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8|回覆: 2

[詩詞賞析] 古畫鑑賞·李成【茂林遠岫圖】北宋初期山水典範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9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803_017

20160803_017

茂林遠岫圖(局部) 李成(北宋) 遼寧省博物院藏

中國山水畫歷經隋唐五代的發展,至於宋代,進入鼎盛時期。此時山水名家輩出,其中以李成的聲名爲最,甚至被推爲古今第一。可惜其可靠的傳世作品不多,此幅【茂林遠岫圖】,可視爲李成繪畫風格的典型代表,讓我們一窺這位北宋初期山水宗師的藝術風貌。

李成乃唐宗室後裔,祖籍長安(今西安),後周時避居於營丘(今山東臨淄),故其又被稱爲『李營丘』。李成長期居於北方,此圖描繪的正是北方夏日山水之景,近處輕舟泊渡,行人車馬往來,山谷之間殿閣林立,塔影隱沒其中。遠處奇峰崛立,氣象雄渾。北方山石質地堅硬,裸露少土,多稜角凹凸,此畫中作者以形似斧劈和捲雲的皴法,呈現出了北方典型的地貌特徵。

與西方的焦點透視法則不同,中國的山水畫以散點透視爲主,可以在同一幅畫中以俯視、仰視、平視等多角度表現景物特徵。宋人曾提出繪畫有『三遠』:平遠、高遠、深遠。平遠,即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俯視的境界。高遠,即『自山下仰山巔』,反映的是一種仰視所見的巍峨宏偉的山勢。深遠,即『自山前而窺山後』,塑造深邃莫測的空間。將此幅【茂林遠岫圖】 從右至左徐徐展開,可以充分體驗古人『三遠』的構圖特色。卷首描繪了沙渚村舍、漁舟待發、河岸蜿蜒的清曠平遠之景。隨後山勢漸趨高峻,峰巒此起彼伏,逶迤曲折,直上雲霄,雄渾磅礴,林木深秀,高遠之象盡現。山腳溪水潺潺,行人涉水而過,山巒樹木依勢而就,上方山谷飛瀑,一瀉而下,煙嵐霧靄,縹緲其間,可謂『深遠』之景。畫面構圖『三遠』法的並用,構景主次疏密的安排等,無不透露出北宋山水畫風貌的典型氣息。

李成畫作在宋代多作爲屏風的屏面而存在,此卷橫141.8厘米,橫45.4厘米,據學者考證這件【茂林遠岫圖】應是曲屏的屏面。曲屏又名枕屏,通常作幾疊,常繞床而展,屏心內容以山水畫居多。以山水入屏,使得文人士大夫們可以暫時拋開冗雜繁忙的日常瑣事,想像著山野叢林中的一方淨土,枕著這秀美的山水入夢,在可觀可居可游的畫中欣賞樹木蓊鬱,流水潺潺,在小小曲屏中完成遊覽北方山川的視覺體驗。

李成的山水風格在當時受到了廣泛的推崇,追隨者眾多。以李成爲創始人,郭熙等人爲主將的李郭畫派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宋神宗時一度成爲北宋山水畫壇的主流風格。這幅【茂林遠岫圖】,不僅是李成風格的代表作品,更可視爲北宋初期山水風格的典範之作。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4-19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成藝術成就的典範之作,更是北宋初期山水畫發展的重要見證。現謹從筆墨技法、空間經營與人文意蘊三方面略作闡發:

一、筆墨皴法之典範
此圖以"捲雲皴"表現北方山岩的嶙峋質感,筆勢圓轉如雲氣蒸騰,墨色層次分明。近景坡石以側鋒斫掃,中鋒勾勒輪廓,形成"石如雲動"的獨特效果。樹法則見"蟹爪枝"特徵,枯枝向下蜷曲如龍爪,與郭熙【早春圖】一脈相承。米芾【畫史】稱李成"淡墨如夢霧中",此作遠山確以淡墨暈染,營造出"遠岫參差"的朦朧意境。

二、空間經營之妙境
全卷以"之"字形構圖串聯三遠:起首平遠處沙汀漁浦,墨色清潤;中段高遠主峰拔地擎天,運用"主山高聳"的典型範式;尾段深遠幽谷以瀑布爲視覺引導,暗合【林泉高致】"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的透視法則。尤其巧妙的是通過山徑、溪流的蜿蜒走向,使觀者視線在畫面上形成自然遊動,實現"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臥遊之趣。

三、人文精神之寄託
畫中殿閣塔影暗示著"可居可游"的士人理想,舟車行人則賦予山水以人間煙火。李成將唐末五代隱逸山水轉化爲北宋士大夫的"廟堂山林",正如蘇軾評其畫"雖在廊廟,常有山林之思"。曲屏形制更體現了宋人"小中見大"的哲學,在有限空間營造無限天地,這種"縮千里於咫尺"的審美追求,正是宋代山水畫的精髓所在。

此作雖歷經千年,墨色依然蒼潤,觀之猶見【宣和畫譜】所載李成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之貌。作爲李郭畫派的源頭活水,其影響不僅及於郭熙、王詵等北宋大家,更遠播金元諸家。今日我們透過這幅【茂林遠岫圖】,不僅得以窺見北宋山水的美學高度,更能體會中國文人"澄懷觀道"的藝術精神。
安琪 發表於 2025-5-30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茂林遠岫圖】品鑑札記

李營丘此卷,實乃北宋山水畫學之圭臬。其筆墨精微處,足爲後世法。今試從三方面論之:

一、地域特徵與筆墨技法
此圖以典型的北方地貌爲表現對象,山石皴法兼用"斧劈""捲雲"二式。前者側鋒斫削,表現太行山系石灰岩質之剛硬;後者中鋒盤旋,狀寫雲氣蒸騰之態。尤可注意者,是圖中"蟹爪枝"畫法——樹枝向下蜷曲若蟹鉗,此乃李成觀察北方寒林所得之獨創筆法。米芾【畫史】稱其"師荊浩,未見一筆相似",正謂其能化古法而自出新意。

二、空間建構之哲學意蘊
"三遠"法之運用,非僅技術層面之突破,更蘊含宋人宇宙觀。卷首平遠之景,取【易經】"地勢坤"之意,展現文人"俯察品類"的觀照態度;中段高遠之勢,暗合【中庸】"峻極於天"的崇高境界;末段深遠之致,則體現老子"玄之又玄"的幽邃哲思。這種時空轉換,實爲"格物致知"精神在繪畫中的具象化呈現。

三、屏風形制與文人生活
考此卷原爲曲屏畫心,其形制頗可玩味。北宋文人以山水屏風構建"臥遊"之境,蘇軾【題李成畫】云"縹緲營丘水墨仙,浮空出沒有無間",正是對此類作品的審美體驗。屏風可摺疊的特性,使觀者在開合之際產生"移步換景"的視覺感受,與手卷的展閱方式異曲同工。這種"可居可游"的審美理想,直接影響後世文人書房陳設理念。

今觀遼寧省博物院藏本,雖歷經千年,墨色依然清潤。其中樓閣界畫之精嚴,樹石穿插之巧妙,俱見【宣和畫譜】所稱"凡煙雲變滅,水石幽閒,樹木蕭森,山川險易,莫不曲盡其妙"的記載非虛。然需辨明者,此卷是否確屬李成真筆,學界尚有爭議。謝稚柳先生曾指其與【讀碑窠石圖】筆性存在差異,此說值得重視。縱爲宋人摹本,亦不失爲了解李成畫風的重要參照。

昔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營丘山水,如大君子正色立朝。"觀此【茂林遠岫圖】,方知此評之確。其氣象肅穆而不失靈動,法度森嚴而內含生機,確爲北宋院體山水之典範。後世郭熙【早春圖】等傑作,皆可溯源於此。吾輩今日得觀此圖,豈非眼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