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9|回覆: 0

[成語典故] 瓜田李下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9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瓜田李下】相關人物

柳公權(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

【瓜田李下】涵義

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動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瓜田李下】出處

三國·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李下】辨析

【瓜田李下】讀音:guā tián lǐ xià

【瓜田李下】近義詞:瓜李之嫌

【瓜田李下】用法:聯合式;作主語、定語

【瓜田李下】造句

1.自從先生過世後,爲了避免瓜田李下,好交際的她深居簡出,謹言慎行。

2.在保密部門工作一定要謹言慎行,避免瓜田李下之嫌。

3.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瓜田李下也沒什麼可擔心的。

4.這事本與我無關,只因瓜田李下,招惹了許多閒言閒語。

5.這次弊案,凡有瓜田李下之嫌的人,都被警方傳訊了。

6.爲了避免瓜田李下惹是非,經理從不單獨與女同事出遊。

7.他是真心誠意在幫助寡嫂的,你們真不應該瓜田李下亂懷疑。

8.他行爲謹慎,總是主動避免瓜田李下

9.這種場合下解釋,無異於瓜田李下,此處無銀三百兩隔壁往而不曾偷的意思。

10.他曾出現在案發現場附近,所以警方認爲他難脫瓜田李下之嫌。

【瓜田李下】成語典故: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官職是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現在的陝西郵縣)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

皇帝就以這件事來問柳公權:“郭寧是太皇太后的繼父,官封大將軍,當官以來沒有什麼過失,現在只讓他當郵寧這個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麼不妥呢?”

柳公權說:“議論的人都以爲郭寧是因爲進獻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個官職的。”唐文宗說:“郭寧的兩個女兒是進宮陪太后的,並不是獻給朕的。”柳公權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們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成語接龍:

瓜田李下→下車作威→威刑肅物→物以群分→分工合作→作奸犯科→科頭徒跣→跣足科頭→頭高頭低→低眉折腰→腰金衣紫→紫氣東來→來者可追→追根求源→源源不絕→絕甘分少→少安無躁→躁人之死→死灰槁木→木頭木腦→腦滿腸肥→肥魚大肉→肉山脯林→林寒洞肅→肅然起敬→敬而遠之→之死靡他→他山之石→石沈大海→海外奇談→談議風生→生不逢時→時詘舉贏→贏奸賣俏→俏成俏敗→敗俗傷化→化梟爲鳩→鳩車竹馬→馬跡蛛絲→絲竹中年→年復一年→年事已高→高掌遠跖→跖狗吠堯→堯趨舜步→步雪履穿→穿花蛺蝶→蝶意鶯情→情不可卻→卻老還童→童叟無欺→欺天誑地→地廣人希→希世之寶→寶馬香車→車水馬龍→龍頭鋸角→角立傑出→出何經典→典章文物→物力維艱→艱苦奮鬥→斗方名士→士農工商→商彝周鼎→鼎鐺玉石→石火光陰→陰差陽錯→錯落高下→下馬馮婦→婦人醇酒→酒余茶後→後悔莫及→及笄年華→華封三祝→祝髮文身→身首異處→處安思危→危機四伏→伏法受誅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5-22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瓜田李下"的君子防嫌之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二語,出自曹子建【君子行】,實爲千古處世箴言。此典故經柳公權以"瓜田李下"四字提煉,遂成華夏文明中極具警示意義的處世準則。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精義:

一、詞源考據與禮制淵源
考【禮記·曲禮】有云:"君子遠庖廚",已見防嫌之端倪。至曹植【君子行】系統提出"瓜李之戒",實將周禮"慎獨"思想具象化。柳公權引此典諫文宗,非僅指郭寧事,實暗諷當時宮闈選女之弊。唐代【臣軌】注云:"避嫌者,所以全交也",正與此理相通。

二、處世哲學的多維闡釋
此語蘊含三重境界:淺層指行爲避嫌,中層喻心跡自明,深層則見【周易】"敬慎不敗"之理。王陽明【傳習錄】謂"心外無物",正說明真正的避嫌不在形跡而在心跡。觀柳公權生平,其楷書"骨力遒勁"而"結體嚴謹",恰與其處世之道互爲表里。

三、現代語境下的實踐智慧
今人處世,當參酌古訓而通權達變。如職場交往,當效法柳公"筆正心正"之旨;網絡時代尤需注意"數字瓜李"之嫌。然【菜根譚】有言:"君子之涉世,不可太分明",避嫌而不失真誠,方爲上乘。若過分拘泥形跡,反失"君子坦蕩蕩"之本真。

要之,"瓜田李下"之誡,非教人畏首畏尾,實乃【論語】"君子求諸己"的實踐註腳。柳公權以書法名世,而其諫言風采,恰似其楷書——方正而不失圓融,嚴謹而自有風骨。今人若能參透此中三昧,自能在複雜世情中守正出奇,既避無謂之嫌,復存浩然之氣。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17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瓜田李下"的禮防智慧與當代啟示】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一出自曹植【君子行】的警句,經由柳公權在唐代宮廷的巧妙運用,成爲中華禮防文化的重要範式。其深層意蘊遠超字面避嫌之義,實爲傳統士大夫修身立德的實踐智慧。

從語源學考察,曹植將【樂府】古辭"君子防未然"的抽象理念,具象化爲兩種生活場景:在瓜田中系鞋易被疑爲偷瓜,在李樹下扶冠易被疑爲摘果。這種取譬連類的表達方式,正符合【周易】"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思維傳統。柳公權在應對唐文宗時,將此典故轉化爲政治智慧,通過隱喻化解了直諫可能帶來的風險,展現了"婉而多諷"的諫言藝術。

在傳統禮治體系中,"瓜田李下"體現的是"慎獨"精神的延伸。【禮記·曲禮】強調"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這種防範於未然的意識,構成了古代文官系統重要的自律機制。宋代朱熹在解讀【中庸】時特別指出:"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正是對禮防哲學的精闢闡釋。柳公權以書法名世,其楷書"骨力遒勁"的風格與其謹守禮防的處世之道,形成了藝術人格與道德人格的完美統一。

當代社會雖已突破傳統禮制約束,但"瓜田李下"的智慧仍具現實意義。在公共領域,它警示權力運行需保持"透明度";在商業倫理中,它要求避免利益衝突;在人際交往中,它提倡保持恰當界限。不過也需注意,若過度強調避嫌,可能導致"因噎廢食"的消極迴避。明代呂坤【呻吟語】所言"避嫌者未必真君子",正提醒我們把握其中的辯證關係。

此成語的持久生命力,在於它超越了具體時空限制,觸及了人類共通的處境認知。從柳公權到現代職場,從宮廷政治到網絡社會,"嫌疑間"的困境始終存在。而中華文明給出的解決方案——通過自我約束來預防誤會,通過德行修養來化解猜疑,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