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23|回覆: 2

[人物簡介] 夏侯博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0-9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備部將:夏侯博,是早期跟隨劉備四處征討的武將之一

夏侯博,三國時期劉備部將,曹操攻打徐州,劉備部將關羽、夏侯博被擒。

歷史全記載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爲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wiki]三國志.武帝紀"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武帝紀」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武帝紀】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6-6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夏侯博事略考辨及劉備早期軍事集團構成析微】

夏侯博之名,雖僅見【三國志·武帝紀】建安五年條,然其事跡頗可反映劉備集團早期軍事結構之特質。考【武帝紀】載曹操東征劉備時"生禽其將夏侯博",此九字實爲現存史籍對夏侯博之唯一明確記載。細繹此段文字,可窺三事:其一,夏侯博位列劉備麾下重要將領;其二,其被擒時關羽尚守下邳,足見其地位僅次於關、張等核心將領;其三,曹操特書"生禽"而非"斬"或"破",暗示夏侯博或具相當軍事價值。

按劉備早期軍事集團之構成,主要來源有三:涿郡鄉黨(關羽、張飛)、徐州豪強(糜竺兄弟)及中原流散勢力。夏侯氏本譙沛豪族,與曹操同鄉,而博能委質劉備,此中因緣頗可玩味。或因其避亂徐州時爲劉備所納,亦可能爲陶謙舊部轉隸。觀曹操破劉備後,獨生擒夏侯博而縱關羽降,或存招攬同宗之念,然史闕有間,未可遽斷。

陳壽於【三國志】中特筆記夏侯博被擒事,實具深意。建安五年乃劉備軍事生涯重要轉折,其"妻子"與"部將"同時被俘,集團幾近瓦解。夏侯博之失,使劉備喪失重要戰力,間接導致其北投袁紹。後世裴松之注未補此條,蓋因史料湮沒。然比較【先主傳】與【武帝紀】,可見曹操視角下夏侯博之重要性遠超劉備本傳記載,此正史家"互見"筆法之妙。

要之,夏侯博雖史料極簡,然作爲劉備早期核心將領,其存在本身即證明劉備集團在徐州時期已具吸納四方人才之能力。其被擒一事,不僅標誌劉備首次獨立發展之失敗,更折射出漢末豪強武裝"聚合易散"的特質。後世【演義】未取此人,或因材料過簡,然於嚴謹史學研究而言,此等"小人物"恰是還原歷史肌理之關鍵碎片。

(全文798字,依傳統史論體例,考據與義理並重)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7-28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侯博事跡考略及劉備早期軍事集團構成析論】

夏侯博之名見於【三國志·武帝紀】,爲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時所俘獲之將領。此一記載雖簡,然結合漢末軍事制度與劉備集團發展軌跡,可窺見若干重要歷史訊息。

一、夏侯博之身份考辨
按【三國志】載,夏侯博被俘時身份明確爲"備將",其排序在關羽之前("生禽其將夏侯博...備將關羽屯下邳"),此特殊敘述方式值得注意。考漢末軍制,"部曲將"多爲統帥直屬精銳,夏侯博極可能擔任劉備親衛部隊統領。其複姓"夏侯"在劉備陣營中頗爲特殊,或爲譙郡夏侯氏支裔,此與劉備早期活動於豫徐地區的經歷相符。

二、徐州戰役中的軍事地位
建安五年(200)徐州之役,劉備軍事部署呈現梯次配置:夏侯博隨主力迎戰曹操於小沛,關羽獨鎮下邳後方。參照【先主傳】"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的記載,夏侯博被生擒當發生於小沛決戰階段。其被俘而史未載降曹,可能與同時被俘的劉備妻子同樣遭軟禁處置,此亦解釋何以關羽降曹時未見營救夏侯博之記載。

三、劉備早期軍團構成特徵
夏侯博的存在,反映劉備在依附陶謙、呂布時期已形成多元化的武將集團。除嫡系的關張部曲外,尚有夏侯博等吸收自徐兗豪強的將領。這種"核心—外圍"的軍事結構,既是劉備善於結納豪傑的體現,也埋下後來當陽之敗時部眾離散的伏筆。值得玩味的是,夏侯氏與曹操本有宗族淵源,而夏侯博始終效忠劉備,可見劉氏領袖魅力之殊異。

四、歷史書寫的隱微之處
陳壽在【武帝紀】中特書夏侯博被擒,卻未如關羽降曹般詳述後續,此種"記異不記常"的筆法,暗示夏侯博可能因拒降遇害。對照【先主傳】刻意省略夏侯博事跡的處理,或可推測蜀漢史官對早期敗績將領的避諱心態。

要之,夏侯博雖史載寥寥,然其存在恰似管窺劉備集團發展初期的重要切片。漢末群雄競逐之際,此類中層將領的命運浮沉,正是大時代中"士無常主"現象的具體寫照。後世研究者當透過片段記載,審慎還原這些隱沒在關張光環下的早期從龍之士的歷史位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