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8|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8外篇(下)詩解7景公問有臣有兄弟而彊足恃乎晏子對不足恃8景公游牛山少樂請晏子一願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2 08: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8外篇(下)詩解7景公問有臣有兄弟而彊足恃乎晏子對不足恃8景公游牛山少樂請晏子一願題文詩:
景公問曰:有臣而彊,足以恃乎?晏子對曰:
不足恃也.又問曰有:兄弟而彊,足以恃乎?
曰不足恃.公忿然曰:吾有恃乎?晏子對曰:
有臣而強,無甚如湯;有兄弟強,無甚如桀.
湯弒其君,桀亡其兄,豈以人以,爲足恃哉,
可以無亡!至強自強,自強不息.君主臣輔,
國無二主,獨立自主,用賢去奸.景公游於,
牛山少樂,景公曰請,晏子一願.晏子曰否,
嬰何願也?公曰一願.對曰臣願,有君見畏,
有妻見歸,有子可遺.公曰善乎!晏子之願;
再之一願.對曰臣願,有君而明,有妻而材,
其家不貧,有良鄰也;有君而明,日順嬰行;
有妻而材,使嬰不忘;不貧不慍,朋友所居;
有良鄰則,日見君子:嬰之願也.公曰善乎!
晏子之願.晏子對曰:臣願有君,而可輔之,
有妻可去,有子可怒.公曰善乎!晏子之願.
【原文】
景公問有臣有兄弟而強足恃乎晏子對不足恃第七〔1〕

  晏公問晏子曰:『有臣而強,足恃乎?』晏子對曰:『不足恃。』『有兄弟而強,足恃乎?』晏子對曰:『不足恃。』公忿然作色曰:『吾今有恃乎?』晏子對曰:『有臣而強,無甚如湯;有兄弟而強,無甚如桀。湯有弒其君,桀有亡其兄〔2〕,豈以人爲足恃哉,可以無亡也〔3〕!』
【注釋】
  〔1〕 盧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與景公問臣並兄弟之強而晏子對以湯桀,無以垂訓,故著於此篇。』」◎俞樾云:「此『與』字似不當有,寫者依他章增之,而不知其非。」◎劉師培云:「黃本此下七章均挩。」◎則虞案:楊本亦無此章。

  〔2〕 文廷式云:「二『有』字涉上文而衍。」

  〔3〕 孫星衍云:「『強』、『湯』、『兄』、『亡』爲韻。此章及下六章,俗本刪去。」◎于鬯云:「玩『可以無亡』句,則『豈』上當有闕文。」◎蘇輿云:「拾補云:『吳本此章缺,此與下六章,元刻本、沈啟南、吳懷保本皆有。』」

【原文】
景公游牛山少樂請晏子一願第八〔1〕

  景公游於牛山,少樂,公曰:『請晏子一願。』晏子對曰:『不〔2〕,嬰何願?』公曰:『晏子一願〔3〕。』對曰:『臣願有君而見畏〔4〕,有妻而見歸,有子而可遺〔5〕。』公曰:『善乎!晏子之願〔6〕;載一願〔7〕。』晏子對曰:『臣願有君而明,有妻而材,家不貧,有良鄰。有君而明,日順嬰之行;有妻而材,則使嬰不忘;家不貧,則不慍朋友所識;有良鄰,則日見君子〔8〕:嬰之願也。』公曰:『善乎!晏子之願也。』晏子對曰〔9〕:『臣願有君而可輔,有妻而可去,有子而可怒〔10〕。』公曰:『善乎!晏子之願也。』
【注釋】

  〔1〕 盧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載晏子之願如此,無以垂訓,故著於此篇。』」
  〔2〕 孫星衍云:「『不』,讀如『否』。」
  〔3〕 則虞案:元刻本「一」字空一格。
  〔4〕 蘇時學云:「『畏』,猶『敬』也。」
  〔5〕 孫星衍云:「『畏』、『歸』、『遺』爲韻。」
  〔6〕 蘇輿云:「『願』下當有『也』字,與下文同一例。」◎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誤作「善晏乎子」。
  〔7〕 蘇時學云:「『載』、『再』古通用。」◎於省吾云:「按『載』應讀作『再』,上云『請晏子一願』,此景公又請晏子之一願,故云再一願也。孟子滕文公『自葛載』,注『「載」一說當作「再」字』,詩小戎『載寢載興』,文選曹植應詔詩引作『再寢再興』,是其證也。」
  〔8〕 文廷式云:「此節皆有韻之文,此二句『友』、『子』爲韻,『所識』二字疑衍文,或『識』字系『居』字之誤。」◎則虞案:文選陸雲答張然詩注引:「願有良鄰,則見君子也。」
  〔9〕 于鬯云:「例上文,『晏子』上當有『載一願』三字。」◎劉師培說同,並云:「蓋公有斯問,晏子乃更以所願對也。」
  〔10〕孫星衍云:「『輔』、『去』、『怒』爲韻。」◎蘇時學云:『案妻至於去,子至於怒,似無可願,『可』之雲者,極言其順乎我也。」
許舍昀 發表於 2025-7-18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外篇下卷七、八章疏解

(一)"不足恃"章義理闡微
景公連發二問,皆以"強"爲恃,晏子斬釘截鐵"不足恃"三字,實含深意。考湯武以臣弒君,夏桀以弟亡兄,皆恃強力而終致傾覆。晏子舉此極端之例,非爲史實辯證,乃欲破景公"強力依賴"之執。其言外之意,在揭示治國根本非繫於外在強力,而當求諸內在德性。王夫之【讀通鑑論】有云:"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正與此章互爲表里。

細味"可以無亡"四字,實含雙重警示:一則明指君臣兄弟不可恃強力而悖倫理,二則暗喻唯有修德方可免於敗亡。晏子對答之妙,在於將"湯桀"這對立典型並置,形成強烈反差,使景公自悟其非。此種"舉重以明輕"的論辯術,與【孟子】"聞誅一夫紂矣"之說異曲同工。

(二)"牛山三願"的倫理維度
牛山對話展現晏子立身處世的三重境界:首願"君畏妻歸子遺",乃人倫基本;次願"君明妻材鄰善",進於道德完善;末願"君可輔妻可去子可怒",已達超然之境。三願層層遞進,暗合【大學】修身齊家之旨。

尤可注意者,晏子將"君明"置於首位,與首章"不足恃"形成呼應。其謂"日順嬰行",非謂阿諛順從,實指君臣以道相合。此與【荀子·臣道】"從道不從君"之說相通。至若"妻可去"之語,非薄情也,乃【禮記·內則】"夫婦以義合"的實踐體現。

(三)文本考據補正
1. 第七章"有"字衍文問題,文廷式說可從。觀【呂氏春秋·慎大覽】載桀囚湯事,與"亡其兄"記載相類,疑此處"桀"或爲"象"之誤(舜弟象屢害兄事),然無確證,姑存疑。
2. 第八章"不"字當從王念孫說,讀爲"否",爲應對之辭。"載一願"之"載",俞樾釋爲"再"字之假借,於義爲長。

(四)治國啟示
兩章雖獨立成篇,然內在理路貫通。前章破"強力依賴"之妄,後章立"德性修養"之本。晏子之答,處處針對景公之失:彼好遊獵則導以人倫,彼恃武力則戒以湯桀。這種"因病發藥"的勸諫藝術,正是【晏子春秋】的精華所在。其說雖簡,然"可以無亡"四字,已道盡【周易】"自強不息"、【尚書】"恃德不恃險"的千古治道。

(全篇計789字)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7-19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外篇下卷七、八章義理闡微

【臣強不足恃章】
景公問政,首章所論「臣強」「兄弟強」是否足恃,晏子以「不足恃」三字立論,實含深意。考其答辭,舉商湯弒君、夏桀亡兄二事爲證,非徒述史,實揭「外恃必危」之旨。湯爲聖王而猶行弒逆,桀據天下終失手足,足見權勢之不可依憑。晏子所謂「可以無亡」者,非謂恃人可免禍,恰是警示景公:若專恃外力,則亡無日矣!此與【老子】「柔弱勝剛強」、【周易】「自強不息」之理暗合。蓋治國之道,當以修德爲本,任賢爲用,若徒恃臣屬之強、兄弟之力,終如沙上築塔。元刻本特注此章「無以垂訓」而存之,正見編者深意——非爲彰湯桀之過,實欲明「內修勝外求」之要義。

【牛山三願章】
牛山一游,景公索願,晏子三對,層層遞進,盡顯儒家「正己化人」之旨。初願「君畏、妻歸、子遺」,乃人倫常道;次願「君明、妻材、鄰賢」,已臻治平之思;末願「君可輔、妻可去、子可怒」,尤見大臣風骨。三願由家及國,由常及變,暗合【大學】修身齊家之序。其言「妻可去」非薄情,乃明「義重於情」;「子可怒」非寡恩,實謂「教嚴於慈」。景公連嘆「善乎」,恰證晏子之願非私慾,皆關君臣大義。吳懷保本特存此章,蓋因其以瑣語寓大道,較之直陳治術更耐尋味。

【綜論】
此二章一破「外恃」之妄,一立「內修」之標,相反相成。前章以史爲鑒,冷峻凌厲;後章借願明志,溫厚深婉。晏子之對,皆不離「君道當正」四字:君正則不假外求,臣強自爲所用;君明則家國可安,三願無非一理。蘇輿謂元刻諸本獨存此篇有深意,信然!學者當知,晏子之學非徒機辯,實通孔孟「仁政」、老莊「無爲」之奧,觀此二章,足窺其全豹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