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1|回覆: 2

[其他] 【列子】卷1天瑞詩解2易一無形情生萬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9 21: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1天瑞詩解2易一無形情生萬物
題文詩:
子列子曰:昔者聖人,陰陽,以統天地.
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天地?,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未見氣也;
太初,氣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
太素,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
故曰渾淪.渾淪,萬物混沌,而未相離.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無形埒,易變爲一,一變爲七,七變爲九.
九變者窮,復變爲一.一者元氣,形變之始.
清輕爲天,濁重爲地,沖和氣者,其則爲人;
天地含精,萬物化生.至易至宜,至宜情誼,
情生萬物,萬物有情,至情至義,至義至一,
至一至正,神清氣正,至神自化,化化不已,
生生不息,至情至精,至精至誠,誠通天人.
【原文】2
  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爲一,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窮也,乃復變而爲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氣者爲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譯文】2列子說:『過去聖人憑藉陰陽二氣來統御天地萬物。有形的事物是從無形的事物產生出來的,那麼有形的天地萬物是從哪裡產生的呢?所以說:天地萬物的產生過程有大易階段,有太初階段,有太始階段,有太素階段。所謂太易,是指沒有出現元氣時的狀態;所謂太初,是指元氣開始出現時的狀態;所謂大始,是指形狀開始出現時的狀態;所謂太素,是指質量開始出現時的狀態。元氣、形狀、質量具備但卻沒有分離開來,所以叫做渾淪。所謂渾淪,說的是萬物渾然一片而沒有分離開來的狀態。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摸它摸不著,所以叫做簡易。易沒有形狀,易變化而成爲一,一變化而成爲七,七變化而成爲九。九是變化的終極,於是反過來又變化而成爲一。一是形狀變化的開始,清輕之氣上浮成爲天,濁重之氣下沉成爲地,中和之氣便成爲人,所以天地蘊含著精華,萬物由此變化而生。』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5-26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章闡微:論太易四相與情生萬物之旨

【列子·天瑞】篇所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相說,實爲先秦道家宇宙生成論之精微表述。子列子曰"有形者生於無形",此語直指道體本原,可與【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相發明。今就經義分三重析之:

一、太易四相之階次
"太易未見氣"者,乃絕對虛無之態,相當於【周易】"無極而太極"前之混沌;"太初氣之始"則元氣萌動,猶【淮南子】所謂"虛霩生宇宙";"太始形之始"肇分天地輪廓,類【易緯】"渾沌有形"之說;"太素質之始"則物質具象,如【黃帝內經】言"清陽爲天,濁陰爲地"。此四階段非時間序列,實爲邏輯推演,張湛注謂"此明物之自微至著變化相因",可謂的論。

二、情爲化機之要義
文中"因陰陽以統天地"者,非僅言氣化流行,更暗含"情"爲動力因。【列子】他篇屢言"情合於道",此"情"非俗世情感,乃指本體之能動性。錢鍾書【管錐編】指此"情"近於亞里斯多德"動力因",蓋太易雖無形質,然含生生之情,故能次第顯發爲萬象。郭象注【莊】所謂"獨化於玄冥之境",正可與此參證。

三、道器不二之旨歸
"有生於無"非謂虛無創生實有,乃揭示本體與現象之相即關係。如僧肇【不真空論】云:"夫至虛無生者,蓋是般若玄鑒之妙趣,有物之宗極者也。"太易之"無"即蘊含萬有之潛能,猶【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謂。宋儒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實承此脈,然列子之說更強調"情"之能動義,此其特色。

要之,【天瑞】此章以四相說勾勒宇宙生成,其精義在"無形生有形"與"情爲化機"二端。學者當知:太易之虛無非頑空,乃具生生之情;萬物之顯現非幻有,實爲道體之流行。此中深意,與【繫辭】"陰陽不測之謂神"、【中庸】"誠者物之終始"諸說互通,共成中國哲學之玄樞。

(全文798字)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7-21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宇宙生成論詮析

【列子·天瑞篇】所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階段論,實爲先秦道家對宇宙本體論最具系統性的表述。今就經文要義分疏如下:

一、形上本體之遞嬗
「太易未見氣」乃絕對虛無之境,超越【老子】「有生於無」的命題,直指未分化之終極本原。此階段連「氣」的潛在性亦未顯現,較【周易】「太極」更近本源。太初「氣之始」則進入本體顯發之臨界,猶【淮南子】所謂「虛霩生宇宙」,氣之精微未形,然生化動能已蘊。

二、情爲萬物之機
「因陰陽以統天地」非僅言宇宙結構,更暗藏「情」爲動力因的深意。【列子】他篇屢言「情合於物」,此處「無形生有形」實以情爲中介。張湛注「神之所運謂之情」,正契此旨——太素「質之始」非機械物質化,乃情識與形質交互作用的肇端。

三、與諸家學說互鑒
1. 較【易傳】「易有太極」說,列子將生成鏈條向上延伸,補足「太極之前」的形上推演
2. 與【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呼應,但更強調階段性的質變飛躍
3. 「形生於無形」說直接影響【周易乾鑿度】三易說,爲漢代緯書宇宙論先聲

四、現代詮釋啟示
此四階段論可對應:
太易→量子真空漲落(量子場基態)
太初→對稱性破缺(基本力分化)
太始→基本粒子形成
太素→原子分子締結

然需注意,列子本旨非實證科學推演,乃通過本體論建構,揭示「情識」在宇宙生成中的能動作用。其價值正在於超越具象,直指心物互涉的哲學真諦。

要之,【天瑞篇】此章以精微的邏輯推演,完成從絕對無到現象有的哲學論證,爲理解道家「生生」思想提供關鍵鎖鑰。後世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之說,實由此蛻化而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