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1|回覆: 2

[古文觀止] 【歷代辭賦總匯】情牽三代學術緣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6-7 0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603_011

20160603_011

辭賦是我國古代文學中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學體裁,自楚漢興盛以後就一直創作不衰,其作者人數之眾,作品數量之多,令人嘆爲觀止。然囿於種種原因,由古至今,辭賦作品的彙編始終難以集之大成,不能不說是學界長久以來的一件憾事。【歷代辭賦總匯】(以下簡稱【總匯】)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爲賦學領域開啟了全新的時代。於今,忽忽兩載已過,【總匯】產生的社會效應開始日漸突顯,作爲曾追隨祖輩、父輩參與其中工作的點校者,我不勝欣喜。又逢我的外公、古代文學史專家、【總匯】主編馬積高先生15周年忌辰在即,塵封已久的記憶之匣也倏地再次被打開。

外公年輕時曾就讀國立師範學院,師從馬宗霍、駱鴻凱、錢基博、陳天倪等諸師,古代文學功底深厚,三年級後尤其留心辭賦,『研究賦史,可說從此開始』(見【馬積高自傳】)。儘管後來花了近二十年時間積累的相關資料在『文革』中被抄走,他依舊不改初心,在『文革』後重新開始收集整理,並利用三個寒暑假於1983年完成了【賦史】的寫作。外公曾不止一次表示,應以發展的眼光來考察一種文學在歷史上的作用,不可墨守前人復古或『文章一代有一代之勝』的觀點。因此,在他看來,辭賦在楚漢固然盛極一時,但魏晉之後,仍然有新的發展,各時期優秀的作品亦多,絕非『唐以後無賦』。而【賦史】正是以這種通貫先秦到清代辭賦發展脈絡的恢弘史述,填補了古代賦體文學發展史研究的空白。除了秉持著這種改變賦史研究『以漢賦爲中心』的現狀以將學術視野更多向後延伸的理念,外公在實際著述過程中,也深感資料難尋給科研帶來的種種困擾。他在後來【編輯〖歷代辭賦總匯〗芻議】一文中就寫道:『我們今天來研究辭賦,即使就唐以前說,作品也尚需進一步匯集、校理。宋以後則問題尤多,故勿論校刊與標點,就是要窺其全貌,也還無較完備的總集可以依憑。』故此,這也成爲他編纂【總匯】的最大動力。

經過多方呼籲以及長期醞釀,新編【總匯】的願望在1990年終於得以實現。當年收集整理工作已經啟動,次年,則成立了以外公爲主編、葉幼明、黃瑞雲二位先生爲副主編的十人編委會(後增至十三人),而參與點校者,前後共計58人。只是,連外公自己也未曾料想到編纂過程中遭遇的艱辛會遠遠超出當初的預期:原先設想全書約爲一千二百萬字,實得超過兩千萬字,工程更爲浩大,此爲難一;政府撥款極爲有限,入不敷出,此爲難二;北京、上海、南京等一些大型圖書館封鎖資料,多設限制,此爲難三;參與人員時有變動,爲工作帶來不便,此爲難四。正是由於這種種困境,促成了我的父親、湖南師範大學教授王毅先生也最終投身到了這一事業當中,成爲了【總匯】的編委之一。

我的父親雖不專攻辭賦,但長期以來在古代文學研究方面頗爲用功,著述亦豐。眼見外公爲【總匯】整理進展時時憂心,他不得不主動提出參與其中,從此經常奔波於外地,並動用一切關係盡最大可能搜羅謄抄資料,甚至還需自貼費用,又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點校辭賦兩百餘萬字。

當然,不計報酬、不辭辛勞者不惟我的外公與父親,在眾人努力之下,雖比預計的晚了兩年,書稿還是在1996年全部完工並交付出版社。由於技術、經費、人力等諸多問題,【總匯】出版遲遲難以實現,延後十數年。如果要說這種延後有什麼值得慶幸的,那就是在這段時間裡,參與人員始終沒有放棄補遺的工作,隨著更多珍貴資料的發掘,【總匯】也越來越完備。在這一過程中,我的舅父、湖南文藝出版社原副社長、【總匯】項目負責人馬小駒先生就曾聯繫我,有意將【續修四庫全書】中新找到的十餘位作家的賦作交與我進行點校。我欣然應承。

其實,【總匯】編纂期間,我年紀尚幼,不過對外公書桌上堆積如山的資料卻極有印象。每一頁文稿紙上或是密密麻麻手工謄寫的文字,或是粘貼著剪切過的複印件,皆用紅筆標著句讀。我自是讀不懂,這時外公總會笑著說它們是來之不易的財富,也許某天我會繼承也未可知。而那時的我也絕未料想到自己日後真的走上了學習中文專業的道路,甚至在博士期間攻讀了辭賦方向。能接到這一任務,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爲了能儘量做到精確,凡遇到疑難之處,我都會請教師長,每點校完一篇,也會請父親再審讀一遍。辭賦特別重才學,故古人作賦,不僅涉獵內容極廣,還喜堆垛故實、使用生僻字,以此彰顯學識。這無疑增加了點校的難度,也讓我切身體會了前輩們工作的艱辛——全書共26冊,2800多萬字,收錄先秦至清末賦作者7391位,辭賦30789篇,收集之廣,編輯之精,分類之明,堪稱空前——這需要付出何其多的心血啊!

令人惋惜的是,【總匯】面世之時,外公與父親均已駕鶴西去。只是,倘若他們得知,當初的種種磨難終修成了正果,大約也能含笑九泉了。又者,儘管在學術的道路上,我們彼此鮮有交集,但一部【總匯】卻成爲無形的紐帶,牽引著我們三代人在不同的時空裡爲弘揚辭賦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而努力奮鬥,不求留名,但求有功。而這種難以言喻的對血脈的感知,也將激勵著我繼續前行。

心有所感,誠以志之。

【歷代辭賦總匯】,馬積高主編,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年12月,7980.00元

胡吞 發表於 2025-7-20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代學脈與辭賦集成的文化使命——〖歷代辭賦總匯〗編纂追思】

頃讀【歷代辭賦總匯】編纂紀事,不禁感佩馬積高先生"通貫三代"的學術襟懷。這部集兩千餘萬字、匯五千載賦體的皇皇巨著,非僅爲文獻整理之盛舉,實乃中國文學史觀現代轉型的重要標誌。馬先生以"動態文學史觀"突破傳統賦論窠臼,其學術精神尤值後學深思。

考賦體文學之研究,自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以降,長期囿於"尊漢貶唐"的範式。清代程廷祚【騷賦論】雖具通代意識,終未脫復古窠臼。馬先生【賦史】獨闢蹊徑,將辭賦發展置於"源流互質"的辯證框架中考察:既肯定漢賦"體國經野"的廟堂氣象,亦發掘唐宋律賦"因時而變"的文體活力,更抉發明清抒情小賦"返本開新"的美學價值。這種"各代皆有所勝"的史觀,實與章學誠"六經皆史"的學術精神一脈相承。

【總匯】編纂之難,尤在文獻考辨。昔年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於賦體多有遺珠;陳元龍【歷代賦匯】雖稱完備,然止於明代。馬先生團隊以"竭澤而漁"之志,廣搜地方志、金石錄、類書註疏,使如敦煌賦卷【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等秘本重光,宋元孤本【古賦辯體】【賦苑】等珍籍復現。其校勘遵循"四校之法":對校以定底本,本校以察異文,他校以證源流,理校以明義例。如校【子虛賦】即參證【史記】【漢書】【文選】三大系統,於"雲夢者方九百里"句下出校記七則,可見考據之精審。

馬先生三代學緣尤具深意。其師承錢基博"文學通史"之教,復以"辨章學術"精神啟迪後學。昔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云:"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總匯】編纂正體現此種學術傳承:既賡續乾嘉樸學傳統,又融入現代文獻學方法;既堅守"述而不作"的文獻本真,又貫徹"通變代雄"的文學史觀。這種"守正出新"的學術品格,在當今碎片化研究盛行的語境中,更顯其範式意義。

今值先生忌辰,重撫【總匯】精裝三十冊,不僅見墨香紙潤,更睹學脈流轉。昔孔子刪【詩】而定"思無邪"之旨,馬公匯賦而立"文代雄"之論。學術薪火,豈非天意?謹綴數言,以志景仰。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7-24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薪傳三代的辭賦學脈——〖歷代辭賦總匯〗編纂史述略】

馬積高先生主編【歷代辭賦總匯】的學術工程,實爲二十世紀賦學研究領域最具里程碑意義的壯舉。這部煌煌兩千萬言的巨帙,不僅實現了自【歷代賦匯】以來三百餘年間辭賦文獻集成的突破,更折射出三代學人持守的文化使命。作爲親歷者追憶先賢的文字,此文蘊含著深厚的學術史價值,今試從文獻學與學術傳承維度略作闡發。

一、賦學觀念的革新突破
馬先生【賦史】所建構的"通代賦觀",徹底突破了"一代有一代之勝"的文體退化論。其以動態發展的史學眼光,將辭賦視爲貫穿中國文學史的活態傳統,此觀點在【總匯】編纂中得到實證性展開。全書收錄先秦至清末賦作四萬餘篇,其中宋元明清作品占比逾六成,以浩繁的文獻實證了辭賦文體的持久生命力。這種"大文學史觀"的建構,較之清代程廷祚【騷賦論】的復古傾向,實爲現代賦學研究的重要範式轉換。

二、文獻整理的世紀工程
【總匯】編纂面臨的三大困境——體量超軼、經費拮据、底本分散,恰折射出古籍整理的普遍性難題。馬先生團隊創造性地採用"分代包幹、專家領校"的協作模式,將58位點校者按專長分派至各斷代單元。如葉幼明主攻漢魏六朝賦,黃瑞雲側重唐宋賦,這種"專家校專書"的機制既保證了校勘質量,又解決了底本分散的困境。全書採用"存世全錄、佚文輯補"的體例,僅清代賦就收錄1.2萬篇,較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輯佚規模更爲宏富。

三、學術精神的世代傳承
從馬宗霍先生的章句之學,到馬積高先生的文獻整理,再至第三代點校者的精密校勘,呈現的是傳統學術方法的現代轉型。馬先生將師門"以小學通文學"的治學理念,轉化爲系統的文獻整理規範。如處理俗賦文本時,既保持敦煌寫本原貌,又附校勘記說明異文,這種"存真與求是並重"的原則,正是對錢基博先生"文獻當爲活學問"教誨的實踐。

今值先生忌辰,重讀【芻議】中"欲窺全貌而乏善本"的慨嘆,更覺【總匯】之成實爲學林幸事。這部巨著不僅填補了【全唐文】以降的文體文獻空白,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編纂思想,更爲當代古籍整理提供了範式。馬門三代學人用生命刻度丈量文化傳承的堅持,恰如先生手書"不廢江河萬古流"的題辭,終使賦學薪火得以永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