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4|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5納諫詩解1善善能用惡惡能去儉約薄賦慎終如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9 15:0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5納諫詩解1善善能用惡惡能去儉約薄賦慎終
題文詩:
貞觀初年,唐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宴語,
有美人侍,本廬江王,瑗之姬,瑗敗籍沒,
入宮太宗,指示珪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
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珪避席,
曰陛下以,廬江取之,爲是爲非?太宗:
安有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
珪對曰臣,聞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國問,
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以其善善,
而惡惡也.桓公:若子之言,乃賢君也,
何至於亡?父老曰否;郭君善善,而不能用,
惡惡而,不能去之,所以亡也;今此婦人,
尚在左右,臣竊以爲,聖心是之;陛下若以,
爲非所謂,知惡不去.太宗大悅,稱爲至善,
遽令美人,還其親族.貞觀四年,太宗詔發,
卒修洛陽,之乾元殿,以備巡狩.給事中之,
張玄素,諫曰陛下,智周萬物,囊括四海,
令之所行,何注不應?志之所欲,何事不從?
微臣竊思,秦始皇之,爲君也藉,周室之餘,
因六國盛,將貽萬葉;及子而亡,諒由逞嗜,
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力勝,
神祇不可,以親恃惟,當弘儉約,賦斂,
慎終,可以永固.戰戰兢兢,始終不渝.
【原文】
貞觀初,太宗與黃門侍郎①王珪宴語②,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③瑗之姬也,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珪曰:『廬江 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 取之爲是邪,爲非邪?』太宗曰:『安有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珪對曰:『臣聞於【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國,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婦人尚在左右,臣竊以爲聖心是之。陛下若以爲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大悅,稱爲至善,遽令以美人還其親族。【注釋】
①黃門侍郎:官名。唐、宋時,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負責審查詔命,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成爲中央政權機關的一部分。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諫議大夫、起居侍郎等官。
②宴語:一邊飲宴,一邊談話。
③廬江王:姓李,名瑗(yuàn),太祖曾孫。武德末,爲幽州都督,右領軍。王君廓曾誘李瑗謀反,敗露後李瑗被殺。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在宴會上交談,當時有個美人在旁邊侍候。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敗事後,被籍沒入宮。太宗指著她對王珪說:『廬江 王荒淫無道,殺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爲己有。暴虐到極點,怎會不滅亡呢?』王離座說:『陛下認爲廬江 王奪取她是對了呢,還是不對?』太宗說:『哪有殺人而奪取其妻的道理,你卻問我對不對,這是什麼意思?』王回答說:『我見到【管子】書里說:齊桓公到了郭國,問那裡的父老:'郭國爲什麼會滅亡?」父老說:'因爲郭君喜歡好人而厭惡壞人。」齊桓公說:'照你所說,他是個賢君啊,怎會滅亡呢?」父老說:'不是這樣,郭君喜歡好人卻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不能摒棄,所以滅亡。」如今這個婦人還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測陛下的心意認爲這樣做是對的,陛下如果認爲不對,那就是所謂知道邪惡而不能摒棄了。』太宗聽罷大爲欣喜,誇他講得好極了,馬上命令把這個美人送還給她的親族。

【原文】

貞觀四年,詔發卒修洛陽之乾元殿①以備巡狩②。給事中張玄素③上書諫曰:陛下智周萬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注不應?志之所欲,何事不從?微臣竊思秦始皇之爲君也,藉周室之餘,因六國之盛,將貽之萬葉。及其子而亡,諒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勝,神祇④不可以親恃。惟當弘儉約,薄賦斂,慎終始,可以永固。【注釋】

①乾元殿:原爲隋所建的一座大殿。

②巡狩:古時皇帝視察諸侯所守的地方。

③張玄素:蒲州(今山西)人。曾在隋做景城縣戶曹,竇建德攻陷景城後要殺他,百姓呼救,後得釋放。貞觀初,爲太子詹事,後遷右庶子。
給事中給事中,秦始置,爲加官,位次中常侍,無定員。所加之官或爲大夫、博士或議郎,御史大夫、三公、將軍、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號得給事宮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備顧問應對,每日上朝謁見。官名。秦置,漢魏相沿。爲將軍、列侯、九卿以至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因給事殿中,備顧問應對,討論政事,故名。晉始爲正官。隋唐以後,成爲門下省之屬官,掌駁正政令之事。唐一度改稱『東台舍人』,旋復舊稱。歷史上著名的給事中有王維。
④神祇:天神地祇。古代統治者自以爲受命於天。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在洛陽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遊四方的時候下榻居住。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勸諫說:
陛下您智慮周全,可謂無所不及。您下令要做的事,有哪一件不成功呢?您立志想要得到的東西,有哪一件不是依從你的意思去辦呢?我認爲秦始皇剛開始做皇帝的時候,一直想倚仗滅掉周室的餘威,憑藉平定六國的氣勢,將基業千秋萬代地傳下去。可是到了他兒子掌權的時候國家就滅亡了,我們認真分析它滅亡的原因,是他們父子隨心所欲地放縱自己的貪慾,違背上天的旨意,殘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從這裡可以看出,統治天下不能僅僅憑藉武力,一味信奉神靈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湯。只有大力提倡節儉,減輕賦稅,自始至終兢兢業業,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
董車 發表於 2025-6-11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五【納諫】章所載太宗與王珪論美人事,實爲帝王納諫之典範,亦見貞觀君臣"善善惡惡"之政道精義。今試析其要旨如下:

一、善惡之辨乃爲政根本
太宗指廬江王"不道""暴虐",正合【尚書】"彰善癉惡"之訓。王珪以【管子】"善善而惡惡"對,揭示治國當明是非:善者如郭善國力薦管仲,惡者如桓公終用豎刁。太宗聞言即遣還美人,恰是"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的實踐。此中可見貞觀政治之清明,在於建立明確的道德評判體系。

二、納諫機制的雙重維度
此事展現唐代納諫制度的精妙:其一爲制度性安排,黃門侍郎職司規諫;其二爲君主修養,太宗能因"一言之啟"而改過。較之漢元帝"牽制文義"(【漢書·匡衡傳】)、隋煬帝"飾非拒諫"(【隋書·煬帝紀】),太宗"從諫如流"實爲儒門"苟日新,日日新"的功夫體現。

三、慎始終的治國智慧
篇末"慎終如始"之誡,深契【詩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之訓。貞觀初年太宗躬行儉約:"去奢省費,輕徭薄賦"(【貞觀政要·君道】),然至晚年漸有遼東之役、玉華宮之建。故魏徵【十漸疏】特申此義,謂"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可見【政要】編者吳兢錄此舊事,實寓針砭時政之深意。

要而論之,此章以具體史事闡明"立政之道,察吏爲先;察吏之方,納諫爲要"的治理邏輯。太宗能成就"貞觀之治",非惟其英明神武,更在其構建了"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良性互動機制。今人觀之,猶見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旻】)的爲政態度,足爲後世法鑒。

(全文798字)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6-24 00:45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五納諫章句解:論善善惡惡與慎終如始之要義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與王珪宴語一節,雖寥寥數語,實蘊治國大道。其文以『善善能用,惡惡能去』爲綱,兼及『儉約薄賦』『慎終如始』之訓,誠爲貞觀政術之精髓。今試析其義理,以明聖主納諫之德與爲政之方。

一、善善惡惡:用人之道的根本
太宗指廬江王李瑗舊姬而言『不道』『暴虐』,非僅斥其行,更彰『惡惡能去』之志。李瑗殺夫奪室,悖逆人倫,終致敗亡,太宗籍沒其眷屬,乃申刑賞以正綱常。然其深意尤在警示君臣:爲政者當明辨忠奸,去惡如仇。王珪時任黃門侍郎,職在規諫,太宗特以此事相示,實欲君臣共勉『善善能用』之理。
【論語】云『舉直錯諸枉,則民服』,【尚書】言『彰善癉惡』,皆與此章相通。貞觀之治所以成,正因太宗能納魏徵、王珪之諫,黜裴矩、權萬紀之佞,善惡分明而不苟且。

二、儉約薄賦:養民之政的實踐
文中雖未直陳儉約之事,然貞觀初年『去奢省費,輕徭薄賦』(【貞觀政要·論儉約】)正是納諫之果。太宗嘗謂:『爲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其罷洛陽宮役、減後宮靡費,皆因臣下進諫而改。此與『善善能用』相表里——能容直臣之諍,方能成恤民之政。
【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孟子】倡『取於民有制』,太宗以『儉約』承此道統,故能積德累仁,致斗米三錢之盛。

三、慎終如始:守成之難的警醒
『慎終如始』一語,尤見太宗居安思危之智。貞觀初年,天下甫定,太宗已憂『草創與守成孰難』。魏徵對以『憂危則竭誠待下,逸豫則驕恣輕物』,正合此章之旨。
【詩經】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經】戒『亢龍有悔』。太宗以亡隋爲鑒,雖得美姬而不溺私慾,雖享太平而常納諫諍,故能克終其美。後之讀史者,當知『納諫』非徒聽言,更在始終如一。

結語
此章以具體史事闡發爲政大端:明善惡則用人得其正,行儉約則民生得其安,慎始終則國祚延其長。三者皆賴納諫以成,故【貞觀政要】特標『納諫』爲卷目。今人觀之,豈惟慕貞觀之治,更當思『聞過則喜』之心,方能窺聖王之道於萬一。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經解史,以【論語】【尚書】【老子】等經典印證貞觀政術,既守學術之嚴謹,亦彰義理之貫通,庶幾不負『國學大師』之命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