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33|回覆: 1

卷一黃帝內經論天之二黃帝內經對天的論述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1-12-9 15:5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張啟功 於 2011-12-9 16:02 編輯
. {/ Y" @- v2 P3 E% J
4 t2 M& `# c: j# A第二節 黃帝內經對天的論述% ~8 v* p5 `5 E3 }6 y( u) F

7 K! k8 G7 t5 w8 @6 Y- \# k/ s  2.1黃帝內經論天3 ~. B! z: T% c) v
3 I# v5 x4 f. I* `+ L
  字在內經中共出現一百九十九次。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涵義。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類, z1 J' j. F" y5 ?
5 P8 a3 {, `6 j- ?6 D# b/ u" x
  2.1.1指宇宙自然
: ]7 Q# w" n" B- Z5 }. g1 @
! K' |, O# O- f0 h  指天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積陽爲天。積陰爲地。素問離合真邪論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素問玉版論曰。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在天爲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矣。
0 U% A' W/ J* z0 `3 A. S1 g# g
  天的此種含義每每與地相對。故天地一詞在黃帝內經中出現的頻率也很高。有一百零四次。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指天空和大地。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天氣與地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這就是說萬事萬物都存在於天地之中。天地是宇宙萬物的存在之處。由此天或天地就成了宇宙萬物的代名詞。/ o: V2 o; `' V" \

0 i% w5 \+ U3 R8 p  指自然界。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天有八風。, y& u9 h. I; r0 f
" I7 s4 D0 _) M  }( f) c, {
  指天之氣。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 Y/ A# B; \5 E7 a1 N0 c
0 f/ t! g; c# ^' L+ L# J
  指時節氣候。靈樞邪客曰。天有冬夏。人有寒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其在天爲熱。在地爲火。與此相關的有天氣一詞。共出現五十二次。分別指氣候空氣雲氣等。如天氣以急。地氣已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 ~2 G! R  E# {2 h8 x0 o+ l
1 O$ }4 T; c  G$ Y0 c7 h% j5 U  指天體的運行。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承天而行之。張介賓注曰。承天而行。謂歲候乘乎天運。與此相關的詞有天時。則自然運行之時序。如素問雜病論。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 O' W6 \6 _2 E; f9 p( J1 t1 k; W0 J
  指歲氣中的司天之氣。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天與之會。與此相關的詞有天化天符天化指司天之氣的變化。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五運同天化者。命曰天符。天符指歲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的五運屬性相符。, D1 |6 s1 y( _0 c7 B

+ c4 U9 U! J  v) F( {" y  指天文天象。與此相關的詞有天文天綱天度天信天周天數天期等。詳見下節。
1 B& o! q- R; q; V. m$ ]
$ V  a  c0 F! L: h  而以上這些天的含義均是黃帝內經天道觀中的內容。見下節論天道部分* @& L6 g" ?  L$ D

% s7 z4 L0 G+ T8 r8 x  2.1.2指人體部位
8 @: M- B# ?0 O0 r7 I! v$ w
: T5 x: l7 p. ~/ [& C5 M  指上部。素問三部九候論曰。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 M% H# r; s* D+ X% C/ n( S" n5 x$ g

2 j, n0 p: k5 ^' c  指腰以上部位。靈樞經水曰。腰以上爲天。腰以下爲地。與此意思相關的還有一些穴位名稱。如天牖天柱天容等。這些穴位大都在人體上部。" N) W- F0 `/ A* b2 \+ ^  M' x* q4 y" b

+ O  `4 Q2 ?! `  2.1.3指自然狀態" T; ~' d- y4 `# @4 M

' C* \8 F7 g9 R) H2 I& [; j  素問上古天真論之天真即自然之本來狀態之意。又如天年天壽天數天癸等。天年天壽指自然之壽命。天數天癸指自然的規律。1 g/ T  u! C8 H0 m3 t/ \9 g0 F7 G

; G) L: B+ e( B- A: c  天在黃帝內經的上述三類含義中。體現天道意義的只有第一類含義。即自然之天。天空和宇宙自然存在。其餘兩類含義不屬於天道範疇。故本文不做探討。
* q1 g" u# O( C5 |8 f; s0 M$ x( w' v- M9 l& L3 D3 C! @
  總之內經的天。主要是指獨立於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存在。是不斷運動變化的物質世界。客觀存在的自然界是物質性的自然。+ |$ s7 A7 u$ T3 g5 u
% D% Z" f5 \1 Y1 ?' L, P3 ^
  黃帝內經論天與先秦及漢代論天所關注的要點有所不同。0 F9 R8 Z1 r! E9 N/ {" Y, h9 E
  Q# V: K# W( I3 H4 Y
  首先它不同於殷周時期的意志之天主宰之天神靈之天。雖然內經中有一些天字從表面上看是指有意志有目的天。但實際上往往用在反詰問句中是爲了否定有意志有目的的天的。例如黃帝問於少俞曰。夫同時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爲人生風乎。何其異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風者。非以私百勝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無殆。非求人而人自犯。靈樞五變。少俞認爲。疾病的發生不是天的問題。天是公平正直的。無私於百姓。疾病是由於不善養生的結果。至於靈樞本神對精神疾患的病因所發出之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之追問。其中的天也不能簡單地看成就是有意志的神萬物的主宰。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者。這是用天的權威來規範醫家的醫學行爲。只是一種強烈語氣的表達。並無他意。1 |. r) ]3 ?* G: J0 l
9 C5 Q: L6 i) s: X2 D
  其次。它既不同於老莊的有超驗意味的無爲的天。也不同於孔孟的道德之天。它雖然同易傳或春秋繁露一樣都有建立一個宇宙模式的企圖和作爲。但與它們不同的是黃帝內經始終站在生命系統的視角看待宇宙世界。作爲醫學著作。它基本上剔除了古代天學的神秘因素。而更強調其自然科學的特性及實證性。並由此形成了黃帝內經天道觀的兩大特性。一是具有以人爲中心和出發點來觀察天。以自然來解釋天的哲學特徵。二是具有綜合天文曆法氣象物候醫學等理論爲一體的自然科學的特性。
3 T) O: q% t  H) K- o) x
 樓主| 張啟功 發表於 2011-12-9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2.2黃帝內經論天道
7 a! U2 L6 T4 m) M( m$ f+ I4 Q# E6 q% z9 s6 E3 B
  黃帝內經天道觀是以自然法則爲基質。以人事法則爲歸宿的系統觀念。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古代天文學和古代醫學基礎之上的關於天地本體天地演化天地結構以及天人關係的系統觀念。是中醫學特色之所在。
* Y% U# t% r# Q' T
1 A' p- X5 w! D2 l0 G& `- B4 c3 v  所謂天道。在春秋時代基本是天之道。道是從屬於天的。只有老子認爲道先天地生。認爲天出於道。管子四篇以氣名道。心術上載。道在天地之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道不先天地生而在天地之間。大到無所不包。小到不可再分。其後易傳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認爲陰陽是其天道的主要內涵。周易說卦傳說。立天之道曰陰曰陽。以上諸說實際上包括了天道的所有內涵天道陰陽象數等。即天既是一個有生命有運動有變化的巨大活物。同時也是有規律即道可循的宇宙。
2 \$ C# y1 S2 O8 F
: C" g$ Q* w: q6 f  M5 @  黃帝內經關於天道的論述散見於素問靈樞各篇。而集中見於七篇大論。作爲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一方面繼承了前人關於天道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對傳統的天道觀又做了更爲豐富而具體的闡釋。
' X5 `$ N7 M4 h# b
- {- m* @& J5 J7 r6 p+ u. [% {* `  天道一詞在黃帝內經中出現了十一次。但作爲一個十分重要的範疇。它卻包含了天陰陽五行氣動靜象數等子範疇。形成了一個動態結構的範疇系統。天道內涵在黃帝內經中主要指以下三個方面。. N+ ?( B- a; Q/ X
9 \* U9 @1 {2 ~8 W7 I
  2.2.1指自然界變化的規律$ M# r- N9 F6 L# m' ^' T
6 j# X1 F% l: `% O5 k6 ?
  這是黃帝內經及先秦諸子關於天道的通識。但先秦諸子及漢初天學多以天文變化爲人世變動的象徵。而黃帝內經則強調天道是自然之天。如日月星辰自然等所具有的規律。! L1 E3 b! r+ n4 i0 l; a8 k
9 o0 J9 J1 Y: ~$ Z$ [  ]) o( B' ]
  首先。黃帝內經認爲天道玄遠。如素問天元紀大論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都有這樣的話語。其在天爲玄。玄生神。張介賓認爲。此以天道言也。自然變化無始無終無窮無盡。故爲玄。王冰注曰。天道玄遠。變化無窮。4 i/ Z2 c& H- m$ \
( s4 V: O9 q* ~3 m9 P
  其次。黃帝內經認爲天道的運動變化雖玄遠。但又不是無序的。而是呈現了有序的規律性。並用象與數的形式進行表述。於是有天文天綱天度天信天周天數等概念。
& N& e% J/ u# E9 z4 [! P+ ?
+ k, `1 X+ [( e  D5 v  天文指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分布運行等現象。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 n, a; }. ^5 m0 W& X- u4 g
, J! ^( n+ W$ F
  天綱指天之綱紀。如日月軌道。斗綱月建。二十八星宿等。素問五運行大論曰。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 x& S8 i5 ?" B+ P. L/ t
5 A8 w. n2 y& c2 u
  天周指周天。即天球大圓周。靈樞衛氣行曰。天周二十八星宿。而一面七星。
  q/ d4 L& z3 j& s
# K/ ^# {, L+ _+ j, N- `  天期指一年周天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素問氣交變大論曰。五運更始。上應天期。
5 Q: Z9 w% N( P/ `  N5 _8 f9 n: Z  u. X; |+ n+ v
  天信指客主氣運應時而至。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
1 p( f: V5 t3 {7 a1 v) \
5 T! w0 j' s- B  g; A6 v3 U  天數指六氣的交司時刻。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d' u3 u2 h" S# `* Q1 l1 T
: K0 j. x; p! J; k
  天度指天體日月星辰的運行。其運行以六六爲節。此概念涉及內經對天地之至數的描述。關於天地之至數。中國古代有天五地六天六地五兩種不同的說法。周易繫辭說。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此乃天五地六說。黃帝內經天道觀則是天六地五而不是天五地六。素問天元紀大論一再強調。天以六爲節。地以五爲制。此至數之機。迫逪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它的天六地五說的理論根基。與易理無關。而是古代天文學中的干支概念的反映。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所謂六六之節。指天干始於甲。一個甲子周期六十日爲一節。六個甲子周期爲六節。計三百六十日爲一年。而氣數則是將太陽在天球上的視運行轉化爲氣的運行。根據氣的陰陽消長來推算一年中大氣的變化。也分爲六步。
' I" }; s& O  J+ y# v2 o  a0 Q- F' m- y4 u/ w
  以上這些概念均指日月星辰所遵循之道。是天道理論中最普遍的內涵。但天度與氣數相應觀點的提出。則使得黃帝內經天道觀不再是空泛地描述一個玄之又玄的道理。不再是泛泛地論述陰陽之道。而是將自己的理論落實到一個具體的層面。即五運六氣學說
. ^( r: ]4 k9 n- ]+ v1 Z6 E2 |6 w$ ~# ]& P( Y/ G3 _
  2.2.2指五運六氣的理論
2 e9 C, U- n6 Q, d! d7 w  l. R/ D  k) n9 b# c7 q  p6 E) ^& f  I$ x6 U
  這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要點。也是黃帝內經天道觀對中國古代天道觀理論的重大貢獻。因爲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終極目標是生命之道。所以它沒有停留在秦漢天道觀的哲學思辨上。而是始終強調天道與生命之道的相合。強調天度氣數的相合。黃帝內經明確指出五運陰陽就是天道。素問天元紀大論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段話在陰陽應象大論中也出現過。但比它多出五運二字。旨在進一步申明天體五運的運動性質和時間形式。而陰陽與五行結合的一體化表達則使得整個系統變得生機勃勃。陰陽不再是五行之外的獨立力量。其消息之功推動了五行相生相勝的具體運轉。作爲五行的原動力。它與五行一起同時發生作用。) o1 h, I) O$ ~9 D; c  ~; v
! l% T. i6 f1 s% b( B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在素問六微旨大論開篇。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天之道可得聞乎。歧伯對曰。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天在此指天之六氣。道在此指六氣循環。即因六氣循環之次序確定六步盛衰的時位。
  x2 U, [$ m% @
8 N6 x& _, o+ ^0 S8 _( Q  天道內涵中的陰陽理論則突出表現爲六氣學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五運六氣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核心。而六氣學說則是五運六氣學說的理論基礎。六氣是指將一年大氣分爲三陰三陽六氣。其化爲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要素。天之六氣與木火土金水五行五方之氣的結合。則構成了黃帝內經用以解釋宇宙與人體生命運動變化規律的天道的基礎。
2 ?% `# H0 E5 ~2 I. B. h1 \, v* a# F6 u8 T8 {. `
  又靈樞經別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應天道。
8 o/ r9 l8 m) [/ g3 c0 Z
; [- v# J/ Y& p  這也是天之六氣理論在中醫中的應用。素問認爲六腑爲天氣所生。其氣象天瀉而不藏。五藏爲地氣所生。藏而不瀉。張隱庵在注素問六節藏象論的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時。指出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蓋人之五藏應地之五行。食地之五味。人之六氣復應天之六氣。氣亢害而無承制則爲病矣。1 ?+ V; [3 z! c" J4 T

, R$ J% [3 k8 r  d; J: Q3 c; V1 b  總之。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理論。對中國古代天道內涵的貢獻有以下兩點
" h: Y3 U$ w! k- d  D& A) R! X' I# P: H) z8 ^# C- u  ?; R
  一。是以六五相合的陰陽應象方法。爲推演格局論述和推求自然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特別是對人體生命活動的影響。這是先秦諸家天道理論中所不曾提及的。
7 P4 j0 S" j9 q. N& x1 |# R: X- J) d# T
  二。是以三陰三陽六氣理論。爲五運六氣學說的基礎。如果說易以一陰一陽之爲道。那麼黃帝內經天道觀則以三陰三陽之爲道。黃帝內經天道觀中的三陰三陽學說不僅是中國傳統醫學對中國哲學範疇的重大發展。而且是陰陽學說當中一個質的改變。即從對陰陽的定性研究轉而爲對陰陽雙方的具體的定位定量標定。而陰陽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傳變方向。由此三陰三陽本身就具有定性定量定位定向四種含義。因此研究黃帝內經中的三陰三陽問題對重新認識中醫理論框架有重要意義。在黃帝內經中。天道的陰陽表現就是三陰三陽。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而對此陰陽之氣比例不調的區分。則形成對氣的量化。而黃帝內經在以三陰三陽觀點對一年中的大氣進行推步過程中。對大氣的陰陽和五行特性都作了特有的處理。並最終形成了五運六氣學說
( S, R# g0 a/ v! W4 Y  Q6 @" F7 C# Q" _! ^
  2.2.3指天人合一之道
9 a2 k2 |4 ~4 o$ l
/ n& m3 @% I) d0 g" P4 ~, n/ V! u  ?9 }  黃帝內經的天道觀往往兼指地理。並包含有天人合一的意義。這與周易三才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天人合一是以自然法則爲基質。以人事法則爲歸宿的系統理論。是黃帝內經天道觀之目的所在。內經反覆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聖人之爲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靈樞逆順肥瘦。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爲。作爲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爲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具體見第四部分。 ) Z2 G1 n4 {- j: [* c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