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26|回覆: 0

[成語典故] 先禮後兵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 1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先禮後兵】相關人物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爲先主。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原爲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爲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

【先禮後兵】涵義

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先禮後兵】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先禮後兵】辨析

【先禮後兵】讀音:xiān lǐ hòu bīng

【先禮後兵】近義詞:先聲奪人

【先禮後兵】反義詞:不宣而戰

【先禮後兵歇後語】:圖里藏匕首

【先禮後兵】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分句

【先禮後兵】造句

1、中國人是喜歡先禮後兵的,並不是軟弱可欺,而是一種君視臣下的氣勢。

2、你服不服?別怪我不給你機會,勞資向來是先禮後兵,最後暴戾恣睢。

3、看到黑鷹死了,黑豹心中暗笑,平時黑鷹就是個偽君子,還想先禮後兵簡直可笑,只有他才適合掌管黑鷹鐵騎。

4、上官老弟先禮後兵,向吳天星一再曉以大義,言明用過之後一定奉還。

5、我這招叫先禮後兵,在說話的同時我已經掂了掂手上的鎮鬼銅璽,等到出其不備,我就狠狠的拍上去。

6、走吧,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咱們去迎迎吳縣令,今兒個咱們要虎口拔牙,前面不免便要恭敬些,這叫先禮後兵,對不對?

7、假如客戶是無緣無故藉詞拖賴付款的話,業務人員也不要生氣,設法先將怒火壓下,然後,採取“先禮後兵”。

8、呵呵,既然你不明白我的意思,那我們只好先禮後兵了。

9、暴君和恐怖分子在襲擊我們的國家之前,是不會先禮後兵的。

10、我軍的原則是先禮後兵,向敵軍展開攻擊。

【先禮後兵】成語典故:

曹操成氣候之後,派人去琅琊接父親曹嵩。曹嵩路過陶謙那裡的時候,陶謙招待了他,並且派張頜帶軍護送。護送的當天晚上,寄宿在一古廟,張頜及其軍士睡在外面保護,恰巧天下雨,士兵有怨言,生了搶奪曹家輜重之心,結果曹嵩被殺。

曹操以陶謙縱容手下殺害父親,想報殺父之仇,起兵討伐。陶謙勢力小,求助於孔融,結果孔融救他沒救成,也被困了。孔融手下太史慈單槍匹馬殺出城,求助劉備相救。劉備於是去找公孫瓚借了3000兵,來救孔融。

曹操得到信,大怒,欲討伐劉備。曹操的謀士郭嘉說了這麼句話: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先禮後兵】成語接龍:

先禮後兵→兵微將寡→寡信輕諾→諾諾連聲→聲價百倍→倍道兼進→進賢退奸→奸擄燒殺→殺雞駭猴→猴年馬月→月下老兒→兒女子語→語出月脅→脅肩低首→首身份離→離鸞別鵠→鵠面鳩形→形跡可疑→疑行無成→成群集黨→黨邪丑正→正經八本→本支百世→世風日下→下馬馮婦→婦人孺子→子孝父慈→慈悲爲本→本相畢露→露才揚己→己溺己飢→饑寒交至→至死不二→二三其意→意氣相得→得薄能鮮→鮮衣怒馬→馬齒徒增→增磚添瓦→瓦解星散→散馬休牛→牛驥共牢→牢不可破→破涕爲笑→笑語指麾→麾之即去→去邪歸正→正名定分→分金掰兩→兩小無猜→猜拳行令→令人起敬→敬賢愛士→士農工商→商彝夏鼎→鼎鐺有耳→耳紅面赤→赤膽忠肝→肝膽披瀝→瀝膽墮肝→肝髓流野→野鶴孤雲→雲收雨散→散陣投巢→巢焚原燎→燎髮摧枯→枯枿朽株→株連蔓引→引律比附→附影附聲→聲振林木→木已成舟→舟中敵國→國之干城→城門魚殃→殃及池魚→魚生空釜→釜底抽薪→薪盡火傳→傳爲佳話

 
dunbar 發表於 2025-7-8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先禮後兵"的治國韜略與歷史實踐】

"先禮後兵"作爲中國傳統戰略智慧的精髓,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左傳】"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的治國理念。本文將從經史維度剖析這一策略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實踐。

一、禮兵之序的哲學基礎
【禮記·曲禮】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此"禮"實爲華夏文明處理人際、國際關係的根本準則。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的論述,正是"先禮"思想的經典表述。而【司馬法】"殺人安人,殺之可也"的戰爭觀,則爲"後兵"提供了倫理依據。這種剛柔相濟的思維模式,深刻體現了【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哲學。

二、三國語境下的戰略實踐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描寫的劉備救援孔融情節,生動展現了理想化的"先禮後兵"模式。考諸【三國志·先主傳】,建安元年(196年)劉備確有救援孔融之舉,然史筆簡略,小說家言的藝術加工恰凸顯了時人對這一策略的推崇。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郭嘉爲曹操設計的"十勝十敗論"(見【三國志·郭嘉傳】裴注),雖未直言此語,但其"度勝""謀勝"等說,實爲"先禮後兵"的謀略化表達。

三、歷史變奏與文化反思
曹操報父仇而征徐州之事,裴松之注引【吳書】記載與演義頗有出入。考【後漢書·陶謙傳】,曹嵩之死實因部將貪財,非陶謙本意。這種歷史與文學的張力,恰恰揭示了"先禮後兵"在現實政治中的實踐困境——當"禮"的誠意遭遇現實利益衝突時,"兵"的殘酷便難以避免。明代丘濬【大學衍義補】對此有深刻檢討:"兵者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必先明其罪而聲其討。"

四、當代價值重估
在全球化語境下,"先禮後兵"思想仍具現實意義。其核心價值在於:
1. 體現了"以和爲貴"的文明品格
2. 構建了危機管理的理性程序
3. 保留了必要時的反制空間
觀諸現代國際關係中的"最後通牒"制度,與這一古老智慧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語:
"先禮後兵"非簡單策略排序,實爲中華文明"仁本主義"戰爭觀的集中體現。從【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到王陽明"剿撫並用",這一思想始終是中國戰略文化的重要基因。當代治國理政,仍當鑒此古訓,在堅守道義底線與維護核心利益間尋求平衡。
謝丘申 發表於 2025-7-25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先禮後兵"的治國韜略與歷史實踐】

"先禮後兵"作爲中國傳統戰略智慧的精髓,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謀略體系。本文將從經學義理與歷史實踐雙重維度,解析這一治國方略的深層價值。

一、禮兵之辨的哲學基礎
【禮記·曲禮】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揭示"禮"乃治國之綱紀。孔子"克己復禮"之教,孟子"仁者無敵"之說,皆強調德政優先的原則。然【司馬法】又言:"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此即"兵"之正當性所在。二者看似矛盾,實爲"內聖外王"之一體兩面。劉備攜民渡江時"每與操反"的施政方略,正是這種哲學的現實投射。

二、三國語境下的實踐範式
建安七子徐幹【中論】有言:"先王之道,以和爲貴",此即"先禮"的理論依據。考【三國志·先主傳】,劉備取益州時先遣法正爲使,後以龐統爲軍師,完美演繹此道。而郭嘉"十勝十敗"之論,實爲曹操集團"後兵"的理論準備。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報父仇而征徐州,表面合於"禮",然陳壽評其"鞭撻宇內",恰失"禮之本在仁"的經義。

三、現代語境的價值重構
【周易】"剛柔相濟"的辯證思維,在"先禮後兵"中得以彰顯。當代國際交往中,此原則仍具現實意義。然須警惕如例句中"暴戾恣睢"的異化傾向,此非真"兵",實爲"虐"也。真正的"後兵"當如諸葛亮南征時"攻心爲上"的智慧,始終以"止戈爲武"爲終極追求。

結語:
"先禮後兵"非簡單時序排列,實爲"仁本主義"的戰爭倫理。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在全球化時代重審這一傳統智慧,對於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