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9|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34辨興亡詩解1周立弘仁秦行詐道務積於人非盈倉庫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8 17: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4辨興亡詩解1弘仁秦行詐道務盈倉庫
題文詩:
貞觀初年,太宗從容,謂侍臣曰:周武平紂,
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
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相懸?尚書右仆,
射蕭瑀曰:紂爲無道,天下苦之,八百諸侯,
不期而會.周室,六國無罪,始皇也,
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
太宗曰否,周既克殷,務弘仁義;秦既得志,
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
祚之修短,意在茲乎!貞觀二年,太宗謂,
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大旱,
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不許賑給,
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
末年,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
恃此富饒,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
亦此之由.凡理國者,,於人不在,
盈其倉庫.古人: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儲蓄之!
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者也;如其不肖,
多積倉庫,徒益奢侈,危亡之本.民者國本,
藏富於民,治國有常,利民爲本,本立道生.
【原文】

貞觀初,太宗從容謂侍臣曰:『周武平紂之亂,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之相懸也?』尚書右僕射蕭瑀進曰:『紂爲無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務弘仁義;秦既得志,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茲乎!』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從容地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周武王平定了商紂王之亂,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併了六國。他們取得天下沒有什麼不同,爲什麼國運長短如此懸殊呢?』尚書右僕射蕭瑀回答說:『商紂王暴虐無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諸侯不約而同地來與周武王會師,討伐紂王。周朝雖然衰微,六國無罪,秦國完全是倚仗智詐暴力,像蠶吃桑葉一樣,逐漸吞併諸侯的。雖然同是平定天下,人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卻不一樣。』太宗說:『這樣的說法不對,周滅殷以後,努力推行仁義;秦國達到目的以後,卻一味地施行欺詐和暴力,它們不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別,而且守護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國運之所以有長有短,道理大概就在這裡吧!』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譯文】
貞觀二年(628),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隋朝開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飢挨餓。當時國家糧倉貯存甚豐,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糧食拯濟災民,下令讓老百姓自己想辦法。隋文帝不愛惜百姓卻吝惜糧食,到了隋朝末年,糧倉貯存的糧食,足夠五、六十年之需。隋煬帝繼承父業,依仗國家富庶,所以揮霍無度,極盡奢侈之能事,終於國破家亡。對於國君,首要的任務在於含養民生,不在於充實糧倉。古人說:'老百姓不富足,國君又怎麼能夠富足呢?」只要倉庫的貯備足以對付災年,再多貯存糧食又有什麼用呢?國君的後代如果賢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 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糧食滿倉,也只是助長他奢侈浪費的習 氣而已,這是國家危亡的原因。』
崔泓 發表於 2025-7-12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辨興亡】治國之道探微

【貞觀政要】卷三十四【辨興亡】一章,以周秦興衰爲鑒,闡發『務積於人,非盈倉庫』之治國至理。貞觀初年,太宗與侍臣論及周武、秦皇得天下之異同,實爲探究政權長治久安之根本。今試析其義,以明王道得失。

一、周弘仁德,秦尚詐力
周武王克殷,以『弔民伐罪』爲幟,承天命而恤民生。【尚書】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周室封建諸侯、制禮作樂,皆以『弘仁』爲核。其祚運八百載,非僥倖所致,乃德化浸潤之效。反觀秦並六國,雖憑法家權謀、兵戈之利一統天下,然『以詐力取之,以暴虐守之』(賈誼【過秦論】),苛政峻法、疲民逞欲,故二世而亡。太宗所謂『祚運長短若此相懸』,正點明政權合法性與民心向背之關聯。

二、積德於民,勝於充府庫
『務積於人,非盈倉庫』一語,直指治國本質。【論語】載孔子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更申『仁政必自經界始』。周制井田、漢初休養,皆以民生爲務;秦皇卻『內興功作,外攘夷狄』(【史記】),竭天下之力以奉一己之欲。貞觀群臣深諳此理,故魏徵屢諫『君舟民水』,強調『藏富於民』方爲社稷之基。此與【大學】『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一脈相承。

三、貞觀之治的實踐回應
太宗之問,實爲貞觀施政張本。觀其均田制、租庸調法,輕徭薄賦;納諫如流,以『仁義』爲綱,皆是對周秦之辨的踐履。房玄齡曾言:『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爲盜。』此正呼應『積於人』之旨。貞觀盛世,非僅賴倉廩充實,更因『以天下之心爲心』(【帝范】),故能成三代以降之治世典範。

結語:興亡之道,繫於民心
周秦之異,非關天命,而在人事。太宗以史爲鏡,明乎『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禮記】)之理。今人讀【辨興亡】,當思『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之訓。治國者若徒務權術、罔顧生民,縱有金城湯池,終難逃『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周期。貞觀之智,千古可鑑。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貞觀政要】文本,結合儒家經典與史論,闡發周秦興亡之異同,並鉤沉貞觀君臣之反思,以彰『民本』思想爲治國樞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卯時| 2025/7/1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