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1|回覆: 2

[成語典故] 斷頭將軍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28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斷頭將軍】相關人物

嚴顏,東漢末年武將,初爲劉璋部下,擔任巴郡太守。

【斷頭將軍】涵義

比喻堅決抵抗,寧死不屈的將領。

【斷頭將軍】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張飛傳】:“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斷頭將軍】辨析

【斷頭將軍】讀音:duàn tóu jiāng jūn

【斷頭將軍】用法:偏正式;作賓語

【斷頭將軍】造句

1、孫策,別白費心機了,這軍帳里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2、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3、你殺了我吧,我只會當斷頭將軍,絕對不會當投降將軍。

4、西川只有斷頭將軍,沒有降將軍!嚴顏誓死不降!

5、我楚軍只有斷頭將軍,你幾時見過有投降將軍的!

6、這裡原是一段繁華的商業街,一場大火,燒得只剩下一片斷頭將軍

7、見到嚴顏面上的愧色,顏明心中對對方很有好感,這才是威風凜凜的斷頭將軍

【斷頭將軍】成語典故:

張飛(字益德)是劉備手下一員猛將。曹操占領了荊州,劉備去投奔江南。曹操率領數萬騎兵追了一日一夜,追到當陽長阪橋。在危難關頭,張飛帶著二十多騎兵拒後。張飛在橋上橫槍躍馬,喝道:“我是張益德,誰敢上來決一死戰!”曹操大軍沒有一人敢上前的。

劉備入川時,張飛在江州攻破巴郡,活捉巴郡太守嚴顏。張飛對嚴顏喝斥道:“我的大軍到了,你爲什麼不投降,還敢抵抗?”嚴顏說:“你們沒有道義,奪我州郡,我州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令推出砍頭,嚴顏面色不變,便往外走便回頭罵道:“匹夫!砍頭便砍頭,也用不著發怒!”張飛覺得嚴顏有骨氣,就把他放了,並向他道歉,嚴顏感其恩義,才投降。

【斷頭將軍文言文】:

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爲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爲賓客。

【斷頭將軍白話文】:

劉備進入益州,立即攻打劉璋,張飛和諸葛亮等人逆江而上,分別平定了沿江各郡縣。來到江州,打敗了劉璋的部將巴郡太守嚴顏,活捉了他。張飛責問嚴顏說:“大軍來到這裡,你爲什麼不投降而竟敢抵抗?”嚴顏回答說:“你們毫不講理,侵占我們的州郡,我們州中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非常生氣,命令身邊的人把他拉下去砍頭,嚴顏面不改色,說:“砍頭就砍頭,發什麼火呢!”張飛欽佩他勇敢就放了他,並讓他做賓客。

【斷頭將軍】成語接龍:

斷頭將軍→軍令如山→山崩海嘯→嘯聚山林→林林總總→總總林林→林下風度→度己失期→期期艾艾→艾發衰容→容光煥發→發奸擿伏→伏首貼耳→耳聞目覽→覽聞辯見→見勢不妙→妙手空空→空穴來風→風華濁世→世風日下→下井投石→石赤不奪→奪胎換骨→骨肉離散→散陣投巢→巢居穴處→處之夷然→然糠自照→照功行賞→賞不當功→功敗垂成→成一家言→言之有禮→禮崩樂壞→壞植散群→群魔亂舞→舞鳳飛龍→龍首豕足→足音空谷→谷馬礪兵→兵不逼好→好生之德→德薄才疏→疏財重義→義不容辭→辭賦風骨→骨瘦如豺→豺虎肆虐→虐老獸心→心腹之患→患難夫妻→妻離子散→散帶衡門→門階戶席→席履豐厚→厚顏無恥→恥居人下→下阪走丸→丸泥封關→關門大吉→吉祥止止→止渴思梅→梅妻鶴子→子孝父慈→慈眉善眼→眼淚洗面→面爭庭論→論德使能→能謀善斷→斷木掘地→地利人和→和璧隋珠→珠零錦粲→粲花之論→論心定罪→罪業深重→重氣徇名→名過其實→實事求是→是非之心

崔泓 發表於 2025-7-10 03: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斷頭將軍"之精神品格與文化意蘊】

"斷頭將軍"典出【三國志·蜀志·張飛傳】,嚴顏"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之語,實爲中華武德精神之絕佳註腳。此典故雖僅三十餘字,卻蘊含三重文化深意:

一、氣節觀之體現
嚴顏面對張飛"牽去斫頭"之威,仍保持"顏色不變",此乃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氣概的具體實踐。漢代以降,"士可殺不可辱"的觀念深入士人精神,嚴顏"斫頭便斫頭"的決絕,正是這種氣節觀的極端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氣節並非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卿等無狀,侵奪我州"的道義判斷基礎上。

二、生死觀之超越
典故中"斷頭"與"降"的二元對立,折射出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對精神人格的珍視遠超肉體生命。司馬遷【報任安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嚴顏選擇做"斷頭將軍",正是對生命價值的有意識抉擇。這種生死觀與後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脈相承。

三、剛柔並濟之智慧
張飛最終"壯而釋之"的轉變,揭示了中國傳統武德的完整內涵。真正的勇武包含兩個層面:剛者不懼斷頭,柔者能容義士。這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在【周易】"剛柔相濟"的哲學中早有預示。嚴顏的剛烈與張飛的釋然,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道德敘事。

當代語境中,"斷頭將軍"精神仍具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在原則問題上需要"斷頭"般的堅定,在待人接物上則應具備"釋之"的胸懷。這種精神品格,正是中華文明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重要文化基因。

(全文798字)
南丘 發表於 2025-7-26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斷頭將軍"之精神品格與歷史價值】

"斷頭將軍"典出【三國志·蜀志·張飛傳】,嚴顏"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之語,實爲中華武德精神之絕佳註腳。此典故非僅一歷史片段,實乃中國傳統士人"臨大節而不可奪"精神之集中體現。

考其精神內核,當有三重境界:
一曰"義之所在"。嚴顏守土抗敵,非爲私利,實乃盡忠職守。其所謂"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正顯"守土有責"之大義。古人云"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此之謂也。

二曰"氣節凜然"。面對張飛"牽去斫頭"之威嚇,嚴顏"顏色不變",更反詰"何爲怒邪",此等從容氣度,正是孟子所言"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品格。史載張飛"壯而釋之",恰證明剛毅之氣足以感化強敵。

三曰"生死超越"。嚴顏將"斷頭"與"降將軍"對舉,實乃對生命價值之深刻認知。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有"重於泰山"與"輕於鴻毛"之辨,嚴顏之擇,正是以死明志之典範。

此典故尤可注意者,在於其雙向教化意義。張飛因嚴顏氣節而釋之,後更"引爲賓客",可見剛烈之氣非徒取死,實有轉化敵對、成就美談之功。故【禮記】言"儒有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嚴顏之謂也。

今人讀此典故,當思其現代意義。在社會價值多元之當下,"斷頭將軍"精神非謂盲目效死,實乃啟示吾輩:當堅守原則底線,培養"有所不爲"之勇氣。觀嚴顏終得張飛禮遇,更可知剛直之氣終能贏得尊重。

要之,"斷頭將軍"四字,凝練了中國傳統武德文化的精髓,其價值歷久彌新。吾輩研習國學,當透過字面,深味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與人格理想,方不負古人留此佳話之美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