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3|回覆: 0

[儒家文化] [論語心得] 1.9 現代人爲何容易思想西化,爲人不仁?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7 23: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學而篇】第九章: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說呢?
曾子說,慎重地給父母送終,盡心盡力地舉辦喪禮;追思多代以前的遠祖,虔(音前,恭敬義)誠恭敬地祭拜。這樣,人民的品德就會日益忠厚了。
論語新解·學而篇】曾子說:『對死亡者的送終之禮能謹慎,對死亡已久者能不斷追思,這樣能使社會風俗道德日趨於篤厚。』
論語譯註·學而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歸於忠厚老實了。』

中心思想
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人民的品德要忠厚,就必須要做到慎終追遠。

理解思路
爲什麼必須慎終追遠,才能讓民德歸厚呢?
如果一個社會的人,對於父母的死亡,只是習慣用簡單的焚化或丟棄的方式,來處理父母的遺體和喪事;對於祖先,也總習慣於遺忘,即使跪在案前,也心不在焉。那麼,這個社會的人,對於孝悌,就無法領悟其中要義,也就失去爲仁的根本。

思維啟發
那麼這一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要建立好家風,要培養子孫忠厚的品德,就必須從慎終追遠做起,時常祭拜祖先;
其次,品德注重實踐。普通人在沒有機會學習禮義的情況下,側重禮儀的實踐,才能讓他深切地體悟孝悌的意義,養成忠厚的品德。

詞語注釋
慎終,鄭玄的註:『老死曰終。』可見這『終』字是指父母的死亡,慎終的內容,劉寶楠【論語正義】引【檀弓】曾子的話是指附身裝殮,附棺埋葬的事必誠必信,不要有後悔。
追遠具體地說是指『祭祀盡其敬』,兩者譯文都只就字面譯出。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鄭豐 發表於 2025-5-27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終追遠與當代文化認同危機芻議】

曾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之訓,實爲華夏文明延續三千年的文化密碼。今人所謂"思想西化""爲人不仁"之困,恰是此密碼斷裂之症候。試析其理:

一、禮制背後的文明邏輯
"慎終"非僅喪儀之謹,乃生死觀之具象。【禮記·祭統】云"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此三維時空構建了完整的倫理場域。今人以火化簡葬爲"科學",卻未察其中消解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倫理載體。程頤所謂"冠婚喪祭,禮之大者"(【二程遺書】),正是通過儀式實踐完成道德內化。

二、祭祀記憶的共同體維繫
"追遠"實爲文化基因的周期性激活。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天下情懷,正源自對共同先祖的體認。現代人譜系記憶斷裂,遂使個體淪爲文化浮萍。觀商周青銅器之饕餮紋,實爲"鑄鼎象物"的集體記憶工程,與今日博物館"文物保護"有本質差異——前者是活態傳承,後者是標本陳列。

三、現代性困境的破解之道
1. 儀式重構:當以"敬"代"迷",如朱子【家禮】因時損益之法,在公祭軒轅黃帝等儀式中注入現代詮釋
2. 記憶工程:借鑑"口述史"方法建立家族記憶庫,使【世本】傳統數位化重生
3. 教育轉化:將祠堂功能轉化爲文化傳習所,如王陽明【訓蒙大意】"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

錢穆先生曾警示:"一民族對其已往歷史無所知,此必爲無文化之民族。"當代所謂"西化"現象,本質是文化主體性的失位。然【周易·繫辭】"窮則變,變則通"之理,恰提示我們:在DNA檢測盛行的今天,何嘗不能以科學精神重詮"慎終追遠"?關鍵在把握"祭如在"的精神內核(【論語·八佾】),使古老智慧獲得當代生命。

要之,重建"民德歸厚"之徑,不在復古形式,而在激活"敬天法祖"的文明基因,使個體重獲文化坐標。如此,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持守華夏文明的主體性。
+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7-29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慎終追遠"的現代性困境與文化救贖】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此二事實爲中華文明之人文根基。今觀西風東漸之際,民德澆薄現象,確與"慎終追遠"傳統之式微有深刻關聯。

一、禮制崩壞與道德失序
【禮記·祭統】云"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喪祭之禮實爲儒家"仁"道之實踐載體。鄭玄注"慎終"特重"附身附棺必誠必信",此中蘊含的"事死如事生"精神,正是對生命尊嚴的終極守護。今人簡喪薄葬,非僅儀式之省,實乃斬斷與先民的精神臍帶。程樹德【論語集釋】引朱子言"民德歸厚,謂下民化之,其德亦歸於厚",可見喪祭之誠實爲道德教化之樞機。

二、歷史斷裂與身份焦慮
章太炎【國故論衡】指出"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祖先祭祀實爲文化認同之基石。現代人"數典忘祖"之病,表面是記憶斷層,實則是存在根基的動搖。王陽明【傳習錄】載"孝子祭祖先,如見先人之飲食",這種"祭神如神在"的臨在感,正是培育忠厚品格的沃土。當祭祀淪爲形式,孝道便失其"仁之本"(【論語·學而】有子語)的地位。

三、現代性困境的破解之道
康有爲【論語注】強調"追遠者,立家廟而世祀之",此制雖難復舊觀,然其精神可創新承。建議:
1. 建立"家庭記憶工程",以影像、譜牒等現代方式延續追遠傳統
2. 重構喪禮核心價值,重在"慎終"而非儀式奢簡
3. 將清明祭掃轉化爲生命教育契機

【白虎通德論】云"祭之爲言際也",喪祭本質是古今對話的聖域。今日重建"民德歸厚"之途,不在復古形式,而在喚醒對生命連續性的敬畏。唯有重新接通這條"慎終追遠"的精神血脈,方能在現代性浪潮中護持華夏文明之根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