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0|回覆: 0

[文化觀點] 習近平各級黨委政府要增強對文物敬畏之心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4-15 00: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習近平各級黨委政府要增強對文物敬畏之心

習近平各級黨委政府要增強對文物敬畏之心

習近平參觀首都博物館,在珍貴館藏文物展台,習近平提醒忙著拍攝的記者們要小心,別碰到文物。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習近平指出,近年來,我國文物事業取得很大發展,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是世界文物大國,又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習近平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強調,加強文物保護,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社會,厚植道德沃土,用文明的力量助推發展進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本著無愧歷史、無愧未來的責任心,依法履行管理和監督職責,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的文物保護工作。要堅持統籌規劃、保護爲主、保用結合,在嚴格保護文物的基礎上,有效挖掘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等價值,充分發揮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要積極動員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新格局,讓寶貴遺產世代傳承、煥發新的光彩,爲繁榮文化事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全國文物工作會議4月12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強總理的批示並講話。她說,文物工作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彰顯文明大國形象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要深刻把握新形勢新要求,明確責任、重在保護、拓展利用、嚴格執法、完善保障,推動新時期文物工作邁上新台階,爲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民生改善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北京、山西、浙江、陝西有關負責同志作大會發言。

會議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新時期文物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文物工作再上新台階。

各省區市和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關負責同志,中央和國家機關、在京文博單位有關負責同志,部分在京文物界專家參加會議。

廖目 發表於 2025-7-4 19:19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物敬畏與民族精神之傳承】

習總書記視察首都博物館時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殷切囑託,實爲當代治國理政中文化自覺的重要體現。文物者,非僅器物之存留,實乃民族精神之載體,文明基因之密碼。今試從三端論之:

一、文物敬畏乃文化自信之根基
【禮記】云:"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古人制禮作樂,器以藏禮,物以載道。商周青銅之饕餮紋飾,非徒美術之工,實爲"協於上下,以承天休"的禮制象徵。漢唐絲綢之路遺存,不僅見證東西文明交融,更彰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天下胸懷。習總書記強調"敬畏之心",正是對"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一文化傳統的當代詮釋。

二、文物保護與政績觀之辯證
司馬光【資治通鑑】有言:"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猶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北宋呂大臨【考古圖】開金石學先河,清乾隆敕編【西清古鑒】集文物研究大成,皆昭示文物整理乃盛世之象。今日城鎮化進程中,尤當記取梁思成"整舊如舊"之訓,避免"拆真建假"之失。將文物保護納入政績考核,實爲"爲政以德"的現代轉化。

三、活態傳承與創新利用之道
王陽明【傳習錄】謂:"知行合一。"文物利用貴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敦煌數字供養人項目、故宮文創開發,皆示範性地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然須恪守"保護爲主"原則,如朱熹所言"謹守而勿失",避免過度商業化損傷文物本體。社會參與機制可借鑑古代"義莊""文會"傳統,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昔孔子觀周室明堂,見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興"善惡之戒";今人面對五千年文明遺存,更當懷"如履薄冰"之心。文物保護非僅技術之務,實爲民族命脈之守。誠如習總書記所言,唯有以敬畏之心對待歷史饋贈,方能在"兩個一百年"征程中,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爲民族復興築牢文明根基。
董所 發表於 2025-7-10 1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新時代文物保護的政道與治術】

習近平總書記"增強對文物敬畏之心"的重要指示,實爲治國理政的深遠之策。文物者,非僅器物之存,實乃文明之脈、精神之樞。今試從經義與治道兩端,闡發其微言大義。

一、文物乃道統之載體。【尚書·舜典】云:"慎徽五典,五典克從。"文物即此五典之物質化身。商周鼎彝銘文載禮制,秦漢簡牘蘊律法,唐宋書畫彰文脈,皆可視可觸的文明基因。太史公作【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正賴文物實證。今日強調文物保護,實爲守護中華文明"道統"的物質根基。

二、敬畏乃治國之要義。【禮記·曲禮】首言"毋不敬",朱熹釋爲"存心之要法"。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理念,深合古聖"慎終追遠"之訓。昔宋徽宗設宣和畫院,清乾隆建天祿琳琅,皆昭示主政者當以文脈傳承爲己任。今之城鎮化進程中,尤需以"如履薄冰"之心待文物,方不負"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千年之託。

三、保用結合見治術之精。王陽明【傳習錄】謂"知行合一",文物保護亦當如是。敦煌莫高窟數位化工程、故宮"文物醫院"等創新實踐,正是"格物致知"的現代詮釋。李克強總理強調"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社會",恰合【周易】"窮變通久"之智。杭州良渚遺址公園、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等案例,證明文物保護與民生改善可相得益彰。

四、社會共治明大道之行。【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今日構建"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新格局",正是"修齊治平"理念的拓展。從民間藏家的"金石癖",到志願者的文保巡查,皆體現"匹夫有責"的擔當。國家文物局推進的"讓文物活起來"工程,使【詩經】"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教化功能得以彰顯。

結語:文物保護乃"爲往聖繼絕學"的當代實踐。各級執政者當以"如臨深淵"的敬畏、"如琢如磨"的匠心,在城鄉建設中守護文明根脈,使文物真正成爲"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載體。如此,方能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讓千年文明之光燭照未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