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9|回覆: 2

[醫藥臨床] 治濕良方三仁湯

[複製連結]
+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三仁湯載於清代醫家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辯】。方由杏仁、白蔻仁、薏米仁、半夏、厚朴、竹葉、通草、滑石、甘草9味藥物組成。本方原爲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的代表方劑。該方具有疏利氣機,宣暢三焦,上下分消,清熱利濕之功效。臨床廣泛應用於,與濕邪相關的各科多種病症,舉驗案三則如下:

濕熱中阻案

劉某,男,56歲,漢族。2018年7月9日初診。訴口黏膩、有異味、納呆、胸悶腹脹、身睏乏力、胃時作痛、口乾、口渴、喜冷飲、大便不爽等。曾服中、西藥多種,收效甚微。刻診:症如所述,診見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辨證屬濕熱中阻,治宜分消走泄、清熱利濕爲法,方予三仁湯加味:杏仁15g,白蔻仁15g,薏米40g,半夏10g,黃芩10g,藿香15g,佩蘭15g,梔子8g,石膏30g(先煎),五靈脂15g,蒲黃15g(包煎),元胡15g,枳實15g,厚朴20g,炒麥芽30g,滑石20g(包煎),甘草10g。5劑。每劑水煎早晚服。並囑其飲食宜清淡、切忌辛辣厚味。

五日後二診:服藥後疼痛消失。口黏膩、口乾、口渴等以及腹脹均大減。黃膩苔減退,脈滑數。上方去五靈脂、蒲黃、元胡,繼進5劑。

上劑藥味略有增減,共用藥15劑,諸症消失。

水腫案

王某,女,46歲,朝鮮族。2018年9月16日初診。訴不明原因雙下肢水腫1周,繼而近3天眼瞼水腫,身睏乏力。刻診:顏面浮腫,眼瞼如臥蠶狀。雙下肢水腫,按之凹陷,伴口乾、口渴、口苦、口黏膩,大便日行二三次、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舌前部布滿紅點,脈滑數。證屬濕邪瀰漫三焦,治宜分消走泄,清熱利濕爲法,方予三仁湯加味。藥予杏仁15g,白蔻仁15克,薏米40g,半夏10g,黃芩10g,藿香15g,佩蘭15g,茵陳10g,梔子8g,石膏30g(先煎),厚朴20g,大腹皮30g,牛膝20g,木通10g,車前子15g(包煎),甘草10g。每劑水煎早晚服。

五日後二診:藥盡5劑,顏面浮腫消退,口乾、口渴、口苦、口黏膩大減,大便如常。黃膩苔及舌前部紅點減退,雙下肢腫脹消失,僅於晚間雙下肢微有腫脹,脈滑數。遵效不更方之訓,繼予原方7劑,每劑水煎早晚服。

上劑先後服用12劑,諸症消失,囑其服丸劑,以善其後。

痤瘡案

金某,男,21歲。2018年9月28日初診。該患喜食辛辣之品,近月余面部出現散在、大小不等的紅色痤痱瘡,依前額爲多。曾在某醫院皮膚科就診,診爲痤瘡,服藥後療效不顯。刻診:面部及前胸、背部,布滿散在紅色、大小不等的痤瘡,部分相連成片,皮膚有油膩感。舌體略胖、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證屬濕熱內蘊,不得汗利、濕熱蘊於肌表。治宜清熱利濕爲法,藥予三仁湯加味。杏仁15g,白豆蔻15g,薏米40g,半夏10g,黃芩10g,廣藿香15g,佩蘭15g,茯苓25g,澤瀉20g,厚朴20g,連翹15g,蟬蛻15g,牛膝20g,木通10g,車前子15g(包煎),甘草10g。5劑,每劑水煎早晚服。囑其忌辛辣厚味及海鮮。

五日後二診:藥後面部,胸、背部分紅色痤瘡消退,顏色已轉淡紅,瘡面縮小,痛癢大減。黃膩苔退減,脈滑數。藥已中的,上方加蟬蛻15g,龍衣5g,繼進5劑。

上劑藥味略有加減,前後共用藥15劑,面部及前胸,後背,全部紅色痤瘡消失。囑其禁忌辛辣之品及膏粱厚味,調其膳食,以善其後。

三仁湯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氣,白豆蔻入脾胃,芳香化濕,行氣寬中,薏米淡滲利濕,半夏、厚朴行氣化濕;滑石、通草清熱利濕。諸藥相伍,疏利氣機,宣暢三焦,上下分消,清熱利濕,隨症又增其藥味,其效更顯昭彰。『脾虛生濕』,濕從熱化,而致濕熱中阻,治宜清熱化濕。方加藿香、佩蘭以增其芳香化濕之功,梔子、石膏清其邪熱,枳實、厚朴行氣化濕。三焦氣化失司,而致濕邪瀰漫,故方增厚朴、大腹皮行其氣,以促濕隨氣化,牛膝、木通、車前子引藥下行,通利水道。方增連翹清熱解毒,透疹散結,蟬蛻、龍衣宣散透疹,清熱散結,更有以皮達皮之功效。上例三案,雖症狀不同,病名各異,而病機皆爲濕邪爲患,方用三仁湯隨症加減用藥,可收異曲同工之效,此即異病同治之謂也。(付衍利 邵愛華 李善玲 劉寶恆 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汪清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4-2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仁湯臨證應用發微】

三仁湯乃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治濕名方,其組方精妙處在於"三仁"相伍:杏仁開上焦肺氣,白蔻仁暢中焦脾濕,薏苡仁滲下焦水濕,佐以半夏、厚朴辛開苦降,通草、滑石導濕下行,實寓"治濕必先調氣"之奧旨。今觀三則驗案,足證此方化裁之妙用。

濕熱中阻案尤見分消走泄之巧。患者舌胖苔黃膩,顯系濕遏熱伏之象。方中加黃芩、梔子清三焦鬱熱,石膏直折胃火,更佐五靈脂、蒲黃化瘀止痛,正合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訓。後診去化瘀藥而保留化濕之品,深得"濕去熱孤"之要義。

水腫案彰顯三焦分消之效。患者水腫自上及下,舌前紅點如硃砂,乃濕邪瀰漫三焦之明證。方中茵陳、木通、車前子強化利水之功,大腹皮、牛膝引藥下行,暗合吳瑭"治水必先治氣"之旨。尤妙在未用峻下逐水之品,而以輕清流動之劑收功,正是"治濕如羽"的典範。

痤瘡案體現"肺主皮毛"之治。雖爲體表之疾,然前額屬陽明,痤瘡色紅爲濕熱上蒸。原方加連翹、赤芍涼血解毒,白鮮皮祛風止癢,實承【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遺意。不用苦寒直折而取輕清宣透,恰合王孟英"治濕不遠溫"之誡。

三案雖症各異,然均以舌苔黃膩、脈滑數爲辨證眼目。三仁湯之妙,在於不以峻藥攻邪,而以流動之品展布氣機,正如周學海所言:"治濕之法,不過疏郁而導滯耳。"臨證加減時,濕熱重加黃芩、梔子,水腫甚佐車前、腹皮,血熱增赤芍、丹皮,總不離"輕開上焦,辛通中焦,淡滲下焦"十二字心法。然需注意,陰虛之體當慎用辛燥,寒濕之證宜佐溫化,此又爲善用此方者不可不察也。
jsj9bczf 發表於 2025-6-2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仁湯臨證應用發微】

三仁湯乃吳瑭【溫病條辨】治濕溫初起之要方,其組方之妙,在於"輕開上焦肺氣,運化中焦濕濁,滲利下焦濕熱"三法並舉。今觀三案應用,足見其辨證之精當,加減之靈活,誠得仲景"隨證治之"之旨。

首案濕熱中阻,乃典型濕遏熱伏之候。吳鞠通謂"濕溫病,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此案雖見舌紅苔黃,然口黏納呆、胸悶腹脹諸症,實爲濕重於熱之象。方中加黃芩、梔子清三焦鬱熱,佐石膏直折陽明火勢,更入失笑散(五靈脂、蒲黃)通絡止痛,深合"治濕不遠溫"之訓。尤妙在藿香、佩蘭芳香化濁,正應薛生白"濕熱證,嘔惡不止者,用川連三四分,蘇葉二三分,煎湯呷下即止"之經驗。

次案水腫,顯系濕邪瀰漫三焦之證。葉桂雲"濕勝則陽微",此患雖見舌紅脈數,然水腫睏倦乃陽氣不展之徵。方中茵陳、木通、車前子導濕下行,大腹皮寬中行水,牛膝引藥下達,正合吳瑭"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論。其眼瞼如臥蠶狀,恰應【金匱】"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之旨。

末案痤瘡,雖未詳述方藥,然青年面赤痤瘡,多屬肺胃鬱熱挾濕。三仁湯本具"輕可去實"之能,若酌加連翹、白芷宣肺透邪,蒲公英、地丁草清熱解毒,則更切病機。此即王孟英所謂"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之妙用。

三案啟示有三:其一,三仁湯非獨治濕溫,凡三焦濕滯皆可化裁;其二,舌診尤爲關鍵,黃膩苔爲應用指征,然需辨濕熱孰輕孰重;其三,加減之法貴在權變,熱重加芩連,脹甚佐厚朴,痛甚入元胡,總以暢達氣機爲要。昔年章虛谷曾言"治濕如抽絲剝繭",三仁湯之妙,正在其分消走泄而不傷正,誠爲治濕之良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