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33|回覆: 2

[成語典故] 廢寢忘食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17 18: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廢寢忘食】相關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東周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廢寢忘食】涵義

廢:停止。寢:休息。忘:忘記,食:吃飯。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很刻苦,專心致志。

【廢寢忘食】出處

【列子·開瑞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廢寢忘食】辨析

【廢寢忘食】讀音:fèi qǐn wàng shí

【廢寢忘食】近義詞:兢兢業業、夜以繼日、發憤忘食、宵衣旰食、焚膏繼晷

【廢寢忘食】反義詞:飽食終日

【廢寢忘食歇後語】:喜鵲跟著蝙蝠飛

【廢寢忘食】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廢寢忘食】造句

1.有的人在這短暫的生命中爭分奪秒努力拼搏廢寢忘食!在短暫的生命里做出輝煌的成績。

2.王教授爲了鑽研這個課題,殫精竭慮,廢寢忘食

3.爲了考上研究生,他半年以來目不窺園,廢寢忘食,把家庭妻子都擱在了一邊。

4.他平時不努力,臨近考試了才廢寢忘食地趕功課。

5.由於求知心切,他廢寢忘食地發奮學習。

6.他廢寢忘食地工作,恨不能長繩系日,有更充裕的時間,多出成果。

7.會考之前,同學們都廢寢忘食,全力以赴。

8.幾十年廢寢忘食的努力,才使他對學術上某些問題的看法,穎銳如新發於硎。

9.總理爲了國家大事,日理萬機,廢寢忘食

10.他一心撲在工作上,由於窮年累月的廢寢忘食,終於使他病倒了。

【廢寢忘食】成語典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遊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的葉邑(今河南葉縣附近)。

葉縣大夫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沈諸梁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了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爲人。

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作聲。

以後,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爲什麼不回答他:‘孔子的爲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於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廢寢忘食】成語接龍:

廢寢忘食→食少事煩→煩言碎辭→辭金蹈海→海水群飛→飛龍乘雲→雲龍井蛙→蛙鳴狗吠→吠非其主→主一無適→適可而止→止於至善→善賈而沽→沽名釣譽→譽不絕口→口口聲聲→聲嘶力竭→竭誠相待→待理不理→理之當然→然糠自照→照功行賞→賞善罰否→否終斯泰→泰山梁木→木頭木腦→腦滿腸肥→肥冬瘦年→年頭月尾→尾生抱柱→柱天踏地→地廣人稀→稀世之寶→寶馬香車→車水馬龍→龍興雲屬→屬垣有耳→耳軟心活→活天冤枉→枉矢哨壺→壺漿簞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多草廣→廣結良緣→緣慳命蹇→蹇之匪躬→躬耕樂道→道不舉遺→遺德餘烈→烈烈轟轟→轟雷貫耳→耳聞眼見→見所未見→見鞍思馬→馬壯人強→強弓勁弩→弩下逃箭→箭拔弩張→張慌失措→措心積慮→慮周藻密→密密層層→層出不窮→窮兵極武→武斷專橫→橫行逆施→施緋拖綠→綠酒紅燈→燈蛾撲火→火山湯海→海天雲蒸→蒸沙成飯→飯蔬飲水→水流雲散→散帶衡門→門庭如市→市井小人

【廢寢忘食】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刻苦,專心致志的對待,才能做好事情。

 
楊可 發表於 2025-4-3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廢寢忘食"的聖賢境界與當代價值】

"廢寢忘食"作爲漢語成語之瑰寶,其精神內核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列子·天瑞】所載杞人憂天故事,雖意在諷喻無謂之憂,然"廢寢食"三字已初現專注忘我之態。至南朝王融【曲水詩序】"具明廢寢,昃晷忘餐",則將此境界升華爲文人治學之典範。此語歷經千年淬鍊,終成中華文明精神譜系中的重要坐標。

考其本義,"廢寢忘食"實爲儒家"止於至善"理念的行爲外化。孔子周遊列國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正是這種精神的生動寫照。葉公問孔子於子路章,表面觀之似在討論"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深層實爲展現儒家"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執著精神。這種將全部生命投入道義追求的狀態,與道家"坐忘"、佛家"禪定"異曲同工,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超越維度。

在實踐層面,此成語蘊含著三層文化密碼:其一爲專注力,如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治學態度;其二爲時間觀,體現"寸陰尺璧"的惜時哲學;其三爲生命觀,彰顯"殺身成仁"的價值取向。宋代朱熹"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的治學方法,明代王陽明"在事上磨鍊"的實踐精神,無不是這種傳統的延續。

當代社會面臨注意力碎片化的挑戰,"廢寢忘食"的傳統更顯珍貴。然需辨明,真正的"廢寢忘食"絕非違背生理規律的自我消耗,而是如莊子所言"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專注境界。王教授們"窮年累月"的鑽研精神,本質上是對專業精神的恪守,與現代社會提倡的"工匠精神"不謀而合。

站在文化傳承的角度,我們當以辯證眼光看待這一傳統:既要繼承其專注忘我的精神內核,又要避免陷入"焚膏繼晷"的極端。正如孔子所言"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真正的文化傳承在於把握"執中守正"的智慧,使傳統精神在現代土壤中獲得新生。
無天無 發表於 2025-4-7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廢寢忘食"的聖賢境界與當代價值】

"廢寢忘食"一詞,源出【列子·開瑞篇】,經王融【曲水詩序】潤色,終成千古勵志箴言。此四字雖簡,卻蘊含著中華文明對治學修身的至高要求。觀孔子周遊列國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之態,可見聖人之爲聖,正在於其超越生理需求的精神追求。

考其本義,"廢寢"非謂戕害身體,"忘食"亦非刻意苦行。孔子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正是揭示這種忘我狀態實爲精神愉悅的至高境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而孔子自道"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此非自誇勤勉,實乃展現"志於道"者的自然生命狀態。程子釋此云:"發憤至於忘食,自有所樂而忘憂焉",可謂得其三昧。

今人用此成語,多側重其"刻苦"表象,而罕論其"樂道"本質。觀王教授之鑽研課題,學子之備考攻讀,乃至總理之宵衣旰食,凡臻此境者,必先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信念支撐。若如例句中"臨考方始用功"者,雖形似而神非,終落下乘。故【淮南子】有言:"不浸於淵,何以知沒人之樂?"未有真知篤好,徒效其形,終難持久。

當代社會尤需重溯此語真義。在效率至上的時代,"廢寢忘食"常被異化爲透支健康的藉口。然觀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的生存智慧,可知真正的專注從不是以犧牲生命質量爲代價。莊子云"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正道出專注與自然的天人合一。今人當學聖賢"樂在其中"的境界,而非簡單模仿其外在形跡。

回望這個穿越兩千年的成語,它不僅是勤勉的註腳,更是中國士人"謀道不謀食"精神傳統的縮影。在知識碎片化的今天,我們更需要這種"凝神壹志"的修行功夫,使心靈重獲深度思考的能力。誠如朱熹所言:"爲學須是痛切懇惻做工夫,使飢忘食,渴忘飲,方得。"此中真意,值得每個求道者終身體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