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摘自網際網路,如有侵犯您的權利,敬請及時聯繫處理 ) k2 N" h2 d% V: P2 B
【廣韻】面世前的韻書
0 d- Y% y8 q+ q1 L( S! p+ v$ ]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一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我國詩歌起源很早,爲寫作詩歌服務的韻書產生的時代也比較早。東漢末由於佛教的傳入,中國學者在梵文字母悉曇的啟發下發明了一種新的注音方法『反切』,這種注音方法的產生爲編寫韻書創造了條件。傳說我國最早的韻書是魏時左校令李登的【聲類】,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所載,【聲類】分爲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由於該書早佚,其具體面貌不得而知。西晉時小學家呂忱之弟呂靜曾仿照【聲類】寫過一本【韻集】,分作五卷,宮、商、角、征、羽各爲一篇,此書也早已失傳。其後韻書接踵相繼,特別是南朝齊、梁時,沈約、周顒等人發現了漢語四個聲調的存在,爲韻書的編寫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條件。自是以後,各種韻書風起雲湧,各有乖互。據【隋書•經籍志】及陸法言【切韻•序】所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韻書主要還有:
4 ~' ~+ ?" N4 k3 B8 I3 |: |7 c E5 C$ K" S5 d3 D
【周研聲韻】四十一卷
: Q( u2 j. [) e6 d9 C% \無名氏【韻集】十卷, g# \6 C- y! y
張諒【四聲韻林】二十八卷 o9 Q- l. {" d9 N" a! s
段宏【韻集】八卷
/ w( E2 e! W/ a' L( E無名氏【群玉典韻】五卷
, I- X# T. H6 [5 |* h9 d5 h7 j | 陽休之【韻略】一卷
: h1 O: y5 |5 k j- _( a& V李概【修續音韻決疑】十四卷[1]( x" w$ G8 |) o3 h
李概【音譜】四卷
4 Y, i, S! O* ?無名氏【纂韻鈔】十卷2 V: G3 s, s. w0 I0 L3 e0 z
劉善經【四聲指歸】一卷. h3 R7 {+ V! ~% H- T: i
| 夏侯詠【四聲韻略】十三卷: V% M1 T' P% Z" R* a2 T! g; d( i
釋靜洪【韻英】三卷
# i4 Q# k! M& j0 h6 G* Y周思言【音韻】7 F* V5 ]9 N' v
杜台卿【韻略】 |
+ ^+ L3 u% y& F& j* g- h. Q! {- T- i
5 H; M+ ]& M& y/ I) S6 t: z這些韻書也均亡佚。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其編寫體例、審韻原則由當時著名的音韻學家顏之推、蕭該等八人所定,由陸法言執筆。該書編寫的目的有二:一是爲研究音韻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爲詩人提供一本檢韻的韻書。根據前一目的,需要討論語音的古今南北異同, 本著從嚴從細的原則將具有細微差別的韻全部區分開來,即陸法言在【序】中所說的『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因論『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捃選精切,除削疏緩』、『剖析毫釐,分別黍累』等,因此全書分韻有193個之多。從後一個目的出發,該書允許詩人作詩時將某些音色接近的韻合併使用, 即【序】中所說的『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由於【切韻】撰者名高, 審音精確,權威性強,適應範圍廣,所以自【切韻】一出,六朝以來的韻書便失去市場,淹沒無聞。【切韻】繼承了前代韻書的優點,總結了韻書編寫的得失,是我國韻書史上劃時代的產物。% f6 ~+ \$ @7 N, z0 Z& _- S* B1 E
( ~" V6 s4 t$ x+ H到了唐代,【切韻】被作爲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其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此,爲【切韻】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孫愐的【唐韻】及李舟的【切韻】等。可惜的是,【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在以後很長的時間裡失傳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後才陸續從敦煌石室、新疆吐魯番及故宮等地發現的,大多數都是一些殘卷。
9 V9 n% o; O" m! P, A# t9 g+ e, s; S1 H9 T8 C
這些被發現的韻書,除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種【刊謬補缺切韻】和蔣斧本【唐韻】外,其餘均出於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魯番地帶。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間被帝國主義文化強盜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國外。斯坦因劫去的現藏於倫敦博物院圖書館,伯希和劫去的現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出自吐魯番的,於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現藏於柏林普魯士學士院。還有一種唐抄本【切韻】殘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圖譜】中。爲了使這些散失的韻書重歸故土,我國學者曾千方百計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1921年,王國維首先把倫敦所藏的三種【切韻】殘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根據照片抄錄印行。1925年,北大劉復又將他從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即王一)和兩種【切韻】序 文編入【敦煌掇瑣】。1936年,北大劉復、羅常培、魏建功把他們所見到的九種【切韻】、【唐韻】殘卷及【廣韻】編成【十韻彙編】影印出版。1955年姜亮夫先生將自己從前在國外摹錄的27種唐五代韻書及附錄6種編成【瀛涯敦煌韻輯】出版。1983年,周祖謨先生將自己從1945年即開始收集、摹錄、編輯的30種韻書題爲【唐五代韻書集存】,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書中有詳細的考釋和校記等。* A4 Y) g* b' R o( A* Z
6 K d' T- Y" |" I# u; B5 T+ Z【廣韻】的產生& @2 W% v4 a# t/ B$ z& I2 G
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於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於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爲【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2]。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爲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爲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麼變化。這十三韻是:. t! I# Y* @/ {0 i
(平) (上) (去) (入)
' s+ \% X1 H3 J; G9 ]& q" |儼 釅9 ]2 n" D l$ o& M# N1 g c% p& N
諄 准 稕 術
5 g% H A) U$ I% U+ L7 W G桓 緩 換 末0 U9 q3 r `% P, L. _, j
戈 果 過/ g6 w q& Y- V6 y- |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成例增添的。其餘11韻的多出是由於將【切韻】某些韻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成韻的結果[3]。下面是其對應情形:
7 }* Z- W% x8 \- T% o
5 d9 z* h5 ^# a) k9 S; h【切韻】 【廣韻】 7 s, U$ ]) R+ v: g I
(平) (上) (去) (入) (平) (上) (去) (入) ! y a% z K7 e/ S3 ?$ s( j% f
真 軫 震 質 真 軫 震 質(開口)
: c I9 K( l5 a7 B8 N; J 諄 准 稕 術(合口) 0 \( C, \) u& w0 G! [) s
寒 旱 翰 曷 寒 旱 翰 曷(開口)
. s1 G k% z4 d2 C2 j r 桓 緩 換 末 (合口) 5 r% D- U; @- U8 c3 h9 N6 B
歌 哿 個 歌 哿 個(開口) ' e/ [# W' I8 m2 D2 S
戈 果 過(合口) ! a0 p& [$ B+ l5 A" ^* e v
4 h7 p5 O' j' R9 {【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爲【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7 o# R D( \8 Q1 x. ^/ b) p+ H& |
. I" x7 Y; R5 `0 U, @
【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據【廣韻】上推下演。在音韻學史上,【廣韻】一直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就象【說文解字】在漢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樣重要。 |