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2|回覆: 2

[成語典故]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8-31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涵義

眼紅:激怒的樣子。仇敵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出處

元·李政遠【還牢末】第一折:“仇人相見,分外眼明,我領著大人的言語,拿李孔目去來。”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辨析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讀音: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hóng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近義詞: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反義詞:恩人相見,分外眼青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用法:複句式;作賓語、分句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造句

1、真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個要復仇拼命,非死不快,一個要剪草除根,雖死心安。

2、李逸和白虎候在虛空中戰作一團,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尤其是舊愁新恨,一起算,更是不死不休,兩個人使用的都是用盡全力,想一招斃命。

3、俗話說的好,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嘿嘿!程本峰,我都說了,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我都要抓住你!這下沒氣力再跑了吧?”。

4、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丫的等下上廁所肯定掉馬桶的!

5、真可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涅普迪努和涅普基雅瞬間完成了女神化,手握武器隨時準備發動攻擊。

6、 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那蘇毅此時看到葉天走下青石階,發指眥裂,咬牙切齒,似乎想要立馬衝上去狠狠地教訓葉天。

7、 復仇團的戰士們,面對著殘殺他們父老兄弟的強盜,簡直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個個怒火中燒。

8、莫成涯登時大皺眉頭,右手一抬,一柄赤紅色仙劍鏗鏘一聲,栗然出鞘!剎那,這爭吵,已變爲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4-8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解詁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語,實乃華夏民族恩怨觀之凝練表達。此語肇端於元代李政遠【還牢末】雜劇,其第一折云:"仇人相見,分外眼明",後世演化爲"眼紅"之說,更顯情態之激烈。今試從文字訓詁、心理機制、文化淵源三端詳析之。

一、文字訓詁考
"眼紅"之"紅",非謂顏色,實乃【說文】所謂"目赤也"。段玉裁注云:"怒則目赤。"【黃帝內經】言"怒傷肝",肝開竅於目,故怒氣上沖則目赤。此生理反應與心理情緒相表里,誠如【禮記·樂記】"感於物而動"之理。元雜劇初作"眼明",蓋取仇人辨識之敏銳;後作"眼紅",則強化情緒之激烈,此語言演化之妙也。

二、心理機制辨
此語揭示人類"仇恨記憶強化"之心理特徵。【左傳·昭公元年】載子產言:"人之有怨,必思報之。"仇讎相見時,杏仁核激活,腎上腺素激增,形成【黃帝內經】所謂"怒髮衝冠"之態。然【論語·憲問】記孔子"以直報怨"之說,又【老子】六十三章雲"報怨以德",皆示人以超越本能反應之道。此中張力,正是華夏文化對人性深刻認知之體現。

三、文化淵源探
考諸典籍,【周易·睽卦】象辭已有"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之喻;【詩經·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爲飄風",皆言仇怨相向之狀。至【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刺秦,圖窮匕見之刻,正是"仇人相見"之極致表現。然【孟子·離婁下】言"仁者愛人",又構建以"和"爲貴的倫理體系。一剛一柔,構成中華文明對待仇怨的辯證智慧。

今人用此成語,常見於武俠小說、復仇故事,然須知【淮南子·詮言訓】"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之戒。真正通達之士,當效法【莊子·德充符】"復仇者不折鏌干"之境界,既能理解人性之常情,又能超越狹隘之私憤。此語雖僅八字,實含攝中國人對恩怨情仇的深刻體認與終極超越,讀者當於激憤處見警醒,於常語中悟至道。
萬伸 發表於 2025-4-13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之心理機制與文化意蘊】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語,出自元代李致遠【還牢末】雜劇,其語雖簡,而理至深。此語揭示人類情感中最爲激烈的對抗狀態,今試從心理學、生理學、倫理學三端剖析之。

一、生理反應之科學闡釋
"眼紅"之象,實爲腎上腺素激增所致。當仇讎相對,人體交感神經系統即刻激活,瞳孔放大、面部充血,此即古人所謂"目眥盡裂"之生理基礎。明代醫家張介賓【類經】有云:"怒則氣上,血隨氣涌",正合現代醫學之"戰逃反應"理論。

二、心理機制之深層探析
此語折射出人類記憶的情感強化特徵。宋代朱熹【朱子語類】言:"念慮之萌,不可不謹",仇怨之念一旦形成,便如烙印深鐫。當仇敵再現,過往傷痛記憶瞬間激活,形成心理學所稱的"情緒劫持"現象。元雜劇中"分外眼明"之表述,恰說明仇恨能異常銳化人的感知能力。

三、倫理教化之文化維度
【論語·憲問】載"以直報怨"之說,與此語形成微妙對照。古人雖知仇怨之烈,更重化解之道。清代王夫之【讀通鑑論】特別指出:"蓄怨深者,其報必酷",實爲對冤冤相報的深刻警示。此語在戲曲小說中高頻出現,恰反映傳統社會對仇恨循環的文學化警喻。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不僅形容情緒之熾,更暗含"怨毒如火,終將自焚"的古老智慧。觀當代心理學研究,長期懷恨會導致皮質醇水平持續升高,實有損健康。故【淮南子·詮言訓】"大怨破身"之說,竟與現代心身醫學暗合。

結語:此八字成語,實爲中華文明對人性觀察的結晶。其價值不在煽動仇怨,而在警示世人:仇恨如雙刃劍,傷人之時亦自傷。明乎此理,方得傳統文化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