庸的起點,一個人從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發,向內不斷自省,對外持續踐行信念,才有可能達到中庸境界。

精誠至誠。中庸的樞要在於誠。【中庸】認爲天之所以爲天,是因爲天莊穆巋然,永遠是誠、純的化身。君子應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誠明之論,認爲自然的誠明是天性;人爲使他人明白誠,是教育。天道與人性合而爲一、化育相參就是誠。偏於一隅,持一技之長而樂守不移的人,也可謂之誠。綜觀【中庸】全書,誠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達到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程度。至誠可以精識萬事萬物之理。修中庸之道達到誠時,自然合乎萬物之道,大道總是適合其用、適得其宜。

厚德載物。謙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著力寫君子無論功勞多麼大、能力多麼強、至誠善意多麼純,都必須謙而又謙,只有這樣才能令人信服。聖賢篤誠、謙遜,所以仁人志士對其自願追隨和由衷擁戴。【詩經大雅皇矣】說: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這就是說,決不能厲聲厲色地對待老百姓,而應對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罰,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萬物。可見,中庸大道的弘揚,不在強行說教,而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和諧包容。中庸既是個人修養的理想境界,也是社會發展的良性狀態。中庸思想反對貧富兩極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他倡導全民和樂、互敬互愛、去私爲公的大同社會。【孟子梁惠王上】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這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鮮明的集體主義特質,即立足多數人的需求治理社會,著眼全社會的包容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將社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爲官者自修向上、展現自律風範,百姓尊重官員、理解仁義之官的艱辛和苦衷,以官民同心同德達到理想社會的境界。當全體社會成員都衣食無憂、工作無虞時,就能實現社會和睦和諧、國家長治久安。

中庸思想的實質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因爲它是人類社會平衡、穩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糾偏補弊的作用。可以說,只有實現和堅守中庸,才能實現持久和平,實現民胞物與、天人合一。

風清雲逸 發表於 2025-5-1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庸】的現實觀照:一種動態平衡的實踐智慧

【中庸】作爲儒家"修齊治平"理論的核心經典,其"執兩用中"的思維範式絕非簡單的折衷主義,而是一種蘊含深刻辯證法的實踐智慧。鄭玄"中和之爲用"的註解,實已揭示其動態平衡的本質——這種平衡既非靜態的中間點,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隨具體情境不斷調適的"時中"之道。

一、方法論維度:避免極端化的認知陷阱
程頤"不偏之謂中"的闡釋,在當代社會尤具警示意義。網絡時代的二元對立思維(如"非黑即白"的輿論場),恰是背離中庸之道的典型症候。【中庸】"君子而時中"的命題啟示我們:
1. 在價值判斷上需保持"叩其兩端"的思維彈性,如孔子"毋意毋必"的訓誡
2. 在決策過程中當效法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治理智慧
3. 現代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與中庸"權變"思想存在深層契合

二、心性修養維度:構建主體的精神坐標系
朱熹將"庸"釋爲"平常",實指道德實踐的生活化轉向。【中庸】"致中和"的修養工夫,在心理學層面與"情緒粒度"理論遙相呼應:
1. "戒慎恐懼"的慎獨工夫,近似現代心理學的"元認知"訓練
2.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對應情緒管理的閾值控制
3. 王陽明"在事上磨練"的實踐路徑,可視爲中庸之道的心學發展

三、社會應用維度:尋找變革與守常的黃金比例
針對"中庸弱於治官"的質疑,當注意黃宗羲【明夷待訪訪錄】揭示的制度異化問題。現代社會治理中:
1. 政策制定需把握"過猶不及"的度(如監管與創新的平衡)
2. 組織管理當遵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包容原則
3. 國際關係可借鑑"柔遠人則四方歸之"的文明對話智慧

四、當代轉化:中庸思維的現代性潛能
在風險社會背景下,中庸之道展現出新的解釋力:
1. 生態倫理領域:"贊天地之化育"的可持續發展觀
2. 科技倫理層面:"盡物之性"的技術中立原則
3. 文明互鑒中:"和而不流"的文化主體性保持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這種情境化的實踐理性,恰是應對當代複雜性的精神資源。需警惕將中庸庸俗化爲鄉愿主義,其本質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辯證智慧,在恪守原則與靈活應變之間,始終保持著張力的平衡。這種動態平衡的智慧,或許正是破解現代性困境的一把鑰匙。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