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0|回覆: 2

[其他] 【商君書】卷6算地詩解1任地待役壹賞務農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22 20:0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君書】卷6算地詩解1任地待役壹賞務農
題文詩:
世主之患,兵不量力,治草萊者,不度其地.
地狹民眾,民勝其地;地廣民少,地勝其民.
民勝務開;地勝事徠.開則行倍.民過地則,
功寡兵少;地過民則,山澤財物,不爲足用.
夫棄天物,遂民淫者,主之務過,上下事之,
民眾兵弱,地大力小.爲國任地;山林什一,
藪澤什一,藪谷流水,居之什一,都邑蹊道,
居之什四,先王正律.爲國分田:小畝五百,
足待一役,此地不任.所謂任地,待役之律:
墾田,足食其民,都邑遂路,足處其民,
山林藪澤,谿足供利,藪澤堤防,足以畜水.
兵出糧給,而財有餘;兵休民作,而畜長足.
主地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實倉,兵爲鄰敵.
地大不墾,與無地同;民眾不用,與無民同.
爲國之數,務在墾草;用兵之道,務在壹賞.
私利外塞,民務屬農;屬農則朴,朴則畏令.
下禁私賞,民力摶敵,摶敵則勝.奚知其然?
民情朴則.生勞易力,輕死樂用,則兵力盡;
民情窮則,生知權利,畏罰易苦,則地力盡.
夫治國者,能盡地力,而致民死,名利交至.
原文
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萊者不度地。故有地狹而民眾者,民勝其地;地廣而民少者,地勝其民。民勝其地,務開;地勝其民者,事徠。  開,則行倍。民過地,則國功寡而兵力少;地過民,則山澤財物不爲用。夫棄天物、遂民淫者,世主之務過也,而上下事之,故民眾而兵弱,地大而力小。  故爲國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澤居什一,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故爲國分田數:小畝五百,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也;方土百里,出戰卒萬人者,數小也。此其墾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處其民,山林、藪澤、谿谷足以供其利,藪澤堤防足以畜。故兵出,糧給而財有餘;兵休,民作而畜長足。此所謂任地待役之律也。  今世主有地方數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實倉,而兵爲鄰敵,臣故爲世主患之。夫地大而不墾者,與無地同;民眾而不用者,與無民同。故爲國之數,務在墾草;用兵之道,務在壹賞。私利塞於外,則民務屬於農;屬於農,則朴;朴,則畏令。私賞禁於下,則民力摶於敵;摶於敵,則勝。奚以知其然也?夫民之情,朴則生勞而易力,窮則生知而權利。易力則輕死而樂用,權利則畏罰而易苦。易苦則地力盡,樂用則兵力盡。夫治國者,能盡地力而致民死者,名與利交至。
譯文1
一般國君犯的弊病是,用兵作戰時不衡量自己的兵力和能力,開墾荒地時不計算好土地。因此有的地方狹小而人口眾多,人口的數量超過了國家所擁有的土地;有的土地寬廣而人口少,土地面積超過人口數量。人口數量超過國家擁有的土地,就一定要開闢疆土;土地面積超過人口,就要想辦法招來人口開荒。
要開闢疆土,就要成倍地擴大軍隊的數量。可是人口超過了國家占有的土地,那麼國家取得的功績就少而且兵力不足;土地面積超過人口數量,那麼國家的山林,湖澤、財力、物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放棄自然資源,任民眾放蕩,遊手好閒,這是君主在事業上的過失,可是現在從君主到臣民都這麼做,因此,人口雖多而軍隊的實力卻很弱,土地雖廣而國家的實力卻很少。

    過去君主統治國家使用土地的比例是:山、森林占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水少而草木繁茂的湖泊沼澤占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山谷、河流占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城市、道路占國土面積的十分之四,這是前代帝王的正確規定。所以治理國家給民眾分配耕地使人數少於耕地數。每個農民分得五百畝,國家得到的稅收不足以養活一個士兵,這是因爲土地不足以完成這樣的任務。土地方圓百里,派出兵士一萬人,人數少於土地數。最好的辦法是,讓國家可耕種的土地足以養活那裡的民眾,山地、森林、湖泊、沼澤、山谷足夠供應民眾各種生活資料,湖泊、沼澤的堤壩足夠積蓄水源。因此,軍隊出征作戰,糧食的供應充足而財力有餘;軍隊休息時,民眾都從事農耕,而積存經常富足,這就叫利用土地備戰的規則。
    現在君主擁有方圓幾千里的土地,而糧食還不夠用來準備打仗,裝滿糧倉,可軍隊卻與鄰國爲敵,所以我爲君主擔憂這件事。土地廣大卻不去開墾,同沒有土地相同,關鍵在於開墾荒地;用兵的辦法關鍵在於實行統一的獎賞。堵塞民眾從耕戰之外獲得私利的途徑,那麼民眾就一定會歸屬到農耕上;民眾歸屬到農業上,就一定淳樸。民眾淳樸,就一定害怕法令。禁止臣子在下面私自搞獎賞。那麼民眾的力量就會凝聚在對敵國打仗上,如此就定能獲勝。根據什麼知道會這樣呢?那就是人之常情。民眾樸實,就會造就勤勞的品質而不吝惜自己的力氣,人貧窮了就會產生智謀而衡量個人得失。肯奉獻自己的力氣就會徇死效力,名和利便一齊得到了。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6-9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算地】治國要義析論

【算地】篇開宗明義指出世主之患在於"兵不量力,草萊不度",此乃先秦法家"審數立政"思想之核心。商鞅以"地-民"辯證關係爲綱,揭示治國當循"任地待役,壹賞務農"之道,其說可分三義闡發:

一、度地制邑:資源配置之衡
"地狹民眾則民勝其地,地廣民少則地勝其民"二句,實爲古代版"馬爾薩斯陷阱"之先聲。商鞅主張以動態平衡爲要:民勝其地時,"務開"以拓耕殖;地勝其民時,"事徠"以招徠人口。此與【管子·牧民】"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互爲表里,皆強調國土開發須與人口規模相協。其測算之精,可比【周禮·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溝封之"的井田規劃,體現法家"數術治國"的特質。

二、功兵之辨:國力生成之本
"民過地則功寡兵少,地過民則山澤不贍"之論,直指先秦列國競爭要害。商鞅見戰國兼併之勢,深知"耕戰"乃國力根基。【墾令】篇所謂"民不賤農則國安",與此處"壹賞務農"呼應,皆主張以制度驅使民力歸農。其"功寡兵少"之警,實暗合【孫子兵法】"地生度,度生量"的戰爭經濟學,將農業生產率與軍事潛力直接掛鉤。

三、徠民之術:制度激勵之要
"開則行倍"四字最見法家手段。商鞅不循儒家"制民恆產"的溫和路線,而以"利出一孔"(【靳令】)爲策:通過"徠民"政策調配人口,以"壹賞"集中資源於農戰。此說上承【尚書·禹貢】"任土作貢"的貢賦傳統,下啟秦漢"徙民實邊"之政,其制度設計之精密,恰如韓非所贊"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要之,【算地】篇以冷峻的功利主義筆法,剖解國家治理的底層邏輯。其說雖以"強國弱民"爲表(【弱民】),然內核仍是【開塞】篇"世事變而行道異"的實用理性。後世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正與此脈相承。讀此篇當知:先秦法家之"法",非徒律令條文,實爲一套基於精密計算的治國算法。

(全文798字)
姚待 發表於 2025-6-14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算地】治國要義發微

【算地】篇開宗明義,直指"世主之患"在於"兵不量力""草萊不度",此二患實爲治國之根本癥結。商君以"地—民"辯證關係爲綱,揭示強國之道在於把握三組核心矛盾:

一、地民相稱:經國之大體
"地狹民眾,民勝其地"與"地廣民少,地勝其民"構成二元對立。商君以"勝"字點睛,道出資源配比失衡之害:民過地則"功寡兵少",人力虛耗而無積聚;地過民則"山澤財物不爲用",資源閒置如無源之水。此論承【管子】"地非民不動,民非作力毋以致財"之旨,而更重量化平衡。

二、開徠相濟:強國之兩翼
"民勝務開,地勝事徠"八字,實爲動態調節之術。"開"非僅墾荒,更含【墾令】篇"利出一孔"之策,通過爵祿驅民務本;"徠"不單招徠,實爲【徠民】篇"利其田宅"之謀,以優惠政策吸引三晉之民。商鞅之智,在於將人口流動轉化爲國力增長點,此即"開則行倍"之深意。

三、賞戰相成:馭民之機樞
篇中"壹賞務農"之策,當與【賞刑】篇"利祿官爵摶出於兵"並觀。表面矛盾處,恰見法家精髓:農爲戰之本,戰爲農之極。務農者積粟,從戰者得爵,二者在"利出一孔"體系中形成閉環。如陶鴻慶【讀諸子札記】所言:"商君治術,盡在錯地權、壹民志二端。"

結語
【算地】之要,在建立"地—民—賞"三元耦合機制。其說雖刻,然秦孝公用之"傾鄰國而雄諸侯"(【戰國策】語),足證其理論之效。今人觀之,猶可見制度設計當如良醫用藥,必先診國情虛實,再施補瀉之術。商君此篇,誠爲古代政治經濟學之典範。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四日午時|(關公誕) 2025/7/18/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