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5|回覆: 2

[思想啟蒙] 在思想紛爭中尋覓共識評【中國現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關係】 ...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7-29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思想紛爭中尋覓共識——評【中國現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關係】

20160727_010

20160727_010

清季與民國的思想界『正如久壅的水閘,一旦開放,旁流雜出』。那時,大家輩出,派別林立,人們圍繞救國救民方案、民族復興路徑、人生價值取向進行了不盡相同的思考與設計,並分爲不同思想流派與社會思潮,相互間進行著激烈的論爭、交鋒。就基本格局而言,主要存在著自由主義、激進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思潮湧動,三者之間呈現出既分立又並生、既交鋒又交集、既對立又對話的離合關係。本來我一直想做這一課題研究,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只發表了一些文章,並未形成系統成果。後來,俞祖華讀我的博士,我建議他以中國近代三大思潮的關係作爲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因爲祖華長期從事近代思潮研究,其研究基礎和理論功底都不錯,相關成果也多。2014年,祖華以【離合之間:中國現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關係】爲學位論文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後又經修改,201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與趙慧峰同志合著的【離合之間:中國現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關係】一書。

儘管該書所考察的三大思潮是三個鼎立的、互相抗衡的價值系統,由於政治取向、文化取向不同,三者之間展開過激烈的交鋒、論爭。但書中考察重點卻放在詮釋『三大思潮』的並生系統、『共同觀念』上,著重於思潮之『合』,考察『三大思潮』的相通相融、交集交叉、包容包含,考察貫穿『三大思潮』的共同框架、『共同觀念』『重疊共識』上,考察『三大思潮』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與相互制衡,考察『三大思潮』的多元並存對整合與凝聚社會共識的啟示。作者指出『三大思潮』有著多元一體的共時文化生態、並生互補的共同思想框架、交織重疊的近似問題領域、相近相似的思想傾向,有著相似的關注與相近的關懷。其最大的共同點在於對實現國家富強目標的關懷、對實現民族復興願景的嚮往,都有著民族情懷與愛國情結。民族主義是三大思潮的並生系統,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潛流,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維特徵與『共同觀念』,但三大思潮對民族主義訴求的表達方式卻有所不同,區分爲革命性的民族主義或激進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理性民族主義與保守型民族主義三種『次元類型』;民族復興成爲現代三大思潮的共同夢想,成爲各思想流派的最大公約數與最基本共識,三大流派均懷著實現民族復興之夢,只是對民族復興的實施方案、民族復興的實現路徑有著不盡一致的設計。三大思潮的共性還有如:均爲『現代』思潮,均主張實現現代化轉型,主張接納現代性,只是三者對現代化道路的追尋、對現代性訴求的表達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都受到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都有著對傳統文化的眷戀,即使主張激進反傳統的激進主義與自由主義,其對本土文化的眷戀、珍愛之情與情不自禁的回首仍依稀可尋;都有著未來走向社會主義的美好願景,都不同程度地呈現出社會主義的色彩、社會主義的取向,都以不同形式將社會主義納入其思想框架;均起源、發端於戊戌思潮,即戊戌思潮成爲三大思潮的共同源頭。同時,近代思想史的進程紛繁複雜、快速多變,思想家、思潮與整個近代思想界的趨勢也在激進主義、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之間不斷發生分合嬗變,不斷進行調適轉換。如本來站在時代前列的『激進』者,在出現新生代更爲『激進』的思想元素之後便會顯得保守、落伍。

在對思潮之『離』的考察上,該書儘可能避開學術界已關注較多的對思想文化論爭如五四時期東西文化論爭、30年代『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之爭的整體性審視上,而重點放在話語體系、觀念形態、文化心態的比較分析上,通過不同思潮思想家的比較,如三大思潮五四話語系統的比較,胡適、陳獨秀、梁漱溟的國家觀念的比較,三大思潮代表性人物文化心態的比較,來把握『三大思潮』的思想個性與類型區別,並對以往有關近代思潮間的思想論爭的一些觀點進行辨析。如指出後『五四』時代,激進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三大思潮從各自的角度解讀、詮釋著『五四意義』,從而形成了三種不同的『五四』話語詮釋系統。總之,該書是一本現實關懷強烈,學術功底厚實,視角獨特,觀點新穎的現代思潮關係史專著,值得向廣大讀者推薦。

(作者單位: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7-4 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離合之際:論現代中國三大思潮的辯證關係】

俞祖華教授【離合之間】一書,以"三大思潮"爲研究框架,實爲把握中國現代思想史之鎖鑰。筆者以爲,此研究範式之價值,不僅在於梳理思想譜系,更在於揭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精神結構。

一、思潮分立的深層邏輯
自由主義之"個體覺醒"、激進主義之"破立重構"、保守主義之"返本開新",實爲對現代性挑戰的三種應激模式。考諸嚴復【天演論】譯本、陳獨秀【新青年】宣言、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可見三種思潮皆源於"救亡圖存"這一元命題。正如【周易】所言"天下同歸而殊途",其分歧不在目的,而在方法論層面。

二、"重疊共識"的文化機理
書中揭示的民族主義共識,實爲"夷夏之辨"的現代轉型。康有爲"保教"說、胡適"充分世界化"論、李大釗"少年中國"說,皆暗合【春秋】"大一統"之義。值得注意的是,三大思潮對傳統的態度構成辯證關係:激進主義之"斷裂"恰爲保守主義"延續"的反題,而自由主義則扮演合題角色,此正暗合黑格爾正反合之辯證邏輯。

三、離合關係的當代啟示
觀今日思想界,三大思潮的當代變體仍在延續對話。保守主義對"文化主體性"的強調(如"新儒家"復興),自由主義對"現代性"的再闡釋,激進思想對"社會正義"的訴求,實則延續著民國思想場的未竟話題。這提示我們:思想史研究不應止於"辨異",更當"求通",正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示"理一分殊"的智慧。

俞著以"離合"爲眼,深得傳統史學"和而不同"之要義。其最大貢獻,在於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敘事,展現思想光譜的豐富性。若謂不足,或可加強對三大思潮與民間社會互動關係的考察,蓋思想之活力,終須驗之於百姓日用。要之,此書不僅爲思想史研究開一新境,更爲當下文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鏡鑒。
陸油 發表於 2025-7-27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離合之際:論現代中國三大思潮的辯證關係】
——對俞祖華、趙慧峰【離合之間】的學術回應

一、思潮鼎立中的文化生態
清季民初思想界之格局,誠如錢穆所言"如萬壑爭流,各挾其泥沙以俱下"。自由主義、激進主義與保守主義三大思潮,實爲近代中國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三種主體性回應。俞著以"離合"爲樞軸,揭示三大思潮在民族主義基盤上的共生關係,此論深得章學誠"道器不相離"之旨。考諸史實,嚴復譯【天演論】而倡自由,章太炎"國粹論"而立保守,陳獨秀辦【新青年】而張激進,三者表面殊途,實則皆以"救亡圖存"爲終極關懷,此即俞著所謂"共時文化生態"之真義。

二、民族主義:共識的潛流與顯相
俞著洞見民族主義爲三大思潮之"同源潛流",此論可上溯至梁啓超【新民說】中"群治"理念。然細察之,三派民族主義表述確有"體用"之別:激進派以階級鬥爭爲民族解放之器(李大釗"新中華民族主義"),自由派以憲政民主爲民族復興之道(胡適"健全的個人主義"),保守派則以文化認同爲民族存續之本(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這種"一源三脈"的辯證關係,恰印證了【周易】"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古老智慧。

三、思想交鋒中的重疊共識
書中揭示三大思潮共享"富強敘事"與"復興願景",此說深具慧眼。康有爲【大同書】、孫中山【建國方略】、張君勱【立國之道】,雖立場迥異,卻同以"現代化"爲公約數。這種共識的形成,實因傳統"天下觀"崩解後,中國知識分子面臨韋伯所言"理性化鐵籠"的集體焦慮。值得注意的是,三派在方法論層面亦存在隱性交融:胡適實驗主義中含保守因子("整理國故"運動),新儒家熊十力思想具革命色彩("翕闢成變"說),此即俞著強調的"交集交叉"現象。

四、離合辯證的現代啟示
俞著以"多元並存"解構二元對立思維,暗合王夫之"理勢相成"之史觀。今日回望,三大思潮的博弈實爲現代性在中國的調適過程:激進主義提供變革動能,保守主義守護文化主體性,自由主義建構制度框架。這種動態平衡,恰如【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之境。書中謂三大思潮共同塑造了"現代中國精神譜系",此論可爲當下文明對話提供歷史鏡鑒。

結語
【離合之間】的價值,不僅在於梳理思想史脈絡,更在揭示"和而不同"的中華智慧。三大思潮的辯證關係提示我們:真正的思想共識,非求表面同一,而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多元共生。此中深意,足爲當代文明衝突頻仍之世提供東方解法。

(全文798字,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酉時| 2025/8/21/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