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0|回覆: 2

[其他] 賈誼【新書】卷50大政(下)詩解4明君任賢能言能行謂實君者道之所出吏也理之所出居無據必蹶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3 18:0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新書】卷50大政(下)詩解4明君任賢能言能行謂實君者道之所出吏也理之所出居無據必蹶
題文詩:窺之治政,在諸侯之,與士大夫,察之,
在其與徒.君必擇臣,而臣,擇其所與.
故察明者,賢乎人辭,不出於室,而無不見.
察明能,乘人不出,其官而無,所不入也.
故王者,居於中國,不出其國,而明天下,
之政何也?賢人之辭,不離其位,境內親之,
者謂之人,爲之行之.愛人之道,言之者,
謂之其府;愛人之道,故行之者,謂之其禮.
忠諸侯者,故無以易,敬士也;忠君子者,
無易愛民.諸侯不得,士則不能,興矣君子,
不得民則,不能稱矣.士能言道,而弗能行,
者謂之器,能行道而,弗能言者,謂之用,
能言能行,者謂實.君子訊其,器任其用,
乘其實而,興矣嗚呼,人耳人耳!諸侯者也,
即位享國,社稷血食,而政有命,國無君也;
官有政長,民有所屬,而政有命,國無吏也;
官駕百乘,食食千人,政有命國,無人何也?
之爲,言也考也.故君也者,道之所出.
賢人不舉,而不肖人,不去,君無道也,
故政謂此,國無君也.吏之爲言,言必有理.
故吏也者,理之所出,上爲非而,不敢,
下爲善而,不知勸勉,此吏無理,故政謂此,
國無吏也.官駕百乘,食食千人,近側者不,
足以問諫,而由朝假,不足考度,故政謂此,
國無人也.嗚呼悲哉!君者群也,無人誰據?
無據必蹶,政謂此國,素亡也.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原文】
窺之治政在諸侯、大夫、士,察之理,在其與徒。君必擇其臣,而臣必擇其所與。故察明者,賢乎人之辭,不出於室而無不見也。察明者乘人,不出其官,而無所不入也。故王者居於中國,不出其國,而明於天下之政,何也?則賢人之辭也,不離其位,而境內親之者,謂之人爲之行之也。故愛人之道,言之者謂之其府;故愛人之道,行之者謂之其禮。故忠諸侯者,無以易敬士也;忠君子者,無以易愛民也。諸侯不得士,則不能興矣;故君子不得民;則不能稱矣。故士能言道而弗能行者謂之器,能行道而弗能言者謂之用,能言之能行之者謂之實。故君子訊其器,任其用,乘其實,而治安興矣。嗚呼,人耳人耳!諸侯即位享國,社稷血食,而政有命國無君也;官有政長,而民有所屬,而政有命國無吏也;官駕百乘,而食食千人,政有命國無人也。何也?君之爲言也,考也。故君也者,道之所出也。賢人不舉,而不肖人不去,此君無道也,故政謂此國無君也。吏之爲言,理也。故吏也者,理之所出也,上爲非而不敢諫,下爲善而不知勸,此吏無理也,故政謂此國無吏也。官駕百乘,而食食千人,近側者不足以問諫,而由朝假不足以考度,故政謂此國無人也。嗚呼,悲哉!君者,群也,無人誰據?無據必蹶,政謂此國素亡也。
【注釋】
論語】卷2爲政2·10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過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隱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真衣 發表於 2025-3-29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書·大政下】詮義:明君任賢之道與爲政之本

賈生論政,首重君道吏治。其言"君者道之所出,吏者理之所出",實爲政本之要義。君若無道,則國雖具君位而實無君;吏若失理,則官雖列職司而實無吏。此中深意,當細究之。

一、明君之要:任賢使能
"王者居於中國,明天下之政"者,非謂君必躬親萬事,而在善擇賢臣。賢者"辭不離其位"而能達治道,"境內親之"方能行實政。賈生分士爲三等:"能言道而弗能行謂之器,能行道而弗能言謂之用,能言能行謂之實"。明君當"訊其器、任其用、乘其實",此三代用人之法也。

二、爲吏之本:理在愛民
吏之職責,在於"理之所出"。諸侯不得士則不興,君子不得民則不稱。所謂"愛人之道",言則爲府(政令之藏),行則爲禮(實踐之儀)。若官吏徒具形式而"政有命",實與無吏同。賈生痛呼"人耳人耳",正警醒爲政者當以民爲本。

三、居位之戒:無據必蹶
"居無據必蹶"一語,可作全書樞要。君無賢臣則道孤,吏失民心則理絕。觀"社稷血食而政命不行"者,皆因背離"道-理"相生之義。故治國之道,不在法度繁密,而在君守道、吏明理、士務實,三者相濟,則政通人和。

要之,賈生此篇非空言義理,實爲漢初政弊痛下針砭。其以"器用實"三品論士,以"道理"二元析政,皆承荀子"隆禮重法"而開董子"天人三策"之先聲,誠爲漢代政論之圭臬。
國學萌 發表於 2025-6-2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書·大政】治國要義疏證
賈生【大政】篇所言"明君任賢能言能行謂實"之論,實爲漢代政治哲學之精粹。今就文本要義,分疏如次:

一、君臣相擇之道
"君必擇臣,而臣必擇其所與"二句,深得【周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旨。管子云:"明主之擇賢人也,言勇者試之以軍,言智者試之以官",賈生此論正與之相發明。所謂"擇其所與",非獨指僚屬之選,實含【論語】"無友不如己者"之深意。戰國楚簡【語叢】有"臣擇君而事之,鳥擇木而棲之"的記載,可見此觀念淵源有自。

二、察明之君的執政境界
"察明者賢乎人辭不出於室,而無不見"數語,暗合【韓非子·主道】"寂乎其無位而處,謬乎莫得其所"的君道觀。此中"不出室而見"之喻,實本【老子】"不出戶知天下"的體認之道。賈生將道家認識論轉化爲政治實踐論,謂賢明之君當如【呂氏春秋】所言"執一而應萬",通過制度設計("乘人不出其官")實現"無所不入"的治理效果。

三、道、理與吏治關係
"君者道之所出,吏也理之所出"的表述,構建起"道-理-術"的三層治理體系。此說遠承【荀子】"君者,民之原也"的統緒,近取陸賈【新語】"道因權而立"的思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居無據必蹶"的警示,與【春秋繁露】"君不名惡,臣不名善"的爲政禁忌說互爲表里,揭示權力失據的必然傾覆。

要之,此段文字雖簡,然涵攝儒道法三家精義。其論君臣互動機制,較之董仲舒"君爲臣綱"說更具辯證性;言治理效能,比【淮南子】"主術訓"更重實操。賈生以"能言能行謂實"爲衡量標準,實開漢代"經世致用"學風之先聲。後世王符【潛夫論】"明君之治,務在知賢"諸論,皆可視爲對此篇思想的延伸發展。

(全文計789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