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2|回覆: 3

[儒家學說] 劉向【新序】卷3雜事3詩解2唐且擅辭說秦救魏昭王納賢爲隗築宮賢人自致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9 21: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新序】卷3雜事3詩解2唐且擅辭說秦救魏昭王納賢爲隗築宮賢人自致
題文詩:
昔者秦魏,爲與,齊楚約而,欲攻魏國,
魏使人求,救於秦國,冠蓋相望,秦救不出.
魏有唐且,年九十餘,謂魏王曰:老臣請西,
說秦令兵,先出可乎?王曰敬諾.遂約車而,
遣見秦王.秦王:丈人罔然,乃遠至此,
甚苦矣魏,來求數矣,知魏急.唐且答曰:
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是,大王籌筴,
之臣失之;一萬,乘國稱東,藩受冠帶,
祠春秋者,爲秦之強,足以爲與.今齊楚兵,
已在魏郊,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則割地而,
約齊楚王,雖欲救之,豈有及哉?是亡一萬,
乘之魏國,而強二敵,之齊楚也.竊以爲乃,
大王籌筴,之臣失之.秦王懼然,而悟遽乃,
發兵救之,馳攙而往,齊楚聞之,引兵而去,
魏氏復故.唐且一說,定強秦筴,解魏國患,
散齊楚兵,一舉而能,折衝消難,辭之功也.
孔子:言語者,宰我子貢.故詩:
辭之集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
唐且有辭,魏賴之故,不可以已.賢君用賢,
以辭興邦;奸邪之人,巧言令色,辭能喪邦.
燕易王時,大亂,齊閔王乃,興師伐燕,
屠燕國載,其寶器歸.易王死,及燕國復,
太子立爲,燕王是爲,燕昭王賢,即位卑身,
厚幣招賢.謂郭隗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
破燕孤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
與共國以,雪先,孤願先生,視可者得,
身事之.隗曰臣聞,古人之君,有以千金,
求千里馬,三年不能,得馬已死,買其骨五,
百金反君.君大怒曰:所求生馬,安用死馬,
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市,之五百金,
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馬,馬今至矣.
不期年,千里馬至;今王誠欲.必致士請.
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豈千里馬?
於是昭王,爲隗築宮,師之樂毅,自魏,
鄒衍齊往,劇辛趙往,士爭走燕.燕王吊死,
問孤與,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
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爲上將軍,
秦楚三晉,合謀伐齊.樂毅之筴,得賢之功.
【原文】
  昔者,秦魏爲與國,齊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諾。』遂約車而遣之。且見秦王。秦王曰:『丈人罔然乃遠至此,甚苦矣。魏來求數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且答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是大王籌筴之臣失之也。且夫魏一萬乘之國也。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者,爲秦之強,足以爲與也。今齊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則割地而約齊楚,王雖欲救之,豈有及哉?是亡一萬乘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也。竊以爲大王籌筴之臣失之矣。』秦王懼然而悟,遽發兵救之,馳攙而往,齊楚聞之,引兵而去,魏氏復故。唐且一說,定強秦之筴,解魏國之患,散齊楚之兵,一舉而折衝消難,辭之功也。孔子曰:『言語宰我、子貢。』故詩曰:『辭之集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唐且有辭,魏國賴之,故不可以已。
【註解】
出自 【戰國策-魏四·秦魏爲與國】劉向編秦、魏爲與國。齊、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老臣請出西說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諾。』遂約車而遣之。  唐且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甚苦矣。魏來求救數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且對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籌策之臣無任矣。且夫魏一萬乘之國,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者,以爲秦之強足以爲與也。今齊、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則且割地而約齊、楚,王雖欲救之,豈有及哉?是亡一萬乘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也。竊以爲大王籌策之臣無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發兵,日夜赴魏,齊、楚聞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復全,唐且之說也。
【注釋】1,言語:指善於辭令,能辦理外交。
2,辭之集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
出自【詩經·大雅·板】辭①之輯②矣,民之洽③矣;辭之懌④矣,民之莫⑤矣。

【注】①辭:政令之辭。②輯:緩和協調。③洽:融洽。④懌(yi):敗壞,一說喜悅。⑤莫:通『瘼』,災難,一說安定。

【釋義】發布政令的語言緩和,老百姓則融洽;言辭和悅,則百姓安定。

【譯文】
秦國、魏國結爲盟國,齊國、楚國相約要攻打魏國,魏國派人向秦國求救,道路上魏國使者車子的頂蓋彼此都望得見,秦國的救兵就是不出動。魏國有個叫唐且的人,年紀有丸十多歲了,他對魏王說:『老臣請求出使西方遊說秦王,讓救兵先於老臣從泰國出發,可以嗎?』
  魏王說:『好吧。』
  於是準備車輛送佑出發。唐且見到了秦王,秦玉說:『老先生疲憊不堪地從遠方來到這裡,很辛苦了。魏國派人來求救已經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國情況緊急。』  唐且回答說:『大王已經知道魏國情況緊急卻不派救兵,這是爲大王出謀劃策的臣予太無能了。再說魏國是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自稱爲秦國東方的藩國,接受秦國的冠帶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送來供品,認爲憑秦國的強大足可以成爲盟國。現在齊國、楚國的軍隊已到了魏都的郊外,大王的救兵還沒有趕到,魏國一旦形勢緊急就將割讓土地與齊國、楚國定約,大王即使想救魏國,哪裡還來得及呢?這將是失去了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盟國魏國,而且增強了齊、楚兩個敵國。匝下私下認爲替大王出謀劃策的臣子太無能了。』秦王感嘆悔悟,馬上發兵,日夜兼程奔赴魏國。齊國、楚國聽說後,就收兵撤離了。魏國能夠再次得以保全,全仗唐且遊說的結果。
【原文】
  燕易王時,國大亂,齊閔王興師伐燕,屠燕國,載其寶器而歸。易王死,及燕國復,太子立爲燕王,是爲燕昭王。昭王賢,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丑,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隗曰:『臣聞古人之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用死馬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市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期年,千里馬至者二。今王誠欲必致士,請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馬哉?』於是昭王爲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走燕。燕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爲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樂毅之筴,得賢之功也。
【譯文】
燕易王爲政時,國家大亂,齊閔王乘機發兵攻打燕國,屠殺燕國百姓,並裝載著掠奪來的珍寶器物返回齊國。燕易王死後,燕國恢復社稷,太子立爲燕王,這就是燕昭王。昭王非常賢明,他繼承王位後,降尊屈貴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財物去招攬人才。昭王對郭隗說:『齊國乘著我國內亂而突然偷襲,攻破我國,我深知燕國國力貧弱,不能報仇雪恨。但是我希望能得到賢能之士和我共同治理國家,來洗刷先王的恥辱,這是我的願望啊。先生您看誰能和我共同治理國家,我願親自事奉他。』郭隗說:『我聽說古時候有一位君主,用千金購買千里馬,三年也不能得到。有一位清潔灑掃之人對君主說:'讓我幫您去找尋吧。」國君就派他去,三個月後,終於見得一匹千里馬,但是馬已經死了,就用五百金將馬骨買下,返回國都報告國君。
國君勃然大怒說:'我所求購的是活馬,哪裡用得著花費五百金買匹死馬。」灑掃之人回答說:'死馬都要用五百金買下來,何況是活馬呢?天下人一定認爲大王您是真心購買馬匹,千里馬也就不請自來了。」於是不到一年,就得到了兩匹千里馬。如今大王您誠心招納賢能之士,那麼就請從我開始吧。連我這樣的人都能受到大王的重用,何況是比我賢明的人呢?又豈會認爲千里爲遙而不肯來到燕國呢?』於是燕昭王爲郭隗修築房屋並拜爲老師。此事傳開後,樂毅從魏國前來,鄒衍從齊國前來,劇辛從趙國前來,賢能之士都爭先恐後地湧向燕國。燕昭王祭奠爲國犧牲的死者,慰問孤苦之人,與燕國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國百姓生活殷實富足,士兵生活安樂又輕死敢戰。於是就拜樂毅爲上將軍,與秦、楚、趙、魏、韓一起謀劃討伐齊國。樂毅的計策,是得助於賢能之士的功效啊。
楊垂 發表於 2025-5-15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三【雜事】所載唐且說秦救魏事,實爲戰國策士縱橫之術的典型範例。今就文本要義析論如下:

一、外交辭令的博弈智慧
唐且以九十高齡使秦,恰合【戰國策】"老人多智"的敘事傳統。其說秦之妙,在於以"秦魏爲與國"破題,暗扣【周禮】"盟約相守"之義。當冠蓋相望而秦不出兵時,唐且不直言求救,反以"請令兵先出"爲辭,此即【鬼谷子】"反應之術"——以退爲進,以守爲攻。考【戰國策·魏策】載此事,秦昭王以"寡人知魏之急"相詰,唐且則以"王未識魏之急"反客爲主,終使秦發兵,足見其深諳"說之樞機在順逆之間"(【文心雕龍·論說】)。

二、燕昭王築宮寓賢的深層意蘊
文本後段轉敘燕昭王"爲隗築宮"事,實爲劉向【新序】"以類相從"的編纂體例體現。郭隗"市馬骨"之喻,暗合【周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的感應之道。昭王築宮之舉,非徒崇其表,實爲【孟子】"故將大有爲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的實踐。此與【說苑·君道】載"堯設華表而諫鼓"互爲映照,皆明"尊賢者王"的治國真諦。

三、文本結構的微言大義
劉向將此二事並置,實有深意。前段展"辭說之效",後段明"招賢之本",二者共構"內修文德,外善辭令"的完整政治智慧。唐且之辯屬【春秋】"專對"之才,燕昭之舉則合【尚書】"賓於四門"之道。此種編排暗合【荀子·非相】"談說之術"與【韓詩外傳】"致士之道"的辯證關係,體現漢代經學家對先秦政治藝術的整合。

要之,此篇雖僅數百言,然辭約旨豐。唐且之辯得【儀禮】"辭無不腆"之精,昭王納賢具【禮記】"禮賢有節"之度。讀此可知戰國策士非徒逞口舌之利,實深植於周代禮制土壤;而聖主求賢,亦當如【詩經】"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所示,以誠心爲本。學者當於此等關節處體認先秦政治文化中"言"與"行"、"術"與"道"的深刻統一。
龍依 發表於 2025-7-10 04:32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三【雜事】所載唐且說秦救魏一事,實爲戰國策士縱橫之典範,亦見劉向編撰之微旨。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盟約之信與權變之道
秦魏盟國而秦不救,表面觀之似背信棄義,然實爲戰國常態。唐且以九十高齡請命說秦,正合【鬼谷子】"量權揣情"之要。其說辭雖未具載,然"約車而往"四字已暗藏機鋒——非以盟約責秦,必以利害動之。此即【韓非子·說難】所謂"知所說之心"的實踐。

二、隗宮之築與招賢之智
篇中並提燕昭王"爲隗築宮"事,形成鮮明對照。郭隗"市馬骨"之喻,實爲【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的具象化。劉向將此二事並列,暗喻治國需兼備應急之智(唐且)與長久之策(招賢),此正合【孟子·離婁】"急親賢之爲務"的治國要義。

三、文本結構與劉向筆法
"冠蓋相望"的排比與"王曰敬諾"的簡潔應答,形成強烈節奏對比。此種筆法承【戰國策】敘事傳統,而"詩解"體例更見劉向作爲經學家"以史證經"的編纂思想。將說客與招賢並置,實爲詮釋【論語·子路】"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的施政邏輯。

四、當代啟示
唐且之"擅辭"非徒口辯之巧,乃建立在對國際形勢的精準判斷上,此即【孫子兵法·九地】"踐墨隨敵"的運用。而燕昭王"築宮"之舉,則體現【荀子·君道】"尚賢使能"的治國原則。二者共同揭示了危機處理與制度建設並重的政治智慧。

要之,此篇雖簡,卻蘊含戰國政治智慧之精髓。劉向通過典型事例的並置,既保存了珍貴史料,更構建了"賢者自致"的價值體系,其編纂深意,值得今人細細體味。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8-23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雜事三】唐且說秦考論:兼議燕昭納賢之道

劉向【新序】卷三所載唐且說秦事,雖與【戰國策】文本略異,然其核心要義深具先秦策士智慧與政治哲學價值。此事不僅展現戰國時期的外交策略,更揭示了人才運用的精妙之道。

考唐且說秦之背景,乃秦魏盟國關係面臨考驗之時。齊楚聯兵攻魏,魏使『冠蓋相望』而秦救不出,此情境凸顯戰國盟約的脆弱性。九十餘歲唐且請命說秦,其本身即具象徵意義——耄耋老者猶爲國奔走,既顯危急存亡之態,亦暗合『老馬識途』之喻。

唐且說秦之辭雖未詳載於【新序】,然據【戰國策·魏策四】補益,其說理層次分明:先以『急人之困』責秦失信,再以『亡魏損秦』析利害,終以『義兵之效』動秦心。此種說辭藝術,深得【鬼谷子】『揣情摩意』之要,既持正理而立,又曉以切身利害,可謂仁智兼施。

尤爲值得注意的是,劉向將此與燕昭王『築宮求賢』事並列。燕昭爲郭隗築宮而師之,遂致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至、劇辛自趙來,成就『士爭湊燕』之局。此二事相映成趣:唐且以衰老之身而解國難,昭王以尊賢之禮而聚群英,共同詮釋『賢人自致』的深層機理——非惟君主求賢若渴,賢者自身更需具備『自致』之能與擔當。

唐且九十說秦,尤見人才價值不在年齒而在智略;昭王爲隗築宮,彰顯禮賢之道不在虛名而在誠意。二者共同構成先秦人才觀的雙重維度:既需上位者以誠招納,亦需在下者以能自顯。此中智慧,於今之人才建設仍具啟示意義。

【新序】以此二事連類,實寓深意:國家之興,不僅在得賢臣,更在形成賢者樂爲所用的機制與文化。唐且之『擅辭』與昭王之『築宮』,表面各異而其理相通,共證【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要義。此即劉向編纂【新序】『以著述當諫書』之微旨所在。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